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产统计的主要指标
⼀、运输⽣产
1、客运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的旅客⼈数。计算单位:⼈。
统计原则:在计算客运量时,不管旅客⾏程的长短或客票票价多少,每位乘客均按⼀⼈计算;不⾜购票年龄免购客票的⼉童不计算客运量。
2、旅客周转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的每位旅客与其相应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计算单位:⼈公⾥。
计算公式:旅客周转量(⼈公⾥)=∑(运送的每位旅客×该旅客运送距离)
3、货运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计算单位:吨。
4.货物周转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的每批货物重量与其相应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计算单位:吨公⾥。
计算公式:货物周转量(吨公⾥)=∑(每批货物重量×该批货物的运送距离)
5、集装箱运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运送集装箱的实际数量。
计算⽅法:(1)按集装箱的实际箱数计算。计算单位:箱。(2)按折算系数折合为20英尺集装箱的数量计算。计算单位:TEU。
⼀般按运输过程分为直达集装箱运量和中转集装箱运量:直达箱运量是指集装箱货物由货源地经过公路运输,途中不发⽣集装箱的装卸、堆存、中转及箱内货物的拆拼作业,⽽直接运抵收货⼈所指定卸货地点的集装箱数量。中转箱运量是指集装箱运输途中发⽣集装箱的装卸、堆存、中转或箱内货物的拆拼作业,⽽不能直接运抵收货⼈所指定卸货地点的集装箱数量。
6.集装箱周转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的每个集装箱与其相应运送距离乘积之和。
计算公式:(1)按集装箱的实际箱计算。计算单位:箱公⾥。集装箱周转量(箱公⾥)=∑(每个集装箱×该箱运送⾥程)
(2)按集装箱折合的20英尺集装箱计算。计算单位:TEU公⾥。集装箱周转量(TEU公⾥)=∑(每个集装箱折合的TEU数量×该箱运送距离)
7、集装箱货运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运送集装箱的实际重量,包括集装箱箱体的重量与
内装载货物的重量。计算单位:吨。
8、集装箱货物周转量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的每个集装箱货运量与其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计算单位:吨公⾥。
计算公式:集装箱货物周转量(吨公⾥)=∑(每个集装箱货运量×该箱运送距离)
9、换算周转量
是指车辆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综合产量指标。计算单位:换算吨公⾥。
计算⽅法:以运输车辆所完成的周转量,按⼀定⽐例换算成同⼀计算单位后加总求得。公路客货周转量的换算系数为10⼈公⾥=1吨公⾥。
10、旅客平均运距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旅客的平均距离。计算单位:公⾥。
计算公式:旅客平均运距(公⾥)=旅客周转量÷客运量
11、货物平均运距
指报告期内运输车辆实际运送货物的平均距离。计算单位:公⾥。
计算公式:货物平均运距(公⾥)=货物周转量÷货运量
12、运输密度
指报告期内,某⼀⾏政区划内的公路或某⼀运输线路(区段)平均每⼀公⾥所承担的换算周转量,亦称换算密度。以反映运输能⼒的利⽤程度和运输⼯作强度。计算单位:吨公⾥/公⾥。
