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冲突管理案例
员工冲突管理案例
一位业绩一直第一的,认为一项具体的工作流程是应该改良的,她也和主管包括部门经理提出过,但没有的受到重视,领导反而认为她多管闲事。
一天,她就私自违犯工作流程进行改变。主管发现了就带着情绪批评了她。而她不但不改,反而认为主管有私心,于是就和主管吵翻了,并退出了工作岗位。主管反映到部门经理哪里,经理也带着情绪严肃批评了她,她置假设罔闻。
于是经理和主管就决定严惩,认为开除她的也有、扣三个月奖金的也有。
这位员工拒不接受。于是部门经理就把问题报告到老总这里。
老总于是就把这位早有耳闻的业务尖子叫到办公室谈话。没有一上来就批评她,而是让她先表达事情的经过,通过和她交谈,交换意见和看法。老总发现这位员工确实很有思路,她违犯的那项工作流程确实应该改良,而且还谈出了许多现行的工作流程和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老总的这种朋友式的平等的交流,真诚地聆听她,让她感觉受到了重视和尊重,对抗情绪绪渐渐平息下
来,从而开始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开始的只认为主管有错,到最后成认自己做得也不对。在老总策略性地询问下,她也说出了她认为自己的错误应该受到的处分程度。最后快乐地离开了办公室。
此后,老总与部门经理以及主管交换了意见和看法,经理和主管也都认同了“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的道理。
大家讨论决定以该位员工自己认为应受的罚金减半,让她在班前会上公开做了自我检讨,并补一个工作日。她十分愉快地甚至可以说是怀着感谢之情接受了处分。而且公司还以最快的速度把那项工作流程给改良了。
事情过后,发现这位员工一下子改变了原来的傲气和不服的情绪,并积极配合主管的工作,工作热情大增,大家说她好似象变了个人似的。
序言
淮南的桔子移植到淮北,种出来就不甜了。为什么?水土问题,气候、日照等综合环境问题。同理,日本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移植到美国,就不灵了;美国的企业文化及模式移植到中国,照搬照抄,也不灵了。为什么?企业文化的冲突问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风俗习惯的,等等。如何
进行冲突管理,使移植得以成功?这里,笔者抛砖引玉,根据实际案例的处理提出讨论观点,以供共同探讨。
行文之前,笔者想先澄清概念。所谓企业文化,按流行的观点讲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CIS ,包括企业理念MI ,企业形象 VI ,企业行为BI 。本文沿用这一概念。在日常行为中,我们的肉眼能看到的,是企业的形象设计,包括企业的 LOGO 标识,企业的产品主导颜设置,员工服装颜等,同时也能看到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的社会行为等,这些的背后,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就是统辖企业的企
业文化。引用微观经济学老祖亚当斯密的一句话“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着成千上万人的行为”,同理,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灵魂,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企业文化所产生的企业精神和战略,在控制和指挥着企业的行为。
当对一个在外乡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其企业文化和战略,企业行为和制度,企业标识等都已经自成体系,并适应当地的环境。可一旦进行移植,将会如何?好比医学上我们执行的“肾”移植一样,是否存在排斥反响?是否会产生与新的环境的.冲突?等,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从日本“索尼”进军美国说起
但凡在电子产品或家电产品领域做过 sales 或 marketing 的,几乎没有不知道 sony (日本索尼)的。该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已经 61 年历史了。从其创始人井深大、盛田昭夫开始, sony 公司就逐渐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和管理系统。这种模式不仅仅是 sony 有,日本其它公司比方丰田汽车、松下公司等,都有,是一个民族的习惯。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的文化普遍是:企业虽然对员工要求严厉,但是对员工的福利待遇等都是非常到位的,从公司文化和战略部署及从公司的各种制度上,都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利益,这些综合起来,便形成了非常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员工普遍形成了“以企为家”的观念,策力,共同创造财富和价值,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员工,员工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跳槽,非常稳定,所有的智力和体力都放在了企业的开展方面,因此日本企业的开展,与其企业文化战略、员工稳定程度、企业凝聚力等的综合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丰田汽车公司当 sony 公司开展到美国的时候(比方 sony 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也把在日本执行得很成功的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方式等搬到美国使用,可执行了一两年,问题便很快凸现出来了。Sony 公司的日本高管就搞不明白:公司为美国员工提供和日本员工一样优厚的待遇及福利,怎么员工的离职和跳槽事件依然持续不断地发生?难道是公司错了吗?在日本对企业来讲,员工频繁离职是对企业的耻辱,肯定是企业出了问题。 Sony 公司为此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或战略本身有问题,也不是自己企业的管理和提供的待遇、福利有问题,而是美习惯问题。美国员工习惯于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岗位干上两三年就换工作或换企业,并且这种行为在美
国文化中并没有任何对企业侮辱或否认的成份,也没有对员工否认或耻辱的成份,就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习惯,就好比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一样,没有为什么要用筷子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在这种情况下, sony 只好调整自己的战略和制度(日本企业对员工的许多是以员工终生效劳企业为目标的),通过各种预防和改革方案,逐渐适应了美国文化,最终站在美国市场的,是一个美国版本的sony,它具备着美国化的战略、管理和习惯,对 sony 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战略进行了外乡化的扬弃,终获成功。
同样的案例笔者也曾“零距离”接触过。前不久,笔者在为研究“蓝彻斯特战略” ( 沈宗南,上海世新进修学院,《世新月刊》, xx 年03 月 ) 而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在 msn 上碰到了一位美国 Sim 公司(经营半导体硅材料)北京办事处的经理 penk 先生,他告诉我说,他们公司刚到北京八个多月,准备在中国市场大干一番,结果现
在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碰到很大的问题。他们在美国的管理模式很成功,结果在中国执行出现了麻烦。 Penk 先生举例说,他们准备半导体硅方面的工程经理,招聘了两个了,都干了两三个月因能力不能胜任被辞退了,究其原因是中国应聘者在工作的时候简历中水份太大,他们已经连续吃了两次亏了。后来他才知道,中国许多咨询机构专门培训“工作”的能力。在美国,应聘者主流是老实的,
工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对称的,他们没有估计到,美国的评估系统在中国一用,就连摔了两次头。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企业文化战略、企业制度等的适应和冲突问题。
二、上述案例带给企业文化移植中冲突管理的启示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第一,在企业文化移植中,宏观层面上要调查了解新环境的主要参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习惯、民族综合情况等。 Sony 进军美国之前,也曾经进行过调查,进行过评估,只是忽略了对两个国家文化与习惯方面的差异化的分析,结果导致了初期操作中的诸多不利。第二,在企业文化移植中,微观层面上要了解行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主要情况,包括财务、生产、招聘、销售、市场、采购、沟通等。美国Sim 公司的两起招聘失败,并不是说该公司的那一套招聘评估系统是错误的,而是说,该系统在美国还真行,到中国就不灵了。因为该系统设计者涉及该系统的时候,参照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求职者的诚信水平设计的,到中国,由于系统设计依据的根底条件变了,系统自然就不灵了,结果是,八个月市场时机的浪费,本钱的浪费,等等。第三,在企业文化移植中,除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之外,对当地特殊的风俗、政策、习惯等情况也要特别关注。由于各地区的开展不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