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集团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
市场营销 胡雯雯0720404134
摘要:在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互利共赢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个汽车厂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谁能为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赢得顾客,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角度看,整车制造商创造的价值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在全球都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相应的,它们在采购物流方面所占的增值比重也将越来越高。本文通过浅析丰田汽车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得出何种模式能够引领未来趋势.
关键字:合作模式 供应商
一.传统竞争关系
根据书中分析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供应商一开始的合作关系,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们运用了传统的竞争模式,这使得汽车制造商与其他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敌对的。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点:单次采购成本可以达到最低;通过竞标的方式,可以促使另部件供应商优
化运做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达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得整车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它的缺点更是显而易见:供应厂商维持大量库存,以满足整车厂商的需求,从而导致零部件成本上升,最终反映到零部件产品价格上。供应厂商为了竞标,压价甚至亏本投标,最终会带来质量下降等问题。可能存在的短视行为会对双方的利益造成损害。而在国际汽车竞争市场日益加剧的今天,单纯采用传统的竞争模式会导致美国这些汽车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所以他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末重新审视了他们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决定“化干戈为玉帛”,通过建立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来同对手竞争。
二.丰田的供应商管理模式
广州丰田汽车厂
丰田供应商关系战略沿袭了丰田喜一郎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管理模式,即根据零部件的重要性对零部件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的零部件供应商,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非战略性零部件,丰田主要考虑价格、质量和送货时间等因素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使用传统的竞标方式压低价格,以刺激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由此降低物品的采购价。对于战略性零部件的供应,丰田将这类制造业务专门分包给和丰田有紧密资本和财务联系的工厂,并将其视为丰田的特
殊供应商,丰田与这类供应商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与供应商有较高程度的合作,企业开发与供应商之间的多功能界面,建立企业间的知识分享界面,把专有知识与技能传递给供应商,例如通过丰田汽车的设计工程师与供应商的设计工程师的协作,以确保产品无缺陷和产品的定制化,同时丰田也推进对供应商特定性关系的投资,使得组织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通过紧密的合作团队的形式确保企业关键技术和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得。丰田生产方式提倡的“零库存管理”要求信息沟通及时,准确。丰田与供应商信息传递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一方面,丰田采取“要员派遣”的形式让丰田的技术主管到供应商的工作现场进行观察并加以指导;同时,丰田也要求供应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了解,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就选定零部件供应厂商,再由供应厂商根据丰田所提出的式样、基本参数进行详细设计、试制和实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后使得信息交流全面迅速,生产灵活,并使价值增加的过程更加合理,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丰田与供应商之间信任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待成本的态度上。丰田与供应商在确定成本时增加透明度,即彼此了解对方生产过程中成本结构的相关部分,这使得共同应对成本压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丰田对供应商的充分信任会取消供货质量的检查,大大削减了交易成本。同时,信任使得供应商主动提供自己开发的技术,并在基础技术上提供专业咨询,确保了技术持久的竞争优势。丰田汽车从这种信任关系中获得了很大收益,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
更快。经营理念是蕴涵在丰田企业文化中的历史因素。对于一般汽车生产厂商来说,制造成本在70%-80%都是从供应商那里获得,因此降低产品成本最大的机会来源于外部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丰田汽车也一直致力于降低成本的活动,与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相反,丰田汽车成本的降低并不是以牺牲供应商的利益为代价,它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作为企业集团的部分。扩展的企业把改善彼此的经营业绩作为共同的目标。
三.丰田的劣势
在丰田公司的准时化生产(JIT)模式下,对单个零部件的质量和配送时间要求非常之高,这意味着和供应商之间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任何时候都从市场中去购买的话,也许可以取得暂时某个批次的低成本,但却难以保证生产周期,并可能增加存货成本,最终牺牲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这与丰田公司低成本高质量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经营策略是背道而驰的。
四.两种模式的融合
欧美整车厂商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在以往纯粹的商业关系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正渐
渐向日本的稳定转包模式靠拢减少零部件供应企业的数目,在保持竞争性的同时,进行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方式的定向合作。丰田公司以合作为基础的转包模式,在保留了其合作特点的同时,也正在不断地加入竞争的因素,即使只有两家厂商供应零部件,企业也会通过“开发选拔”等方式,保持有效的竞争。总之,相互之间的组织关系越来越趋向合作竞争,朝着提高组织效率、发挥各自优势、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