计算公式:运输密度(吨公⾥/公⾥)=换算周转量(吨公⾥)÷营业线路长度(公⾥)。
⼆、汽车运⽤情况的统计指标
(⼀)车⽇统计
车⽇指标是从动态⽅⾯反映汽车运输企业保有车辆数量的指标。⼀辆车在运输企业保有⼀⽇,即为⼀个车⽇。由于汽车在运输企业可能处于运输⽣产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环节,如运⾏环节,待客货环节,修理和保养环节,或等待保养和修理环节等等,因⽽可以有不同的车⽇指标以反映车辆的运⽤状态。
1、总车⽇
指报告期内每天在⽤营运车辆的累计数。计算单位:车⽇。
计算⽅法:⼀辆营运车辆,不管其技术状况是否完好,每保有⼀天即计为⼀个车⽇。在报告期内,营运车辆⽆增减变化时,总车⽇为营运车数乘上报告期⽇历⽇数。营运车辆发⽣增减变化时。新增车辆以落籍并取得有关证件之⽇起开始计算;报废车辆⾃批准之⽇起不再计算。
计算公式:总车⽇=∑(每辆在⽤车辆×相应在⽤车⽇)
如:某企业报告期有汽车500辆,全部投⼊营运,报告期⽇历⽇数为30天,报告期内未发⽣车辆增减、调出、调⼊变化。企业每辆车在这⼀报告期就是30个总车⽇,500辆在报告期共计30×500=15000总车⽇。
在报告期若发⽣车辆的增减变化,可根据规定按各辆车分别计算总车⽇,再汇总成为报告单位的报告期的总车⽇数。
车辆数指标可以反映⼀个时点公路运输的规模或⽣产能⼒,它在报告期内经常是有增减变化的,⽽总车⽇指标则消除了车辆变动对车辆数量的影响,若将时点数(车辆数)变为⼀个时期数(车⽇数)指标,可⽤车辆在企业保存天数之和反映企业对车辆使⽤的⽔平或规模。总车⽇指标是企业编制运输计划的依据。也是计算汽车运⽤情况的基础。
2、完好车⽇
指报告期内总车⽇中,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完好,不需要进⾏修理或维护即可参加运输的车⽇。包括实际出车⼯作及由于各种⾮技术性原因⽽停驶的车⽇。计算单位:车⽇。
计算公式:完好车⽇=总车⽇-⾮完好车⽇
3、⾮完好车⽇
指报告期内总车⽇中,因技术状况不好不能出车的车辆所占的车⽇。包括正在进⾏或等待进⾏维护、修理的车辆及待报废车辆所占的车⽇。计算单位:车⽇。
4、⼯作车⽇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中,实际出车⼯作的车⽇。计算单位:车⽇。
计算⽅法:⼀辆营运汽车,只要当天出过车(以签发路单为依据),不管其出车时间长短,出车班次多少和完成运输量多少,也不管是否发⽣过保养、修理、停驶或中途抛锚等情况,均计为⼀个⼯作车⽇。
为装货、调车和其他营运性⼯作⽽出车,应计为⼯作车⽇,为进⾏试车未发⽣营运性活动⽽出车的,不算⼯作车⽇。
5、停驶车⽇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中未出车⼯作的车⽇。计算单位:车⽇。
⼀般是因为⽆客、⽆货,燃料供应中断,缺司机,缺轮胎,路线阻障,以及风、⾬、雪等⽓象因素及其他原因⽽未能出车⼯作的车辆所占车⽇。
⼯作车⽇与停驶车⽇之和为完好车⽇。
(⼆)车吨(客)位⽇统计
1、总车吨(客)位⽇
指报告期内每天实际在⽤营运载货车辆标记吨位的累计数。计算单位:车吨位⽇。
计算公式:总车吨位⽇(车吨位⽇)=∑(每辆车的总车⽇×标记吨位)
如:某企业4⽉1⽇有标记吨位为4吨的解放CA-10B货车200辆,则4⽉1⽇该企业有200×4=800车吨位⽇。若4⽉该企业未发⽣车辆及吨位的增减变化,则该企业4⽉份有200×30
×4=24000车吨位⽇。
汽车的车吨(客)位⽇是在总车⽇的基础上消除了车辆变动的影响,⼜消除了车辆吨(客)位⼤⼩对⽣产能⼒的影响因素。它反映了可供使⽤的以每⽇吨(客)位为计量单位的⽣产能⼒,使得总车吨(客)位⽇描述的各企业的⽣产能⼒在不同企业或同⼀企业的不同时期以及据此计算的设备效率指标具有更⼴泛的可⽐性。
解放牌汽车2、平均车数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所拥有的车辆数。计算单位:辆。
计算公式:平均车数(辆)=总车⽇÷⽇历天数
