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1957
民族实业大发展
本刊记者/吕天骄
1948 年至1957年的十年间,中国经过前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到根本性好转,民族工业开始走向新中国的公私合营发展之路。这段时间,中国民族品牌创造出了多个“第一”的辉煌成绩。
“一五”期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民族品牌在这十年间,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提速发展,填补了很多领域的空白。在这个激情荡漾的年代,民族品牌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公私合营 共建民族实业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历史的车轮正在前进,中国在沸腾,新的希望开始了。
国运兴,国酒兴,革命年代为红
1957年初冬一家餐厅内的热闹场景,经过“一五计划”后的人们生活水平大步提升
军疗伤消毒的茅台酒,终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喜酒”。1949年开国大典的前夜,茅台酒进入中南海怀仁堂,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以此互为敬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旦,“恒源祥”品牌诞生地——上海恒丰毛纺工厂竣工,“恒源祥”创始人沈莱舟为抗美援朝捐献了1000磅绒线,民族企业家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有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为68.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8.7%,其中,原煤占28.3%,电动机占79.6%,棉纱占46.7%,棉布占40.3%,面粉占79.4%,卷烟占80.4%。这些数字决定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家必须联合起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950年8月10日,四川船王卢作孚与交通部部长张伯钧在北京签署了
《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在当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公私合营的大幕。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北京的一些代表性老字号企业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甚至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品牌号召力。
1952年,全聚德在餐饮行业中较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此后更名为“公私合营全聚德”,全聚德的字号名仍保留下来。北京果脯行业在1955年12月成立公私合营北京果脯厂,合营后的企业销量大幅提升,1956年较1953年增长超过150%。北京果脯作为北京特产,被大量带往外埠或招待外宾,一时间名扬全国。1956年,北京琉璃厂的毛笔
老字号老胡开文、胡开文、贺连青、青
连阁、邦正泰等都合并归属于戴月轩笔
庄号下,又将这所百年老店的经营范围
扩大到文房四宝。
1952年,四川宜宾城区8家酒糟
坊联合改造为“国营第二十四酒厂”(现
在五粮液酒厂的前身),1959年正式
命名为“地方国营宜宾五粮液酒厂”。
改造的初期,由于酒厂技术欠缺,
政府行政专员倾力邀请五粮液“陈氏秘
方”传人邓子均相助。“荞子成半黍半
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
糟糠拌料天锅蒸”是当时“陈氏秘方”
的内容,但掌握其中制作精髓还需要邓
子均来操作。于是,邓子均答应出任技
术顾问,帮助五粮液酒厂续写辉煌和传
奇,保护了五粮液世界名酒的金字招牌。
“吃过冠生园肉香饼的都是‘老
武汉’。”这是老武汉人对于老字号美
食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于“冠生园”这
个招牌,有着一份难舍的情谊与回忆。
有资料记载,冠生园一半中式糕点、一
半广式蒸包的生意火爆时,新产品不断
上市,品种多样。冠生园根据市场需要
和年节时令还经营广东粽子、广式月饼、
叉烧肉等风味食品,“玛丽饼干”“波
士顿饼干”“大花蛋糕”这些新奇糕点
都曾出现在武汉江北冠生园店内,但战
争曾让冠生园一度关门歇业。
冠生园的“重生”转折出现在解
放后,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德峰和市工会
主席赵敏多次来了解情况,召开会议,
筹集资金,扶植冠生园重新开业。1956
