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四集起宏图观后感
近日,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正在炽热播出,该片是广阔观众能够全方位了解新中国开展的一部优秀作品,当然也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而作的。今天我们来看看它的第四集《起宏图》,感兴趣的看过来吧。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开国第一仗,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国家平安环境。党中央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奠定了新中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根底。“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代表着亿万农民的前进方向,永安公司成为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6年5月31日,在船上听取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建立的情况汇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那天,风和日丽,心情正好,兴致很高,突然提议要在长江里游泳。这是他第一次横渡长江。从蛇山北岸游到汉口的淡水池,15公里,在水里游了整整两小时。从水中,他穿越了正在建立中的长江大桥。
几天以后,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
兴起大规模经济建立,把新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正是几代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
但奠基之初,新中国建立者们,对内,面对着的是“一穷二白”的家底,对外,面临着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甘肃玉门拍到的一组镜头。那时候就是用这种方式开采石油的。拼命干,全国原油产量也只有12万吨。
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解放牌汽车
憋着一股劲的,下定决心,迎难而上。从1953年起,一场大规模经济建立热气腾腾地在中华大地全面铺开。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宏大的抱负。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方案,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工业化而积极奋斗。
第一个五年方案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建造的156个建立工程为标志,重点开展重工业,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根底工业工程。
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曾经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当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下装配线时,他把手指往地上一指,对随行人员一字一句地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3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在一片荒郊上举行奠基仪式的。
筹备之初,有人提出像苏联那样,把这第一个汽车厂叫“汽车制造厂”,因为苏联的第一个汽车厂叫“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也有的人提出叫“新中国汽车制造厂”。只同意叫第一汽车制造厂,他说“我们很快还要有第二,第三个。”
为生产出共和国的第一辆汽车,技术人员自制的汽车零件有2335种,各种工装、非标图纸达十多万张,描图员就有一百多人。
当年建立一汽共投入资金6亿元,相当于全国6亿人民一人一块钱。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第一辆卡车下线之前,有人建议把一汽的产品命名为“号”,但欣然命笔,写下了雄浑有力的“解放”二字。
首批十二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装配线,绕厂一周后驶向市区。驾驶首批解放牌汽车上街的司机马国范,脸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幸福的模样被人们编成《老司机》这首歌:“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啊,拉起那手风琴咱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个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啊,没见过,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啊,盼的那个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
中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东风牌轿车,也诞生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8年5月21日一大早,一辆红的东风轿车驶进了中南海,环绕绿草坪行驶了两圈,稳稳地停了下来。车门翻开,满面春风地跨出车门,快乐地说:“好啊!坐上我们自己的小轿车了!”
20XX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四集起宏图观后感
那个火红的年代,同炼钢炉前熊熊炉火一起映照在工人们欣喜的面庞上。
新中国向工业进军,鼓励着无数建立者的不眠之夜。
那是为祖国创业!没有什么比为祖国创业更令人胸怀宽阔、精神振奋!
那个火红的年代,在高山,在平原,在大漠,在戈壁,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平均每天都有一个工程开工或者竣工。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架新型喷气式歼击机。
1957年,中国开始生产T54型坦克。
1958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诞生。
洛阳拖拉机厂的兴建,开始了自己制造拖拉机的历史。谭震林副总理兴奋地说:“一个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
富拉尔基和太原等重型机器厂的建成,使中国能够自行制造重型采矿设备、工程机械等,大大提高了机械设备的自给能力。
从前连铁钉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比拟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的建立宏图不仅仅展现在现代根底工业建立中,也展现在崇山峻岭和辽阔高原上。这里是被誉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平原高山,草原冰川,迥然不同的景象,美轮美奂。行驶在这里,你很难想象当年的建立者是怎样在这悬崖峭壁中用生命和鲜血打通这条进藏通道的。
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就这样,11万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百姓一起手拿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等原始工具,身上捆着绳子吊在半山腰作业。他们命悬一线,绝不退缩,一点一点向着拉萨的方向推进。
为了打通这条从雅安到拉萨的进藏通道,有三千多名官兵英勇捐躯高原,几乎一公里就有一名官兵倒下,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两次骑马进藏的困难经历,让开国将军慕生忠萌生了修筑一条从格尔木到拉萨的现代公路的设想。为了修路,慕生忠从青海跑到北京,到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首长彭德怀作了汇报。半年后,中央批准了慕生忠的青藏公路修路报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