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碳中和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预见2021:《2021年中国碳中和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编辑:新全球化智库全球碳中和与绿⾊发展中国促进⾏动
热点链接:
“⼀带⼀路” 绿⾊投资原则与中国⼗四五绿⾊⾦融发展战略
践⾏低碳⽂明,争做绿⾊使者:全球碳中和与绿⾊发展中国促进⾏动倡仪
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的中国城市低碳绿⾊发展战略路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碳达峰碳中和⼯作领导⼩组第⼀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新全球化智库会同联合国有关NGO发起全球碳中和与绿⾊发展促进⾏动倡议
全球碳中和与绿⾊发展促进⾏动倡仪暨活动总体⽅案
碳⾜迹是什么意思?
新全球化智库招募国际低碳志愿者,全球碳中和与低碳经济促进⾏动即将启动
东⽅财富⽹官⽅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我国是全球最⼤的碳排放国,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长久⽽深远的意义。我国碳排放量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2020年已达到102.51亿吨。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我国从“⼗⼀五”期间就开始节能减排,并逐渐取得成效,2020年9⽉,在第七⼗五届联合国⼤会⼀般性辩论上,我国⾸次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标并随后在多次重⼤⼯作会议和对外问答过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达峰⽬标。
⾏业主要上市公司:⽬前国内碳中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三峡能源(600905.SH)、隆基股份(601012.SH)、长江电⼒(600900.SH)、远达环保(600292.SH)
本⽂核⼼数据: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碳交易市场配额成交量、碳交易市场配额成交⾦额、中国各试点碳排放交易量及⾦额
碳中和产业概况
1、定义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在⼀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的⼆氧化碳或温室⽓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的⼆氧化碳或温室⽓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较为庞⼤
⽬前,我国碳中和产业链核⼼产业架构从碳排放到碳吸收⼤致可划分为三部分,前端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替代⾼碳、可再⽣能源替代化⽯能源;
中端提升节能减排⽔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完善低碳发展机制等;后端增强资源循环利⽤⽔平,落实⽣产者责任制度,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
⾃然循环端加强⽣态碳汇,包括开展国⼟绿化⾏动,增加森林⾯积和蓄积量,加强⽣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然⽣态系统的固碳能⼒,增加碳吸纳量。
此外,碳交易作为碳中和发展中的重要⼀环,也发挥着积极作⽤。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通过⽀付另⼀⽅获得温室⽓体减排额,买⽅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于减缓温室效应从⽽实现其减排的⽬标。
碳中和产业背景
1、碳排放情况:中国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能源领域碳排放最多
碳达峰与碳中和两者的⽬的与意义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其中温室效应是最为直接且严重的问题。2020年,⼤⽓中的⼆氧化碳浓度超过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世纪的基线升⾼了约1.25°C,⽐1981年⾄2010年的参考期升⾼了0.6°C,逼近2016年的最热记录。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长远且重要的发展意义。
据英国⽯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统计数据显⽰,2009-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由77.1亿吨提升⾄98.3亿吨,稳居世界第⼀。2020年,虽然我国也遭受肺炎疫情影响,但由于疫情控制迅速,整体影响明显低于全球⽔平,初步估计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降幅约为1.7%,据此测算,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约为96.6亿吨。
从碳排放来源来看,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能源(包括能源供给以及能源消耗)领域,据国际碳⾏动伙伴组织统计数据显⽰,2020年,我国来⾃能源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7%;⼯业过程碳排放量占14%;农业及废弃物碳排放占⽐分别为7%和2%。
2、产业政策背景: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标
我国⾸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标是在2020年9⽉份的第七⼗五届联合国⼤会⼀般性辩论上。
我国向全世界表⽰我国将采取更加有⼒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诺⼒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产总值⼆氧化碳排放将⽐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标。随后再多次重⼤⼯作会议和对外问答过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达峰⽬标。
碳中和产业发展历程:已正式将“碳中和”理念纳⼊顶层布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候变化、推动构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5年6⽉,我国总理在法国访问期间宣布了我国⼆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为未来“碳中和”⽬标跨出了阶段性的步伐。2020年9⽉,我国领导⼈提出⼒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次推出“碳中和”。2021年3⽉,《2021年政府⼯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作,意味着中国已正式将“碳中和”理念纳⼊顶层布局。