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下,冠生园
实行公私合营,把新香港、五丰、东升
阳合并为冠生园食品厂。从此,武汉汉
江路上的冠生园酒楼制作的菜点,为武
汉又添了一道特别的风味。
这一时期,老品牌、老字号的经
营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技艺在
政府引导下走出了传统的家庭内部和小
体的范围,得到继承发展,其文化也
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全聚德曾多次作
为国宴场所,经营日渐成熟,菜品也日
趋完善,成为我国中式正餐的领军企业。
敢为天下先
60多年前的上海热闹非凡。
手表,“上海”手表一度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名表”,
在国产手表中引领风骚
4、初创时期“光明”牌采用超前的宣传手段,除了在电台广播和报纸上刊登广告,更是把一辆美国生产的旧汽车改装成宣传车,宣传支持国营品牌的民族精神。
5、1955年9月26日,18
块细马机械手表的样机试制成
功,这些被打上了“中国上海”
字样的手表,是中国最早的国
产手表品牌原样。
6、经过公私合营的协昌缝
纫机厂,于1955年将创立
的“蝴蝶”商标在海外进行
了有效注册,是最早有维权
意识的民族企业之一。
7、1956年,北京王府井大
街盛锡福帽店进行公私合营,
在原有经营业务基础上,盛
锡福开始服务国家领导人和
外宾。
在当时的上海街头并非稀罕之物,然而,在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里,摆放的都是来自瑞士、德国、英国的钟表,没有一只有“made in China”字样。
1955年4月,上海钟表行业的几十名师傅联名给上海市委写信,希望能够制造中国自己的手表。不久,上海市委公开复信表示支持。
3个月后,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同业公会从中国钟厂等20家单位抽调58人,组成了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计划试制12块仿瑞士“塞尔卡”细马防水手表,其中的150个零件由各参试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
谁也不会想到,第一批中国制造的手表,是由做琴用的音簧铜片、雨伞的钢丝骨、缝衣针等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在材料、工具缺乏的情况下,旧货商店的几台造钟、修表的旧机器和几把锉刀,七拼八凑就是一台工作机。钟表匠们每装一个零件,都是要靠锉刀锉、手工磨,用“韧劲儿”加“巧劲儿”完成了第一块“上海”牌手表。
同样是在1954年,上海自行车厂接下了国家工业部交付的制造公制标定车的任务。仅仅用一年的时间,该厂就完成了标定车公制标准,其中涉及230个零件、1000多道工序,技术文件达416份,范围涉及机械加工、压力焊接、化工以及包装等诸多领域,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当时,这一标准统一了国内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规格,也为中国自行车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创造了条件。
两年后,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全公制标定型自行车——
“永久”牌28英寸PA型男车(后来
众所周知的“永久”二八大杠)制成,
并于同年投入大批量生产。在“永久”
二八大杠后,永久车创新不断,在国产
自行车研制领域屡创第一,填补多项空
白。
后来,年轻人结婚时兴的“三响
一转”,“永久”自行车就是其中的“一
转”,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即便有
钱也未必能买到一辆“永久”自行车。
“永久”自行车用两个轮子撑起了中国
自行车王国的半边天,历经半个多世纪
的风雨洗礼而经久不衰。
解放牌汽车民族品牌要想创新,就需要在原
有市场上,寻新的突破口,才能打破
固有的市场模式,这便需要民族品牌的
新创意。说起民族品牌在新中国发展起
步时的突围,这便不能不说起“光明”
牌。
生产“光明”牌的国营益民
食品一厂,是在美商海宁洋行的基础上
创立的。新厂接收后,厂子里的生产设
备还是过去生产“美女”牌产品的
机器。要想生产自己的产品,益民食品
厂需要一个新的品牌来命名。于是,寓
意为“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国”
的“光明”牌便正式问世。
为了把原来的“美女”牌比
下去,“光明”不仅在口感上超过
它,而且在宣传上也要有大手笔。除了
在电台广播和报纸上刊登广告,更是把
一辆美国生产的旧汽车改装成宣传车,
车头上装饰“光明问世”四个大字和火
炬形的商标,装上麦克风不断广播“国
营工厂是人民的工厂,请食用自己工厂
的产品”。还有一些流动销售员头戴遮
阳大草帽,背着木箱,木牌一敲,拉着
长腔“光——明——牌——棒——冰”
走街串巷地叫卖。
“光明”牌不但开创了中国冷饮
民族品牌的先河,还开创了一个“光明”
