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想⾛向辉煌成都龙泉驿汽车产业硕果累累
  “历史,总是在⼀些特殊年份给⼈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的⼒量。”对于中国来说,改⾰开放40年,就是这样⼀个值得我们去回望、去总结、去凝聚奋进能量的时光。
在我国西部,有⼀个地⽅尤其值得去探秘、去研读。它就是有着“桃花故⾥”之称的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在改⾰春风沐浴下,该区仅⽤不到25年时间,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业的华丽蜕变;汽车产业更是从⼩到⼤、从弱到强,⼀跃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17年,该区整车产能已突破200万辆,产量达到128万辆、同⽐增长15.1%,产值1413.9亿元、同⽐增长16.3%,增速均⾼于全国平均⽔平10个百分点以上。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龙泉驿区,凭借近年来的⼤胆创新和开拓进取,地区⽣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强县”之⾸。成都经开区在全国218个国家级经开区中的排名上升⾄第12位,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增长最快的“排头兵”。
“逐梦”路上展现蓬勃势头
在⼈们的记忆⾥,改⾰开放初期的龙泉驿区条件⼗分恶劣,点的是煤油灯,推的是鸡公车,⾛的是泥巴路。从头到尾,⼀条“三⾥三”长、9⽶宽的弯弯曲曲的街道,就是龙泉驿主城区的全部……
然⽽,龙泉驿⼈⾃古以来就有敢为⼈先、勇往直前的奋⽃精神。今年68岁的林济榜还清楚地记得,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貌,龙泉驿区1979年就在成都率先掀起了改⽥改⼟的热潮,80年代,⼜在全省⾛上了创新开发农业之路,以花为媒,⼴交朋友,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海,吸引了⽆数有识之⼠对这⽚热⼟的关注。“四季花不断,⼋节佳果⾹”的“桃花故⾥”——龙泉驿区,从此享誉全国。
盛名之下,龙泉驿⼈没有停⽌对于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尽管当时名⽓很⼤,但全区的地区⽣产总值仅为7亿元,财政收⼊只有1586万元,还不⾜沿海改⾰开放地区的⼀个零头!如何才能突破以农业⽣产为主导的单⼀经济模式,⾛上真正的致富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龙泉驿区于1990年获批成⽴了开发区,⾛上了从传统农业向⼯业的转型之路。
“龙泉驿的汽车产业和经开区⼀样,都是改⾰开放的产物。”曾在经开区⼯作了20年并担任过“两办”副主任的林济榜说,是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点亮了龙泉驿区建设汽车城的梦想。
1992年,⼩平同志南巡讲话,犹如⼀声春雷,开启了中国进⼀步扩⼤开放的步伐。“开发区⼤有希望”的牌⼦在祖国的⼤江南北随处可见。于是,龙泉驿区⼀边⼤搞⼯业招商引资,⼀边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在此期间,国家“三线”⼤企业航天7062基地落户龙泉驿,西平(现在的西河镇)也有了第⼀家⽣产农⽤车⼚家,设计产能2000辆。
2000年,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总规划⾯积9.94平⽅公⾥。与此同时,成都城市东扩也提出了“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四川省的经济特区”,⾯积增加到26平⽅公⾥。2002年12⽉25⽇,龙泉驿区第⼋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成都“浦东”,创绿⾊新区的意见》……
东风浩荡!⼀系列政策利好为龙泉驿区插上了腾飞翅膀。2000年——2004年,成都经开区先后开⼯建设基础设施项⽬50多个,连接成都市中⼼城区的成渝路(今驿都⼤道)、成龙路(今成龙⼤道)、成环路等快速通道相继建成,全区投资环境得到极⼤改善。