如:某企业4⽉1⽇有车500辆,4⽉11⽇调⼊10辆车,并于11⽇办理了⼿续,4⽉20⽇报废2辆车,当天即办理⼿续没有参加运输。以后⾄⽉末未发⽣车辆增减变化。则该企业4⽉份平均车辆数为:
总车⽇数=500×30+10×20-2×10=15180(车⽇)
平均车数=15180÷30=506(辆)
3、平均总吨位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所拥有的载货车辆的总吨位。计算单位:吨位。
计算公式:平均总吨位(吨位)=总车吨位⽇÷⽇历天数
如:某企业4⽉1⽇有车200辆,其中150辆为4吨解放牌汽车,50辆为5吨东风牌汽车,4⽉11⽇购⼊50辆标记吨位为5吨的东风车辆,同时报废10辆标记吨位为4吨的解放牌汽车。直⾄⽉末再未发⽣车辆增减变化,则4⽉份的平均总吨位和平均吨位如下:
总车吨⽇=4×150×30+5×50×30+5×50×20—4×10×20
=29700(车吨⽇)
平均总吨位=29700÷30=990(吨)
在求平均吨位时,需求出平均车数。本例平均车数为226.7辆,故平均吨位=990÷226.7=4.37(吨)
4、平均总客位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所拥有的载客车辆的总客位。计算单位:客位。
计算公式:平均总客位(客位) =总车客位⽇÷⽇历天数
(三)⾏程统计
公路运输企业运⽤汽车实现货物(或旅客)在空间上的位移,是车辆载有货物(或旅客)⾏驶⼀定距离(按公⾥计算的⾥程)的结果。汽车运⾏⾥程的长短,是反映运输能⼒使⽤程度的⼀个重要⽅⾯。
1、总⾏程(总车公⾥)
指报告期内车辆在实际⼯作中所⾏驶的总⾥程数,不包括为进⾏保养、修理⽽进出保修⼚及试车的⾥程。计算单位:车公⾥。
汽车的⾏驶⾥程,应根据⾏车路单上的⾏程记录或实际⾏程统计。在运输⽣产过程中,因故绕道或进
⾏循环运输,出车后未到
达装、卸货地点,因故返回,其⾏程均按实际⾏驶⾥程计算。
总⾏程是重车⾏程和空车⾏程之和。
2、载运⾏程(重车⾏程)
指报告期内总⾏程中车辆载有客、货(不论是否满载)的⾏驶⾥程。计算单位:车公⾥。
3、空驶⾏程(空车⾏程)
指报告期内车辆总⾏程中空车⾏驶的⾥程。包括回空和调车等⽆载运⾏的⾥程。计算单位:车公⾥。
4、总⾏程载货量
指报告期内在⽤载货车辆的总⾏程载运能⼒。计算单位:吨位公⾥。
计算公式:总⾏程载货量(吨位公⾥)=∑(单车总⾏程×标记吨位)
5、总⾏程载客量
指报告期内在⽤载客车辆的总⾏程载运能⼒。计算单位:客位公⾥。
计算公式:总⾏程载客量(客位公⾥)=∑(单车总⾏程×标记客位)
总⾏程载重量表⽰在汽(挂)车全部⾏驶⾥程中可能实现的最⼤运输能⼒。即车辆在规定技术条件下按标记吨(客)位运⾏可能完成的最⼤运输⼯作量。
6、载运⾏程载货量(重车⾏程载货量)
指报告期内在⽤载货车辆的载运⾏程载运能⼒。计算单位:吨位公⾥。
计算公式:载运⾏程载货量(吨位公⾥)=∑(单车载运⾏程×标记吨位)
7、载运⾏程载客量(重车⾏程载客量)
指报告期内在⽤载客车辆的载运⾏程载客能⼒。计算单位:客位公⾥。
计算公式:载运⾏程载客量(客位公⾥)=∑(单车载运⾏程×标记客位)
在运输⽣产过程中车辆空驶往往是为了维持运输⽣产过程的不可避免的环节。重车⾏程载重量就是表明车辆在运⾏中扣除空驶因素后的最⼤运输能⼒。
在计算总⾏程载重量和重车⾏程载重量时,在⾏程⼀定的条件下,与车辆的标记吨(客)位的⼤⼩有关。因此,在车辆标记吨(客)位相同的情况下,可⽤总车公⾥与标记吨(客)位相乘求出,但在由标记吨(客)位不同的车辆组成的单位,其总⾏程载重量、重车⾏程载重量,则应按不同标记吨(客)位分别乘以总⾏程和重车⾏程,然后再相加求和。
如:某运输企业报告期有CA-10B车40辆,标记吨位为4吨,完成总⾏程240000公⾥,其中200000公⾥为重车⾥程,另有东风牌汽车10辆,标记吨位为5吨,完成总⾏程70000公⾥,其中60000公⾥为重车公⾥。则该企业的总⾏程载重量及重车⾏程载重量为:总⾏程载重量=∑(总⾏程×标记吨(客)位)=240000×4+70000×5
=1310000吨位公⾥
重车⾏程载重量=∑(重驶⾏程×标记吨(客)位) =200000×4+60000×5=1100000吨位公⾥