食品工业的新时代。从冷饮开始,“光
明”牌逐步扩展到罐头、代乳粉、奶粉、
糖果、巧克力、饮料等。如今在食品领
域中使用的“光明”商标,几乎都是从
当年的“光明”牌衍生发展而来的。
初登国际舞台
“第三百货今晨顾客盈门争买首
批上海牌手表”,这是1958年7月1
日《新民晚报》中“上午新闻”的报道
内容。在面向市场试销的当天,上海手
表厂生产的100块“上海”牌手表一
开门就被抢购一空。作为试销单位的上
海第三百货商店如同“办喜事”一样,
售货员为买不到手表的顾客办理登记预
售,一个上午登记人数就超过了1000
人。
第一块国产手表,不仅仅在老百
姓中间赢得了市场,更是赢得了国家领
导人的喜爱。统计显示,在“上海”牌
手表发展的鼎盛时代,每四个戴手表的
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戴“上海”牌。
曾经红极一时的“三响一转”的
民族品牌,是最让国人为之骄傲的国货
产品。上世纪,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
任的老布什还曾与夫人骑了“永久”车
在天安门金水桥畔拍照留念。在新中国
成立的前十年中,这些民族品牌不仅“赢得人心”还“走向海外”,成为当时的爆款“国礼”。
为了让民族品牌骄傲地走出国门,聪明的民族企业开始注重商标的维权和使用问题。1955年,经过公私合营的协昌缝纫机厂,将自己创立的“蝴蝶”这一商标在海外进行了有效注册,以利于便捷的出口经销。在缝纫机工业机领域中,中国的“蝴蝶”牌缝纫机和美国“胜家”牌是销量比肩的两款产品,“蝴蝶”牌缝纫机的海外年销量约为44万台到60万台。在家用缝纫领域中,中国“蝴蝶”牌缝纫机更是受到了亚非拉地区人民的欢迎。
上海曾流传过这样的歌谣:“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上海
滩的摩登时髦,让各派服装高手云集这里。于是,一个上海浦东来的小裁缝金鸿翔,在这里竖起了一块金字招牌“鸿翔时装公司”。在年年都翻新花样的上海女装界,“鸿翔”的中西合璧改良款旗袍,领子和开叉的高低、袖子和下摆的长短,几乎随时都在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金鸿翔以高价订购法国、美国时装月刊,花费重金礼聘犹太设计师,引进国外流行新款式,开
创了新一代中国妇女别致的新服饰。鸿
“蝴蝶”缝纫机曾代表着中国民族工业自主
研发制造的代表产品,在今天的国内缝纫机市场上“蝴蝶”牌仍占有一席之地
翔还接待过许多慕名而来的港澳台同胞、国际友人和社会名流,并多次为外国元首提供服务。
英国女王大婚时,从英国驻沪总领事馆获悉“鸿翔”品牌时装的盛名,于是向其伸出橄榄枝。金鸿翔拿出了“鸿翔”品牌最精湛的服饰技艺,亲自为英国女王设计制作出了一套兼具中西特的真丝软缎精工绣花华贵夜礼服。收到礼服的英国女王甚是喜欢,还为此亲笔署名,给“鸿翔”品牌寄回了谢帖。
作为中国运动球鞋的鼻祖,“回力”品牌从一开始就一路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中叶,“回力”品牌所在的正泰信记橡胶厂率先派人赴美留学,留学人员在美国完成了硕士学业,带着先进的制鞋技术和设计理念回
国,极大提升了“回力”鞋厂实力,使其成为中国运动鞋第一品牌。1956年,“回力”牌专门为国家男子篮球队打造的“御用”装备,伴随着中国运动员征战在世界赛场上。从此,“回力”的品牌光芒开始闪耀世界。
十年间,民族品牌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复兴”与“崛起”成为这段时间民族品牌发展的关键词,它们以一种“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品牌精神,打造民族品牌之魂,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
也是在这十年间,民族品牌经历了一段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岁月中包含了品牌背后的辛酸苦辣。虽然时间在推移,但历史没有忘却它们,而是给了它们更多的光辉和自信,成就了无可替代的经典。
冼冠生(1887-1952):
冠生园创始人。于1915年与人合办冠生园,生产糖果、糕点等食品,冠生园月饼驰名中外,产品还远销东南亚,为内地的近代食品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乐松生(1908-1968):浙江镇海慈水镇人,生于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传人。1954年,乐松生带领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成立董事会。邓子均(1876-1959):南溪县仙临乡人,五粮液传人。1929年邓子均试验确定由五种粮食酿造“杂粮酒”,后于1932年将“杂粮酒”更名为“五粮液”,逐渐盛名于世。金鸿翔(1894-1969):
鸿翔时装公司创始人,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上乘的剪裁工艺和内敛的设计风格。1935年曾为“电影皇后”胡蝶制作婚礼礼服,成为品牌营销的一段佳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