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Fans遥控迷
本帖最后由 cctv80155 于 15-1-6 20:07 编辑
前⾔
2014年已经结束,在过去的⼀年⾥对于我们这些“⼊漂”⼏年以上的“⽼鸟”来说经历了⽐较⼤的变⾰。越来越多的⽼鸟放下了⼿中的4WD(四驱)漂移车,转玩了RWD(后驱)漂移车。⽽对于那些近期才接触到漂移车的朋友来说,看见现在论坛⾥的东西更是⼀头雾⽔,⽆从下⼿。所以这篇帖⼦,⼩马的主要⽬的是为了让新⼿简单了解⼀下RC漂移车的⼤致发展历史,以及漂移车的分类,每种分类的结构等等。最后再介绍⼀下⽬前市⾯上主流的漂移车架,以及我作为⼀个玩家和从业者对这些车的浅薄分析。
RC漂移车的诞⽣
漂移车的规格:
我们知道现实中的场地赛、拉⼒赛,以及漂移赛,赛车的原型都是“房车(TouringCar)”,按我们国⼈的习惯称呼就是“轿车”。举个例⼦,我们熟知的《头⽂字D》男主⾓藤原拓海的丰⽥
AE86这款车,就是⼀款普通的民⽤轿车,但经过针对性的改装之后,可以参加场地赛、拉⼒赛、漂移赛等不同赛事。但归根到底,它的基础是⼀台“房车”。
⽽“房车”也是较早和较多被推⼴的RC车种,因为现实中的汽车赛事也是“房车”居多。之后就出现了⼀些⽐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如⽥宫的TT01。也在同时便奠定了1:10这个规格(通俗理解就是按真车缩⼩⼗倍)。可以说现阶段的RC“房车”,1:10的⽐例是绝对主流。⽽在房车经过不同的设计和改装之后,⼜可细分为:平路跑车、漂移车、拉⼒赛车、竞速赛车等等。讲到⽐例,国际上⽬前漂移车最多⼈玩也最被认可的⽐例也是1:10。蚊车mini-z的1:28⼜或者是国产的什么mini-Q等等其他⽐例的漂移车基本属于“门外汉”,⼏乎没⼈玩。
漂移车的由来:
讲完了RC房车的规格,⼤家⾃然也就能够理解我们所玩的RC漂移车其实也就是从1:10房车进化⽽来的。所以有时候⼈们会把漂移车统称为“电房”或者“平跑”,其实这样的称呼并没有错。但仔细去探究的话,就会发现漂移车与普通“电房”还是会有⼀些不同之处。
讲到漂移,其实⽤⼀句很通俗易懂的话来解决,那就是“可控的打滑”。汽车打滑,对于⼤多⼈来说意味着失控。就像不会滑冰的⼈穿上冰鞋,那肯定是要摔跤的。漂移也⼀样,⽆法“控制打滑”,就⽆法做出漂亮的漂移。
想控制打滑,⾸先得让车⼦滑起来。让车⼦打滑的⽅式有很多种,但以RC车架的⽐重,以及地⾯的附着⼒等等⼀系列物理都很难解释的原因,导致RC车架⽆法像真车那样使⽤普通的橡胶轮胎去打滑。于
是在没有“RC漂移车”的年代,⼈们在1:10电房的轮⼦上,套上了切好的“⽔管”以达到“打滑”的⽬的。这也是“RC漂移车”的雏形。
之后便有⼚家开发出了相应的“漂移胎”,并且将其搭配到⾃⼰已有的“电房”车架上配套出售。于是“RC漂移车”就这样诞⽣了。⽐如⽥宫的TT01D(D就是drift,漂移)以及最出名的YOKOMO
品牌旗下的DRIFT PACKAGE系列。但这只是⼀个开始,也仅仅只是搭配了漂移胎⽽已。
漂移车的发展
当有了可以轻易打滑的轮胎之后,⼈们也逐渐发现漂移车的设定其实与普通的“电动房车”是有区别的。于是这期间出现了⼀些针对性的设计,⼤部分集中在悬挂和转向系统上。此时“RC漂移车”也悄然掀起⼀股“漂移热”。我称之为“正胎时代”。