2003年,四川汽车⼯业集团公司在龙泉驿落户,区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汽车⼯⼚;2005年,占地1000亩、年产10万辆的成都⼀汽轿车基地项⽬⼊驻,不仅点燃了龙泉驿区建设汽车城的如⽕热情,还产⽣了“狼效应”。
党的⼗⼋⼤以来,党和国家加⼤了全⾯深化改⾰的步伐,龙泉驿⼈主动作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保持专注的发展定⼒,汽车产业从扩⼤增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链⾼端、集约成链发
展转变。
截⾄⽬前,全区先后引进⼀汽⼤众、⼀汽丰⽥、东风神龙、吉利、沃尔沃等11个整车制造龙头项⽬和⼀汽发动机、富维江森等300余个关键零部件项⽬,聚集了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等6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7家上市公司。
车轮上演绎动⼈改⾰故事
古驿新韵,车⾏⽆疆,驿路如画。在龙泉驿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过程中,享誉海内外的龙泉驿“成都国际桃花节”不仅从未停歇,⽽且加⼤了升级步伐。“四轮驱动”的“桃花故⾥”,在成长中创新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的改⾰传奇。这些传奇故事⼀个个长着轮⼦,源源不断地向天涯海⾓的⼈们送去龙泉驿区花开的声⾳。
成都经开区在成⽴之初,⾛的就是全国独有的“政区合⼀”的路⼦,实⾏的是两块牌⼦⼀套⼈马的管理⽅式。“特事特办,边建边办,逐渐完善”的创新理念和做法,被投资者⼤加赞赏,并传为佳话,由此演绎出了“龙泉驿⼯业区的特区速度”。
龙泉驿区是全国国家级经开区中最早开展⾏政体制改⾰的破冰者之⼀。2008年3⽉,龙泉驿区就在“政区合⼀”的基础上开展了⼤⼑阔斧的⾏政机构改⾰。
主要做法是,将原有仿照政府机构设置的主要部门全部撤销,在全国⾸创挂牌成⽴了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现代⼯业投资服务局、项⽬建设服务局、企业发展服务局、统筹发展局等五个职能部门;将带有共性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部交给龙泉驿区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镇乡去抓,经开区则集中精⼒抓招商、抓促建、抓企业做⼤做强、抓区域合作、抓战略发展和产业聚集。
“政区合⼀”的⾼度融合和职能错位分⼯,确保了当时经开区资源的⾼效利⽤,达到了“术业有专攻”的要
求,形成了各司其职、有序运转、互为补充的产业发展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效率论成败,是龙泉驿区⾏政体制改⾰的唯⼀标准和原则。为了适应国际⼀流汽车产业基地的管理模式和⾼效能发展需求,近年来龙泉驿区党委政府进⼀步完善了经开区的内设机构,新增了汽车研发和贸易博览投资服务局、物流管理服务局,新增成⽴了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整车处、零部件处、汽车电⼦处,还专门设⽴了⼀汽⼤众服务处、东风神龙服务处等,使管理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
“放管服”改⾰是龙泉驿区多年来的特⾊和亮点。2000年国际级经开区获批后,龙泉驿区就在经开区⼤胆探索实践,实施以“进⼀道门、⼀个⼈、领⼀张表、交⼀次费、建⼀张卡、盖⼀个章、建⼀个监督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七个⼀”办事提速⼯程,推⾏“办事程序、办事⼈员、收费项⽬及标准、办理期限”“四公开”⼯作制度,着⼒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项⽬和程序,简化办事⼿续,提⾼办事效率和质量。
2006年,在“七个⼀”“四公开”基础上,龙泉驿区在全省率先开辟了“只进⼀道门、只⼀个⼈、不交⼀分钱、办完⼀切⼿续”的“绿⾊通道”,建⽴了“三个⼀”协调推进机制,以及“现场审批、现场协调、现场排难”的“三现快速服务制”,决不让签约项⽬停留在纸上,为⼤批车企进⼊经开区创造了先机。
2008年,为进⼀步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和⾏政效能建设,经开区创新实⾏了“⾸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等,深⼊实⾏了⾏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即实⾏“只进⼀道门、只⼀
