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收购双龙案例分析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途径有很多,像跨国收购、并购设立海外销售分支机构、海外分公司、海外子公司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国内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日趋成熟,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强烈的扩张欲望使企业家不甘心处于被外国企业并购的被动局面。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少西方国家本地市场缩水、竞争加剧,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市场信心不足,而中国企业则在迅速成长之中,市场敏感度和成本控制力显著增强。全球经济的这种变化,客观上为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提供了条件。上汽收购双龙汽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的。
一、上汽收购双龙的战略意图
实现国际化战略、提高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汽集团是中国市场上乘用车和零部件制造销售的领先者,双龙汽车公司是韩国SUV细分市场的领先者,双方的业务和产品高度互补。上汽集团相信,通过此次股权收购,双龙汽车公司将获得更多机会发展在中韩两国的业务。上汽集团还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双龙汽车将产品推广到中国,同时也增强上汽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习先进汽车研发技术。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汽车行业上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日韩汽车在国际市场以其节能轻便而著称,而且韩国的汽车市场定位相对较低,多属于中低端车型,这与中国的市
场购买能力十分吻合。上汽如果能够通过收购双龙获取技术上的支撑那么对于其研发自主知识汽车品牌将是巨大的帮助。
二、上汽并购失败的原因分析
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5亿美元的资金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化为乌有,对于国有资产的损失,的确让人十分惋惜。上汽作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汽车公司,敢为人先的做法值得钦佩,但其中的很多问题还是值得让人反思的。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中国很多企业通过国内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完成了其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国内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其扩张的欲望,信心有点过度膨胀了。上汽收购双龙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汽对技术和国际管理的驾驭能力有待加强。上汽在接手双龙之前,双龙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位,双龙汽车而不仅仅是缺钱,因此亟需要上汽强力介入,但上汽没有这么做,没有去触及造成双龙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双龙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地位,受惠于与奔驰的合作,能活下去则依靠立足于国内市场。上汽完成并购后,在重新打造高级轿车和越野车的定位上一直表现
不强势,显得没有作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扩张,应该意识到品牌的收购需要原公司极强的实力,这个实力不仅仅指资金实力,更加指对技术和对管理的驾驭能力。在跨国并购中,管理能力是对并购方的另一大挑战。,尽管上汽是国内一流的汽车企业,在市场化方面
也走在前列。但是过去几十年,上汽集团在整车企业管理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合资公司的外资方,真正独立的经营管理经验积累有限。
其次、文化融合上的失败以及工会作用的忽视。韩国是一个民族主义很强的国家,排外意识很强,将收购一家韩资企业作为其海外并购的首次尝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前双龙董事会曾表示,由于销售量急剧减少,应该实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但是为了员工的雇佣稳定,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方案。比如,进行希望退职、轮休,今后两年减少工资以及冻结晋升、晋级、新招聘、暂停福利等方法大幅减少固定费用的支出,从而改善结构费用,并与工会充分协商。此举引发了双龙汽车工会的强烈反应。韩国企业的薪酬模式和员工的雇佣模式不同于中国企业,而上汽集团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工会就是一个摆设,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任何实质意义的作用,工会只是企业党组织的一个附庸,维护员工利益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但是在韩国工会的人员是专职的,工会可以干预董事会的决策,这些在中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会是维护工人利益的最强大力量。在罢工声中,双龙的生产也一度停滞,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些都是事先没有预计到的。最近的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就比较成功了,它深入的征求了工会的意见,在运营商还是十分顺畅的。也许他们深刻的汲取了上海汽车的教训吧。
上汽汽车第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从上世纪二战之后开始就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韩国的经济对外依赖很大,这次危机对韩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双龙汽车受到的损失必然
十分巨大了。经济危机直接造成了双龙的破产保护,使得上期血本无归。
总而言之,海外并购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予以实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想通过收购来获取技术是很难行得通的,关键的技术还得靠自身的研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