在此我就插播⼀下关于“正胎”、“反胎”、“后驱”的漂移车类型知识普及。⽽这个,也正是RC漂移车发展的重要标识。
正胎(拉⼒式漂移):
由于早期的漂移车是将“电房”车架直接套⽤,仅仅只是换上了漂移胎⽽已。⽽普通的“电房”车架⼀般都
是“全时四驱”,所以在“为了漂⽽漂”的年代,只要车⼦滑起来了,⼤家觉得这就是“漂移”。四驱车架的特性之⼀,就是前、后轮的驱动⼒、驱动速度是完全⼀样的。所以通俗理解就是“车头和车尾是同速”的,⽽且真实世界中的四驱车⼤多数也是偏“转向不⾜(understeer)”的。⽽我们知道“漂移”也就意味着“甩尾”,并且是持续“甩尾”。⽽我们知道“甩尾”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就
是“转向过度(oversteer)”。但四驱车的传动特性恰恰并不具备这⼀点,所以当时给车架升级⼀个“头单差速器”基本是所有RC漂移玩家的⼝号,其作⽤就是能够起到在减速或者刹车时,只对后轮产⽣制动⼒,也就是模仿真车的“拉⼿刹”抱死后轮造成被动甩尾。(可以参考美国“漂移⼤师”Ken Block的,他驾驶的正是四驱的拉⼒赛车。⽽视频⾥可以看到他会频繁使⽤⼿刹。)
为“正胎漂移车”不具备主动甩尾的特性,所以前轮就必须朝着弯内导向。这也被称为“拉⼒式漂移”。
正胎漂移的优点:简单,不易失控。适合⽤来玩⼀些⼩动作⽐如“漂移⼊库”或者拿去跑街乱漂。对轮胎的要求不是⾮常严格。尤其适合喜欢Ken Block“拉⼒式”风格漂移的朋友。最⼤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买专业的漂移车架,普通的“电房”或者“平跑”就可以了。
正胎漂移的缺点:因为简单,所以很容易玩腻。⽽且技术性含量偏低,不具备竞技性。在“⽇系漂移爱好者”眼⾥被视作“⼩⼉科”。
反胎(模拟后驱):
“正胎漂移车”在持续了⼀段时间之后,受到了真正懂漂移的爱好者的强烈诟病。因为RC模型的终极⽬标就是“仿真”,⽽“正胎漂移车”始终都是“拉⼒式”。漂移最为盛⾏的⽇本尤其偏执于“后驱漂移”,⽽《头⽂字D》⾥的男主⼈们所使出的“超级漂移”时驾驶的也都是后驱车型。在漂移过弯的时候,前轮可以⼀直维持反打⽅向的动作。
为何要强调后驱?因为后驱车天⽣具备“转向过度(oversteer)”的特性,也就是后驱车能做
出“车屁股跑得⽐车头快”的动作,从⽽具备了“天⽣甩尾”的特性。于是就有了“反胎”这个产物。反胎RC漂移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后驱”,⽽是⼀种“模拟后驱”的四驱系统。
反胎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车⼦上的传动齿,改变前轮和后轮的传动⽐,使得后轮的转速⾼于前轮。⽐如马达驱动前轮转了⼀圈,⽽后轮转了1.5圈。那么这台车的“反胎⽐”就是1.5。后轮⽐前轮转得快,这样车尾就会主动打滑并迫使前轮反打⽅向去维持车⾝的打滑⾓度,这样⼀个完美的反胎漂移就做出来了。⽽反胎⽐越⼤,就越“转向过度”。反胎⽐越⼩,“转向过度”的特性就越
不明显。所以反胎漂移车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的操作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反胎⽐。
