汽车工业战略特征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就和战略特征,在整个欧洲最为突出和典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探讨德国汽车发展战略,就是探讨欧洲汽车发展战略。德国既是世界汽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当前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德国汽车企业世界产量共121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6.9%。其销量占西欧汽车销售份额的47%。在汽车消费日益增加的新欧盟国家,德产车以超过44%的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如果德国汽车业衰落了,欧洲汽车业在世界的优势地位也将丧失。所以,我认为,德国汽车的发展战略主导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也代表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面临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德国汽车业的一举一动不但影响着欧洲,也影响着世界。同时,危机也将考验德国汽车发展战略的准确性、适合性。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归纳其战略特征。
战略特征1:支柱产业地位突出
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万个工作岗位;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德国则是制造汽车的国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几乎成为德国人的精神追求。汽车在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德国科技实力的主要
载体。精致一流的汽车成为德国的名片。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万个工作岗位,占德国工业岗位的1/7;德国国内1/4的税收来源于汽车工业;围绕着汽车开发、制造、销售和使用等环节,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来自于汽车工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占德国所有工业科技总投入的1/3,并由此带动了德国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这些数字彰显出,汽车工业是德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为德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税收和技术创新成果。
战略特征2:技术领先战略突出
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生产普通乘用车的大众,都始终将追求技术领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技术领先是德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世界范围内,德国的信息技术未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汽车技术方面,德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两方面存有的巨大反差,使我有时候大惑不解。按照经典的战略学研究成果,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达到和保持技术领先,就意味着到了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德国汽车工业正是这个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生产高档豪华车的奔驰、宝马,还是生产普通乘用车的大众,都始终将追求技术领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德国汽车的技术领先体现在很多方
面。其一,在环境保护方面,2005年,德国人均汽车行驶公里数、公路货运量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8%、138%,这个年的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却与1990年的水平基本相当。一升一降间,折射出德国汽车环保技术的巨大进步。其二,在汽车安全方面,德国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并逐年降低,这与德国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普及率极高有很大关系。很多安全技术在1981年就已成为常用的汽车标准,2007年德国汽车ESP的装配率达到了46%,我国则仅为7%。其三,在品质方面,德国汽车工业一直把质量监控放在首要位置,其产品多年来一直在质量排行榜上占据领先地位。如在客车领域,虽然中国是客车制造大国,但德国是这个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德国客车的使用年限也是最长的。其四,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等方面,大众巴西公司较早就有大量灵活生物燃料汽车投放市场,生产生物燃料的机械设备也正在建设中。宝马的氢燃料动力汽车已经过试验阶段,投产使用。其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德国使其与汽车产业发展同步甚至超前。众所周知,德国汽车装备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水平都是世界领先的。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储备是德国汽车工业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汽车企业始终把技术研发、产品储备和规划,当做公司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整个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终有系统的思考和规划。保持技术上领先与德国汽车的企业管理者多为工程师出身
也有一定关系。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团队的知识结构也是德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企业大多秉承了“工程至上”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多数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既是一流的工程师,又是一流的管理者。比如,保时捷创始人弗迪南德?波尔舍,是汽车设计师出身;大众集团现任董事局主席文德恩,多年来也曾一直负责研发工作。拥有大量将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融为一体的管理者,是德国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对德国汽车保持技术领先的一个重要贡献。德国汽车企业重视增强技术研发的投入。德国汽车的研发人员数量庞大,即使在这几年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其高科技人才在汽车行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处于增长状态,这些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研发领域。当前德国汽车企业研发人员所占比例约为11%,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很多。2006年的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德国每年在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160亿欧元,这些投入每年创造出超过3600个专利。