碳中和产业发展现状
1、采取“两⼤发展路径、三步⾛”发展策略
根据我国碳排放产业的分布,碳排放⼤部分是来⾃于发电和⼯业端,其次是交通⾏业,⽽农业与商业占⽐较少。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可避免的排放和不可避免的排放。
在可避免的⽅向上,国家提出优先解决电⼒⽣产过程的碳排放,进⽽完成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化,最终实现深度脱
在可避免的⽅向上,国家提出优先解决电⼒⽣产过程的碳排放,进⽽完成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化,最终实现深度脱碳。在不能完全避免排放的领域,可通过碳捕捉、利⽤、封存技术(CCUS)或者通过森林、海洋进⾏⾃然吸收,最终实现碳中和。
从⽬前我国碳排放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碳中和”基本确定三步⾛策略,⾸先在2030年完成碳达峰;其次在2045年前快速降低碳排放;最后再2060年实现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
2、细分市场之前端:能源替代
在碳中和产业链中,前端能源替代是指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替代⾼碳、清洁能源能源替代传统化⽯能源。⼈类活动导致的⼆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燃料消费,使⽤清洁能源和可再⽣能源替代传统化⽯能源可以从产业链前端减少碳排放量。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来替代化⽯能源。截⽌2020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53.43GW,风电累计并⽹装机容量达2.81亿千⽡,⽔电装机容量达到3.7亿千⽡,核电装机容量5102.7万千⽡均较2019年有所增长。
天然⽓、⽔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重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重达24.3%。
3、细分市场之中端:节能减排
在碳中和产业链中,中端主要表现为提升节能减排⽔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完善低碳发展机制等,代表性⾏业包括钢铁、化⼯、建材、造纸、有⾊、交运⾏业等。
(1)钢铁:领先企业积极发布碳中和⾏动计划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标,钢铁⾏业碳达峰⾏动⽅案和路线图已基本明确。正在编制的《钢铁⾏业碳达峰及降碳⾏动⽅案》⽬前已形成修改完善稿,初步确定⾏业达峰⽬标和重点任务。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标约束下,中国宝武、河钢、包钢、鞍钢4家钢企发布碳中和⾏动计划。
(2)建筑:⽔泥能耗近年下降,但碳排放量控制仍需加强
中国建筑⾏业规模位居世界第⼀,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这些建筑在使⽤过程中排放了约21亿吨⼆氧化碳,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也占全球建筑总排放量的20%。这部分碳排放被称为“运营碳排放”。
建筑⾏业中的⽔泥⼯业是⾮⾦属矿物制品中最为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来源之⼀。2015-2020年,在我国政府和⾏业的集体努⼒下,我国⽔泥制造业⽣产每吨⽔泥的能源消费量从0.112吨标准煤下降到0.108吨标准煤,但吨⽔泥碳排放量从0.463吨上升到0.517吨。因此我国⽔泥⾏业仍需继续加强节能减排。
(3)交运:电⽓化转型
——铁路交通运输电⽓化:电⽓化率逐年提升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逐渐往电⽓化转型。2013-2020年,我国电⽓化铁路营业⾥程数和电⽓化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电⽓化⾥程10.7万公⾥,⽐2019年增长0.7万公⾥;铁路电化率达72.8%,较2019年增长0.9%。
——公路交通运输电⽓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稳步提升
公路交通运输电⽓化⽅⾯,新能源汽车是典型代表。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业⾥的占⽐⾸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年成为全球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根据中国汽车⼯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2020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例)达到5.4%,较2019年有所攀升。
(4)低碳发展机制:完善绿⾊发展机制,碳中和债券发⾏提速
2021年3⽉18⽇中国银⾏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使我国成为⾸个在全球以“碳中和”贴标绿债、建⽴碳中和债券市场机制的国家。根据《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碳中和债是指募集资⾦专项⽤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项⽬的债务融资⼯具。⽬前,我国碳中和债券发⾏主要在银⾏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
⾃2021年2⽉⾸只碳中和债券发⾏到2021年6⽉,银⾏间市场发⾏共发⾏ 92只绿⾊债券,其中碳中和债共有51只,占⽐约55.4%。发⾏的碳中和债包含了信⽤债、利率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合计发⾏规模 822.9亿元;交易所市场发⾏共发⾏65只绿⾊债券,其中碳中和债共有31只,占⽐47.7%。发⾏产品⼀般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合计⾦额有310.19亿元。从发⾏⼈类别来看,⽬前碳中和债券以电⼒⾏业为主,合计占⽐为43.9%。
4、细分市场之后端:碳吸收
森林、湿地及草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在实现碳中和的⽬标起到重要作⽤,其中森林碳汇是⽬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段。我国森林⾯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根据2020年12⽉国家林草局介绍,⽬前我国森林碳储量超过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都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约7到8亿吨。“⼗四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随着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我国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