不论从感官上,还是实际的操作上,“反胎漂移车”都达到了⼀个从未有过的仿真⾼度,并迅速风靡世界。期间不少模型⼚商也随之发布了⾃⼰的“反胎漂移车”,并伴随着竞争以及不同玩家之间的切磋、风格差异等因素,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反胎漂移车”。也就是这个时候,“RC漂移车”才真正成为⼀个独⽴的车系。
漂移由于需要做⼀些快速且夸张的重⼼转移的动作,所以漂移车的导向轮⾓度都要⽐普通平跑的转向⾓度⼤很多。真实的汽车漂移也是如此,技术⽐较好的漂移车⼿们的赛车都需要改装前悬挂达到更⼤的转向⾓度。如图所⽰,⼀台专业平跑和专业漂移车架,在最⼤转向的⾓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早期反胎漂移车⼤家最喜欢讨论的⼀个话题也就是“如何改⼤转向”。
除了转向机构的不同,漂移车的重⼼布局也更加灵活,悬挂的设定也与其他车种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漂移⽐赛⼏乎是没有改装限制的,这也是漂移车独有的特⾊和魅⼒所在。
反胎漂移的优点:姿态较为仿真,符合专业RC漂移⽐赛的规则,最磨练技术。
反胎漂移的缺点:上⼿较难,对地⾯和轮胎的配合要求较⾼。汽车漂移原理
最后说⼀句:反胎漂移车是“RC漂移车”发展史上的重要⾥程碑。我也建议想玩漂移的朋友们⽆论如何,
都要有使⽤反胎车架练习的历史。玩反胎车学到的技术都是⾮常实⽤的。
后驱(需要陀螺仪辅助):
之前我们讲到反胎车只是“模拟后驱”,有⼈就会疑惑了,为何当初不直接像真车那样后驱呢?这⾥牵涉到⼀些我之前表达的“⽆法⽤物理来解释”的因素,⽐如车⼦的重量,和地⾯之间的附着⼒等等。
但最重要的⼀个原因就是——后驱RC车极其容易失控。
之前在反胎的内容⾥有讲,反胎⽐越⼤,车⼦就越“转向过度”。那么后驱车的前轮是没有动⼒的,所以后驱车的“反胎⽐”就是⽆限⼤,那么后驱RC漂移车本⾝就是极难控制,极容易失控的。
RC车架毕竟那么⼩,切只有靠⾁眼来收集车⼦的动态反馈,所以当车⼦临界于失控边缘时,仅靠我们⼈类的反应速度是很难把车⼦从失控边缘救回来的。所以这时候就需要“陀螺仪”来辅助我们第⼀时间将车⼦在失控边缘拉回我们⼿中(这种感觉很难形容,还需要⼤家亲⾃来试)。
虽然后驱RC漂移车并不是⼈在100%掌控,但⾄少在“物理仿真”的⾓度来说,后驱RC漂移车再⼀次登上了从未有过的仿真⾼度。加之现在的电⼦设备越来越成熟和稳定,使得后驱RC漂移车的姿态也越来越稳定。更不可少的就是在”反胎”时代积累的种种经验和参考资料。
我记得有个朋友说过这样⼀句话:会玩反胎车的⼈绝对会玩后驱,但会玩后驱的⼈不⼀定能玩反胎车。
也许有部分车友会不认同这句话,但我个⼈觉得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我也⽐较⽀持这种观点。所以看这篇帖⼦的新⼈朋友们,如果你有⼼玩好漂移,那么强烈建议你不要错过反胎漂移车⽽不必过于追新潮去玩后驱车。
这⾥贴⼀个后驱RC漂移车的视频吧,⼤家看字也累了。
以上就是RC漂移车发展⾄今的全部⼤变⾰,⼤家应该知道⼊门选择⾃⼰的漂移之路了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