个⼈、不交⼀分钱、办完⼀切事”的“四个⼀”⼯作流程,以及“现场审批、现场协调、现场排难、现场办结”的“四现服务”,为⼊园企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2014年,龙泉驿区在全国创新推⾏全⽣命周期改⾰,在成都市率先开展审批流程再造政务服务试点,实施“先照后证”“⼀照多址”等⼯商登记制度改⾰,营造了更加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的营商环境。
为强化政务服务,近年来,经开区不仅创新建⽴起了⾼效运转的“三段式”服务体系,围绕项⽬“招进来、建起来、转起来”,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还特别成⽴了汽车法庭和巡回法庭,为院内车企提供更精准的专业化司法服务,破解其⽣产⽣活中的法律难题。
为了让区域投资环境更具吸引⼒,成都经开区在深化⾏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改⾰上下⼤功夫,⼀批专业精⼲的⼈才配置到关键岗位,打造了成都经开区⼀流的汽车服务团队。⽬前,作为全国独⼀⽆⼆的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员⼯平均年龄只有33岁,硕⼠以上学历占80%,个个都是“政策通”“解语花”“好红娘”。
“企业只需要做好发展的事情,其他事情我们都包了!”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综合处处长彭洁肯定地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凭借着“五星级”的优质⾼效服务,以及⼀系列改⾰创新举措的实施,成都经开区先后被评
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全国投资潜⼒百强区”,地区⽣产总值从2005年的97亿元上升⾄如今的1200余亿元,10年增长10倍以上。
成都经开区项⽬建设服务局副调研员朱丽说:“从南区到北区,⾯积⼀扩再扩,曾经杂草丛⽣的"闲地",如今已变成了⼀个个现代化汽车制造车间。经开区的汽车产业,正以孔辉科技、博世底盘、智能⽹联等为标志,迅速占据着"微笑曲线"的两端。”
“红⾊引擎”汇聚澎湃动⼒
登上龙泉⼭顶,灿烂的阳光照得⼈⼼中敞亮。放眼望去,⼀排排⼚房、车间鳞次栉⽐,宽阔的经开区道路上,⼈流车流穿梭其间,那⼀⽚⽚整齐列阵的车辆,犹如威武列阵的⼠兵正在等待检阅。
“车城⼆路那边,现在的⼤运汽车公司,就是我家以前住的地⽅。”50岁的唐建国指着不远处⼀排整齐的⼚房兴奋地说。“现在你们从那⼉搬出来的村民过得怎样?你的最⼤感受是什么?”记者好奇地问。
“简直是天壤之别!全靠党的改⾰开放政策好哇!”唐建国有些激动。他⼀边说⼀边掰着⼿指给记者算了⼀笔账:“你看哈,原来⼟地没有被占前,我家⾥的⼟地⼀年的产出只有⼏千元钱,全家的⽑收⼊也就2万元~3万元。⼟地被征⽤后,⼀家四⼝不仅得到了⼏⼗万元的⼟地款,现在还开了两家餐馆,每年的纯收⼊有20万元~30万元。我的车以前是长安⾯包,现在换成了奔驰,住的是怡和新城⼤楼盘,家⾥⾯的⽼⼈每⽉还有2000多元的养⽼⾦……”
其实,和唐建国⼀样,因改⾰开放和汽车产业在龙泉驿区的加快发展⽽变得殷实富⾜的家庭早已不胜枚举。
“党的改⾰开放既富了民众,更成就了今天的"⼤运"。”成都⼤运汽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谢平说,“党就是我们的"红⾊引擎",只有永远跟党⾛,将党的理念和决策部署作为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到实际⼯作中,转化为实际战⽃⼒和⽣产⼒,企业才能发展好;也只有永远跟党⾛,⼈民才能真正过上好⽇⼦。”
事实的确如此。正是在党这个“红⾊引擎”的引领下,2009年才⼊驻成都经开区的成都⼤运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区最⼤的商⽤车制造企业,⾃投产以来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实现年产销值超过100亿元,⽣产的车型多达6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到东南亚、⾮洲及拉美地区。
成都⼤运集团的例⼦,仅仅是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在改⾰开放崛起历程中依靠“红⾊引擎”汇聚起澎湃发展动⼒的⼀个缩影。