5、细分市场之碳交易:碳交易市场规模创新⾼
2012年以前,中国碳市场发展较缓慢,主要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为主。随着后京都时代到来,中国开启了碳市场建设⼯作,对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做出了相应决策部署。2011年11⽉,中国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的通知》,拉开碳市场建设帷幕。从2013年6⽉,深圳率先开展交易,其他试点地区也在2013年到2014年先后启动市场交易。
从我国2014-2020年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情况来,成交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趋势,2017年我国碳交易成交量最⼤,为4900.31万吨⼆氧化碳当量;2020年全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完成成交量4340.09万吨⼆氧化碳当量,同⽐增长40.85%。
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变化情况来看,2014-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仅在2017、2018两年有⼩幅度减少。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2.67亿元⼈民币,同⽐增长了33.49%,创下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新⾼。
碳中和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全国各地协同发展
碳中和产业发展需全国各地协同发展,⼀⽅落后必将拖全局后退,因此在我国明确双碳发展⽬标之后,全国各地均抓紧制定碳中和⾏动⽅案,从⽬前各地已发布⽅案来看,全国各省市结合⾃⾝发展情况以及能源产业结构,或注重发展清洁能源替代⾼碳能源,或加⼤⾼碳产业节能减排,还有部分地区⼤⼒发展碳中和⾦融市场推进地区节能减排。
其中,碳市场机制特别是碳⾦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资本向低碳领域流动,有利于激发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应⽤低碳产品,带动企业⽣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发⽣转变,提⾼企业的市场竞争⼒,为培育和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动⼒。
从各个试点地区的交易情况来看,湖北省和⼴东省的碳交易中⼼的市场规模要远超于其他地区,其中湖北省的碳交易总量和碳交易总额都位列⾸位,分别为7827.65万吨和16.88亿元。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庆五个市内,北京和深圳的碳交易相对活跃,其中北京的碳交易额总共为9.06亿元,深圳的碳交易总额共7.38亿元。
2、企业竞争:参与企业众多
在碳中和产业中参与企业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如三峡能源、隆基股份、长江电⼒
则是专注于碳中和产业链中的能源替代,包钢股份、河钢股份、海螺⽔泥则是专注于碳中和产业链中的节能减排,福建⾦森和远达环保则是碳吸收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中成碳资产和恒⽣电⼦是碳交易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在前段能源替代⽅⾯,中光伏发电⾏业、风⼒发电⾏业、⽔⼒发电⾏业中的企业主要为国有⼤型能源企业,其中光伏发电运营规模第⼀的是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运营规模达到32632.7MW。
在风⼒发电⾏业,我国风⼒发电装机容量排名⾸位的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装机容量达3868.02万千⽡,占全国统计装机容量的22.72%。在⽔⼒发电⾏业,长江电⼒是中国也是全球最⼤的⽔电上市公司。
碳中和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海洋⽯化开采产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
⽬前我国主要采⽤煤炭,主要是因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油和天然⽓储备较少,依赖进⼝。然⽽根据⽬前已探明的南海盆地⽯油储量⼤约在200-300亿吨,天然⽓储量约16万亿⽴⽅⽶。海洋⽯化的开采和利⽤能⼤⼤缓解我国对煤炭的需求,从⽽减少碳排放量,因此海洋开采⾏业将有望快速发展。
2019年1月汽车销量2、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
由于我国的⼯业⼤体量和⾼数量碳排放,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碳交易市场容量将是巨⼤的,有很⼤的发展空间。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额将达60亿元。随着全国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未来我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3、碳中和相关投资总额或在140万亿左右
国内许多机构均对碳中和下的新增直接投资做了测算,其中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中国·绿⾊投资蓝⽪书》中测算“碳中和”相关的投资规模约70万亿;清华⼤学⽓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预测投资规模在127.2-174.4万亿之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研究⼈员预测“碳中和”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
综合各家结果,前瞻认为《零碳中国·绿⾊投资蓝⽪书》的测算相对保守,⽽清华⼤学和发改委价格检测中⼼的测算结果⼤致相同。综合后,碳中和带来的相关投资总额或在140万亿左右。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碳中和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案。
更多深度⾏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业研究员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