战略特征3:专业化特征突出
专业化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益,为目标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与美国汽车“三大”明显不同的是,德国主要汽车公司具有显著的专业化发展特点。奔驰、宝马集中生产高档豪华乘用车;大众集中生产各种普通乘用车;欧洲其他企业如法拉利、保时捷等雷诺汽车是哪个国家的
则集中于特别狭小的细分市场,专心为一类特定狭小的目标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商用车领域也是如此,德国著名的商用车品牌奔驰和瑞典的沃尔沃、法国的雷诺等,在生产经营上与乘用车业务基本都是分开的,同样享受了高度专业化带来的好处。从战略上看,这是典型的目标集聚战略。其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化效益,为目标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如奔驰、宝马,他们始终专注于高等豪华轿车这个领域的发展。这类公司,也许并不是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但绝对是竞争力很强的公司。它的优势和特就在于专业。大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在普通车型市场,而不是在豪华高档车市场,虽然大众公司也开发出一些豪华轿车、SUV等车型,但仍然坚持作为普通乘用车生产企业的定位。事实上,这也仍然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当然,大众公司也曾一度偏离自己的传统,期望在高端豪华轿车和细分个性市场能有更大的作为。但事与愿违,收效不大,投入却很大,造成的负担也很大。欧洲的著名商用车品牌奔驰、沃尔沃、雷诺等也是如此。我曾去奔驰参观过,其商用车与乘用车虽然同属一家公司,但拥有各自的企业文化、运营模式和企业理念。沃尔沃为了专注于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还把轿车板块卖掉,这种专业化发展战略被证明是有效的。与之相对的是,当年福特公司虽然在其盈利最强时兼并了沃尔沃轿车,但并未获益多少。
战略特征4:垄断竞争结构突出
奔驰、宝马和奥迪,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促动,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发展的经典案例。德国汽车市场结构,不但在整体上体现了垄断竞争结构,而且在重大细分市场上也体现了垄断竞争的特征,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高档豪华轿车市场。德国一个国家就有世界知名的三大品牌———奔驰、宝马和奥迪,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促动,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发展的经典案例。在德国这样一个狭小的市场空间里,能够生存、发展并成为世界级的三大豪华品牌,证明了垄断竞争结构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
战略特征5:汽车零部件等相关行业支撑作用突出
德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来都不是整车厂的附庸,而是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商。汽车产业长期维持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欧洲特别是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德国拥有博世、采埃孚等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对德国汽车在动力、传动系统及其匹配方面保持世界技术领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2008年,博世公司营业收入已连续4年名列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榜首。另外,德国在激光焊接、数控机床以及油漆喷涂等重大装备领域的世界领先技术,对其汽车产业建立和巩固世界竞争力的贡献也
不可低估。值得深思的是,德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来都不是德国汽车整车厂的附庸,而是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商,这与美国不同。这些专业、一流的世界级零部件公司,具有垄断竞争水平。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不是体现在组织结构上的垄断,而是技术的垄断,是真正的垄断。在他们与奔驰、宝马等整车企业的谈判中,凭借其在技术领域的强势,同样不容小觑。众多各具特的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相关机构,在支持德国汽车世界领先上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德国汽车的世界竞争力凸显在整车上,根基却在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上。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德国汽车发展的坚实基础。
战略特征6:国际化水平突出
德国汽车厂商还拥有庞大的海外产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遍布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德国汽车的国际化水平是一流的。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德国汽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在世界汽车竞争格局中,德国汽车一直是技术的倡导者、品质的主导者、发展方向的定调者。到当前为止,德国汽车世界领先的地位仍然比较稳定。即使近些年来,日本汽车业上升势头强劲,但是从总体实力和影响力上看,我认为仍然居德国汽车之下,经过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震荡后,谁高谁低尚不明朗。但是日本汽车界的资深人士仍然认为,德国汽车具有较
强的适合性和稳定性。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德国国内汽车产量近620万辆,其中75%出口国外。2007年德国汽车除了在非洲、大洋洲的出口有所回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量都有所增长。西欧仍是德产汽车出口的主要地区,东欧、亚洲在德国汽车对外出口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国、俄罗斯正逐渐成为德产汽车重要的销售市场。德国汽车厂商还拥有庞大的海外产能,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遍布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