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0.03.30
∙【字 号】聊发改工高〔2020〕33号
∙【施行日期】2020.03.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上海东昌汽车【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
《聊城市新材料产业集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局、市属开发区经贸局:
为贯彻落实《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8-2020年)(聊政发[2018]114号)和《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聊发[2018] 15号)等文件要求,做优做强我市新材料产业,我委编制了《聊城市新材料产业集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2019-2022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3月30日
聊城市新材料产业集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龙头企业不断成长,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40家。
1、优势特逐步凸显。我市新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领域。高性能金属新材料领域,高性能铜合金、电子铜箔、高精铝板带箔、高性能钛合金等国内领先;化工新材料领域,聚碳酸脂、尼龙6、氟材料、有机硅、聚碳酸酯、光纤预制棒等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光纤预制棒、钕铁硼稀土永磁、高纯氧化铝及其相关产品发展势头较好。
2、产业分布逐步优化。高性能金属新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阳谷县、茌平区、临清市和东
昌府区,规模约322亿元。化工新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阳谷县,规模约136亿元。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企业主要分布在冠县、阳谷县,规模约7亿元。
3、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现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1家,市级创新平台3家。与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等联合建立联合实验室,聊城大学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旋浮铜冶炼”技术、高精度压延铜箔技术、海水管路系统用大尺寸钛合金管材制造技术等国际领先。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新材料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处于发展培育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专业化、集聚化发展不足,区域间合作和差异化分工不足,新材料产业园、孵化器建设有待加快规划布局。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及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在高端产品领域缺乏竞争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少。三是污染排放量大。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占比大,耗能严重,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四是企业规模偏小。多为中小型企业,且多为初创型或发展期企业,年产值多在1亿元以下。品牌优势不明显,带动力不够强。
(三)机遇和挑战
当前,发达国家仍占据国际新材料产业领先地位,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重大工程加快实施,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材料供给日益紧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川等省市纷纷在新材料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市若不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将受到双重冲击。
同时,我市新材料产业门类较多,均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基础较好。郑济高铁、雄商高铁在我市形成十字交叉,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主要新材料市场。拜耳、杜邦、GE等国际巨头纷纷在国内布局,上海、杭州等地一批孵化成功的国内新材料企业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也在着手科研成果产业化,“双招双引”空间巨大,为我市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补短板、强优势、促提升的总体思路,以先进有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链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质量标准提升、重点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带动等五大专项工程,全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小规模分散向大规模集约发展,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发挥市场需求对新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完善政府服务功能,重视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和推广应用,促进供需对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高端引领的市场竞争优势。
——坚持重点突破、集发展。支持阳谷县、高新区、冠县等区域示范引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特点,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特鲜明、优势互补的的新材料特产业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坚持绿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绿低碳发展理念,重视新材料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环境友好性、安全性发展,以园区化、基地化、专业化、循环化为导向,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污染,促进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发展、安全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新材料创新资源,加强省内外、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并购、引资、引智等方式,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新材料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打造开放、共享、共赢的发展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1、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新材料产业集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其中先进有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3类重点发展新材料年均增长2%以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