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名句默写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老子》)
(2)非不呺然大也,_______。(《庄子》)
(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____________?《庄子》)
(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无衣》)
(5)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6)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将进酒》)
(7)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
(8)天之将丧斯文也,____________。(《论语》)
(9)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___________。(《论语》)
(10)为仁由己,________?(《论语》)
二、选择题
2.疫情防控需要,各大公共场所都贴出“戴口罩”的提醒,但是很多地方都错写成“带口罩”,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不久前发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奥运会赛场上的激烈比赛令观众血脉偾张。
B.赓续伟大的文化传统,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C.志愿者们为封闭小区众送上生活必须品。
D.某知名人物因为违法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3.将下列语句连接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文画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现代吉普车
        在研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乡土中国文学中的根本性问题。众多的农民形象体的审美塑造显现了一种独异的乡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张丽军《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想象·后记》
①各个农民形象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审美嬗变?
②现代文学何以出现那么多的农民形象体?
③作家在现代文化思潮中形成了怎样的农民观,是如何进行审美想象的?
④在乡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认识乡土中国的?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我们无意也无须夸大任何一部经典在历史进程中的真实作用,但对于“四书”这样的经典而言,最为可怕的反倒不是“推明”和“阐扬”,而是“低估”和“歪曲”。
(2)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删《孟子》”。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既不得不尊重“四书”在王朝政教体系中的经典地位,又不惜动用手中的“绝对权力”,对《孟子》中诸如“民贵君轻”“土芥寇仇”“独夫民贼”之类训诫共八十五条予以“删削”或“腰斩”,仅留下了一百七十余条供天下士子诵读。
(3)这一史实告诉我们,“四书”不仅不是“养成奴性人格”的渊薮,其内在凝聚的“道”的能量,反而使其成了涵养士人节操、培植文化生命、唤起天道敬畏、制约皇权膨胀的肥沃土壤。
(4)换言之,在代表世俗权力的“势统”与代表天道信仰的“道统”的现实博弈中,“势统”要想获得其政权“合法性”,依旧不得不借助“道统”的加持和护佑——这是“道尊于势”的儒家价值理想自始至终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明证。从这一角度说,承载“道统”理想的“四书”之于元、明、清之际的中华文化,几乎可谓是虽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却足以“维系斯文于不坠”的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
(5)我们固然可以批判皇权专制对圣贤经典的利用,使经典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维护政权稳定的意识形态教条,但是,如果我们尚有基本理性,就绝不应该倒果为因,认定经典之所以被统治者利用,乃是因为其本身“有毒”!
(6)退一步说,即便经典真的“有毒”,那也应该是“药毒”,而非“病毒”。而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借经典以自重,不过是因为他们自知“有病”——中外各种专制制度无不自带“病毒”——所以要用一剂“祖传秘方”般的良药来“对症下药”,“以毒攻毒”。
(7)至少,他们要向民众展示一种姿态,表明自己是“奉天承运”“应天顺人”“尊道行道”的,绝不至于昏聩到“讳疾忌医”的地步,如果有必要,他们甚至愿意“刮骨疗毒”!
(8)遵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逻辑,拥有现代理性的我们,当然可以甚至必须对历代专制统治者的这些“美言”表示怀疑,但我们就算再怀疑,也不应该殃及无辜——我们不能因为说话者失信,就将“美言”或“经典”本身也一概否定。
(9)如果把经典比作良医,救死扶伤乃是其天职,对病患自当一视同仁,岂能因求医者有道德缺陷,就拒之门外,见死不救?又或者,岂能因恶人利用良医为自己治病,就认为这良医是庸医甚至恶医了呢?
(10)所以,经典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完全不损经典本身之价值,甚至恰是从反方向印证了其价值。同理,今天的人因为不明此理,而对经典妄下雌黄、极力诟病,除了证明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外,又于经典何伤呢?
材料二
(1)“四书”所建构的,是一个立足于“人道”去体察“天道”,并致力于将“天道”下贯于“人道”,再以“人道”去承载“天道”的精神“道场”和思想世界。
(2)更有意味的是,如果我们把“四书”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产生一种“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格式塔”效应。你会发现,宋儒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单独挑出来,使之与《论语》和《孟子》相绾合,实在是一种“再造经典”的创举和壮举。而使这四部经典有效且有机贯穿的,正是一个大写的“道”字!
(3)可以说,朱熹殚精竭虑以注“四书”,本身就是一个在“      ”中逐渐“      ”,又借四书”以“      ”和“      ”的精神探险,其心路历程之所以卓绝伟大,就在于他是站在整个民族的“精神巴别塔”上,以“人心”体察“天心”和“道心”,以“物理”求得“天理”和“道理”。
(4)所以,“四书”的汇聚,绝不是简单的“文本叠加”,而是把《论语》中子贡所“不可得而闻也”的“性与天道”等“大哉问”,通过《大学》《中庸》和《孟子》的“义理诠释”进一步酝酿、发酵、激活,并最终产生了一种类似“核聚变反应”的神奇裂变。
(5)儒学,正是经过这样一种更具形而上品格的“理学转型”,才终于能够上达“天道”,下启“人道”,实现了相对于先秦“轴心时代”的又一次“哲学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又几乎可谓是一部“究天人之际”、“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道书”!
4.以下对材料一第2段“朱元璋删《孟子》”的例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承接首段“四书”被“低估”“歪曲”的说法。
B.体现“四书”作为经典在政教体系的重要地位。
C.证明代表天道信仰的“道统”可以超越“势统”。
D.从侧面论证“四书”对于士人人格养成的价值。
5.以下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二第3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道    悟道    明道    传道
B.悟道    修道    传道    明道
C.修道    悟道    传道    明道
D.悟道    修道    明道    传道
6.以下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阅读“四书”,要怀着对经典的崇高敬意。
B.阅读“四书”,重在理性反思书中的糟粕。
C.“四书”是历代先贤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D.“四书”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哲学性。
7.材料一中对于“经典有毒”这一说法的反驳很有特,请加以分析。
8.以上材料选自一本书的序言,请据此推断,以下哪一种目录的编排方式更符合本书的写作理念,阐述你的理由。
A.第一讲 道之本源  第二讲《大学》之道  第三讲《中庸》之道  第四讲《论语》之道  第五讲《孟子》之道  第六讲 道之流传
B.第一讲 为学之道  第二讲 修身之道  第三讲 孝悌之道  第四讲 忠恕之道  第五讲 仁爱之道  第六讲 诚敬之道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湖(节选)
宁肯
(1)他们蹲在草地上开始用餐,举杯,吵吵嚷嚷。风很大,吉普车停在一旁,两侧的车门都敞开着,听得见风穿车而过的呜呜的响声。他们吵吵嚷嚷。而远处,越过他们模糊的头顶,
牛羊星罗棋布,还可以看见一两枚牧人的灰白帐篷。骑在马上的人站在荒寂的地平线上,像张幻影,一动不动,朝这边眺望。然后,就看见了那片蔚蓝的水城。很难想象,在西藏宁静到极点的崇山峻岭中,还隐藏着这样一个遥远童话世界。
(2)现在,阳光远离我们落在湖上。湖水明媚,光滑,我们却掉进苍穹巨大而混乱的阴影里,整个湖盆草原都是这样。这里气候多变,天空布着阴云,呈现出一派莫测高深景象,弄得草原苍绿、深邃,有如大片夜,一直伸展到湖边才豁然开朗,打开一个蓝透明世界。这湖光山,纵非天上,已殊人间。他们高高举起酒杯,杯影与湖光重合,还有刀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