反映运输能⼒使⽤情况的上述指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四)车辆的时间利⽤统计
1、完好率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在总车⽇中所占⽐重。计算单位:%。
车辆完好率表明在报告期内,技术状况良好可随时出车进⾏运输⼯作的车辆的情况,是反映车辆的技术状况、车辆管理、运⽤和修理、保养⼯作质量的指标。
计算公式:完好率(%)=完好车⽇÷总车⽇×100%=(总车⽇-⾮完好车⽇)÷总车⽇×100%=(⼯作车⽇+停驶车⽇)÷总车⽇
×100%
2、⾮完好率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在总车⽇中所占的⽐重。计算单位:%。
计算⽅法:⾮完好率(%)=⾮完好车⽇÷总车⽇×100%=1-完好率
3、⼯作率
指报告期内⼯作车⽇在完好车⽇中所占的⽐重,⽤以反映车辆的利⽤程度。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作率(%)=⼯作车⽇÷完好车⽇×100%=(完好车⽇-停驶车⽇)÷完好车⽇×100%
车辆⼯作车⽇与车辆停驶车⽇之和为车辆完好车⽇。可见,⼯作率增加必须提⾼完好率和减少停驶车
⽇。
对⼯作车⽇的时间利⽤情况还可以⽤以下统计指标来反映。
4、平均每车出车时间
指汽车平均每⼀个⼯作车⽇的出车时间。计算单位:⼩时。
计算公式:平均每车出车时间(⼩时) =总出车时数÷⼯作车⽇数
由于车辆只要当天出过车参加营运性运输,不管出车时间长短,即计⼀个⼯作车⽇。所以必须设置平均每⽇出车时间这⼀指标,才能进⼀步说明车辆时间的利⽤程度。平均每⽇出车时间可看作车辆⼯作率指标的⼀个辅助指标,它受企业⼯作制度和车辆运⾏组织⼯作⽔平的影响。
5、出车时间利⽤系数
指在出车时间中车辆运⾏时间所占的⽐重。
计算公式:出车时间利⽤系数=运⾏时间÷出车时间
式中,运⾏时间和出车时间,可以是⼀定时期内的运⾏时间和出车时间总数,也可以是平均每个⼯作
车⽇的运⾏时间和出车时间。
在车辆的出车时间内,包括车辆运⾏时间和车辆停歇时间。车辆停歇时间指车辆装卸
货物及等待装卸货物(或旅客上、下车及等待上、下车)的时间、技术业务作业时间以及其他停歇时间。提⾼出车时间利⽤系数必须压缩各种停歇时间,特别是要消除不必要的停歇时间,如车辆运⾏中排除机械故障时间和驾驶员不遵守作业制度任意延长休息时间等。
(五)汽车运⾏速度性能利⽤统计
1、技术速度
是指车辆在运⾏时间内平均每⼩时⾏驶的⾥程。计算单位:(公⾥/⼩时)
计算公式:技术速度(公⾥/⼩时)=总⾏程÷运⾏⼩时数
技术速度实际上是车辆的⾏驶速度。汽车动⼒性能,道路条件(如路⾯、宽度、坡度、弯道、视线等),所运货物的特征,⾏车密度,车辆载重量等客观因素以及车辆保修质量和驾驶员的熟练程度等都对技术速度有影响。为了提⾼运输效率,必须在许可的条件下提⾼技术速度。
2、营运速度
是指车辆在出车时间内,平均每⼩时⾏驶⾥程。计算单位:(公⾥/⼩时)
计算公式:营运速度(公⾥/⼩时)=总⾏程÷出车时间
营运速度的⼤⼩不仅受技术速度的影响,还取决于运输组织⼯作好坏、运输距离⼤⼩和装卸停歇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在⼀定的技术速度下,营运速度与出车时间利⽤系数成正⽐。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营运速度=技术速度×出车时间利⽤系数
3、平均车⽇⾏程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个⼯作车⽇车辆所⾏驶的⾥程,是车辆速度性能利⽤与出车时间利⽤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单位:车公⾥。
计算公式:平均车⽇⾏程(车公⾥)=总⾏程÷⼯作车⽇=营运速度×平均每⽇出车时间=技术速度×出车时间利⽤系数×平均每⽇出车时间
(六)⾥程利⽤程度统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