回望过往,⽆论是“7062”⼯业“巨⼈”落户龙泉驿区占地⼤拆迁,还是⼀汽整车⽣产基地项⽬只⽤181天⾸辆整车即下线;⽆论是长达8年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还是神龙汽车23个⽉项⽬建成投产演绎的“成都速度”,⽆不体现出龙泉驿区党委政府在改⾰开放进程中的正确领导和果断决策,⽆不展露出企业以党建为核⼼的矫健⾝影。
追求卓越奏响时代乐章
秋⽇成都的第⼀缕阳光,从龙泉⼭上倾泻⽽下,充满着⽆限⽣机和希望。
全省每⽣产100辆汽车中有85辆、全市每100辆中有92辆来⾃“龙泉造”……20多年来,龙泉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在全国汽车制造版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更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汽车产业中牢牢占据着霸主地位。
漫步在⽣机盎然的汽车城,⼀汽丰⽥、沃尔沃、吉利、中植⼀客、神钢机械建机、⼤众发动机、博世底盘等众多整车(机)、龙头及配套企业坐落其中,望不见尽头。
长安面包汽车随意⾛进⼀家汽车⽣产车间,即刻映⼊眼帘的都是⼀⽚热⽕朝天的景象。⼯⼈们在⽣产流⽔线上紧张
⽽有序地忙碌着,数⼗台⾃动化⽣产机器⼈⼀字排开,正在⽤它那纤巧的⼿臂,精准地重复着同⼀个动作,看上去是那样的悠然⾃得。焊接机器⼈焊接时溅出的⼀⽚⽚璀璨⽕花,犹如天空中的繁星点点,把整个车间照得透亮。
这⾥有20多万名与汽车有关的产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劳和智慧的双⼿努⼒奋⽃。这⾥的节奏以秒为单位,5秒钟,⼀块厚重的钢板冲压成型,不到60秒,就能下线⼀辆崭新的汽车……
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过去,也是现在,也有更好的未来。龙泉驿区的汽车产业,仅仅是我国改⾰开放的⼀个缩影,“改⾰的脚步不会停⽌”,“开放的⼤门只会越开越⼤”。
四川省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构建“⼀⼲多⽀、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全⾯开放格局,成都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质量发展的决定》,刚刚召开的龙泉驿区委⼗⼀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认真践⾏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要进⼀步加快建设“先进汽车制造区、美好⽣活品质城”。
下⼀步,成都经开区将进⼀步谋全局、出实招,笃信⼒⾏,聚焦⾼端、智能、新能源、国际化发展⽅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以产业⽣态圈构建为路径,加快推动⾼质量发展。
成都经开区将主动融⼊成都8000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着⼒构建⾼端智能汽车产业体系,全⼒推动智能⽹联汽车发展快速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成势;着⼒构建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协同简州新城、辐射全省的汽车产业⽣态圈,加快打造“五千亿级”汽车产业集。到2021年,实现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整车产量突破200万辆,中德智能⽹联汽车⽰范基地建设取得重⼤进展,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突破,“五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汽车产业⽣态圈基本建成。
“雄关漫道真如铁,⽽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征程,执着⽽奋进的龙泉驿⼈正以崭新的姿态融⼊新⼀轮改⾰开放⼤潮,正以逢⼭开路、遇⽔架桥的英姿加快建设“先进汽车制造区、美好⽣活品质城”,正以澎湃动⼒推动汽车城从梦想⾛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