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遵循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国经济环境好转的机遇,积极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促进开放,国民经济形势稳步好转,经济增长速度逐月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
2000年,我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88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11.7%。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为:9.5:44.9:45.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继续居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990元。市场物价继续在低位运行,呈现略有回升的态势。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2,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98.2。社会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00年末,全市福利机构350个,拥有床位9803张;共有4571个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投保农民83.7万人;国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收缴率86.7%。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引进外资规模偏小,合同外资下降;民间投资启动较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较多,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尚有困难。
二、农业
2000年,我市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45.0亿元,增长17.5%。全市已有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组织4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3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总产量363.7万吨,比上年下降8.4%;全年油料产量20.9万吨,增长28.8%;肉类总产量68.6万吨,增长6.4%;蔬菜产量402.8万吨,增长11.3%。其它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居民的“菜蓝子”更加丰富(见附表)。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农村用电量达22.2亿千瓦时,增长7.7%;农业机械总动力20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大中型拖拉机6415台,增加3108台;农用载重汽车7056辆;化肥施用量(折纯)21.0万吨。全年改造中低产田土32.0万亩。2000年,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金堂县、蒲江县等试点县(市)共退耕还林面积10万亩。
成都汽车展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加大改制和扭亏脱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工业生产、销售创近年来最好水平。200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轻工业完成265.1亿元,增长11.9%;重工业完成219.5亿元,增长10.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出现较快增长(见附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796.8亿元,增长12.6%;实现利税72.1亿元,增长23.1%;产品销售率97.5%;综合
经济效益指数98.95%。全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7家,实现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6家。今年,我市46户重点优势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2.9亿元,同比增长27.2%;占全市工业的17.1%;实现利税44.9亿元,占62.3%。电子信息工业增长快、效益高、前景好,正逐步成为成都工业的亮点,2000年,增加值达38.3亿元,增长61.7%,实现利税9.7亿元,增长2.1倍。随着投资的持续增加,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22.7亿元,竣工产值225.8亿元。房屋建筑优良品率45.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投资率为36.3%。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228.0亿元,增长13.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3.8亿元,占基建投资的63.1%。更新改造投资48.9亿元,增长8.7%,其中制造业完成34.2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70.0%。在全市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投资234.8亿元,增长0.3%,市及市以下投资379.2亿元,增长15.6%。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市房地产市场活跃。200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9.0亿元,增长29.2%。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住宅投资升幅较大,全年完成89.0亿元,增长60.7%,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达69.0%,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380.4万平方米,增
长2.6%;商品房销售额63.5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50.8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邮电业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2000年,我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1.8万辆。全年新、改建公路1605公里,年末公路总里程13374公里,全市通汽车村达99.9%。全年货物运输量2.2亿吨,货物周转量362.7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运量1.7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71.2亿吨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4.7亿人,旅客周转量289.0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运输量4.4亿人,公路旅客周转量114.8亿人公里。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较快,全年民航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2.1亿吨公里、88.2亿人公里。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2000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71.6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76.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5.8%,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03.2万户,增长13.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9.1万户,年内新增26.3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3.7万户,增长2.4倍。年内新增长话业务电路4909条。全市99.3%的村实现通电话。全年发行报刊5794种,发行报纸1.4亿张。
六、国内贸易
2000年,“假日经济”的强力拉动使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稳中见旺的局面。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私营经济零售总额67.9亿元,增长50.2%,外商及港澳台商贸企业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零售额完成32.4亿元,增长52.8%。餐饮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2.3亿元,增长23.1%,农村市场发展快于城市市场,全年市的零售额355.4亿元,增长10.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98.8亿元,增长11.4%。市场交易体系更加完善,零售商业和批发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45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33.5亿元。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28个,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5个。充分体现了我市作为商贸中心城市的幅射作用。
七、对外开放和涉外旅游
2000年,我市继续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72个;合同外资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年末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562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下同)14.8亿美元,下降8.2%。•其中,出口8.2亿美元,增长10.2%。对外交流取得新进展,与意大利巴勒莫市、韩国金泉市结为“妹城市”,目前同我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外国城市已达9个。涉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25.9万人次,增长16.9%;外汇收入8107.6万美元,增长17.2%。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秩序稳定。2000年末,全市共有国内金融机构2536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90.4亿元,比年初增长15.5%,•其中商业银行存款余额1589.2亿元,比年初增长18.9%。金融
机构贷款余额1487.1亿元,比年初增长15.9%,其中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255.5亿元,比年初增长18.9%。现金收支状况良好,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947.2亿元,现金支出3754.9亿元,现金净回笼192.3亿元。投融资方式趋向多元化,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全市年末
证券营业部达73家,证券投资者180余万人。全年证券交易额预计4625亿元。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5.9亿元,承保额3622亿元,赔付支出7.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以“创新、产业化”为指导方针,使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2000年,全市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42项;年内新上科技项目186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78项。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9.7亿元,开发新产品67个,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18个。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3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提高教育普及程度。2000年末,全市中小学校(含职业中学)达3065所,
在校学生129.1万人,专任教师7.1万人。6至12岁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3%。全市共有普通大中专学校71所,在校学生20.6万人,专任教师1.4万人。各类成人大中专学校104所,在校学生18.8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众文化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健康发展。2000年,我市15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演出2317场,观众达137万人次。年末公共图书馆16个,众艺术馆5个,文化馆15个,博物馆10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2个。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35个;卫生技术人员5.5万人,其中医生2.6万人;各类卫生机构总床位4.0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8万张;全年总诊疗2945万人次。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85.2%,农村卫生建设项目34个,投资总额2124万元,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3‰以内。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
光计划”,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开创了我市体育事业新局面。2000•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1人获第一名、2人获第二名;在全国性比赛中,19人获第一名、22人获第二名。成功举办了成都市第九届运动会,全市有93个代表团近万名运动员参加了32个项目的1300余
场比赛。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工作,3291所各级各类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99.4%,学生达标率为97.2%。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2000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五路一桥”工程全年共完成投资22.8亿元,工程总体形象进度进展顺利。同时,全面完成40条中、小街道的整治工程。公用事业快速发展。2000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168条,年内新开线路61条;营运线路网长度1049公里,年内新增176公里;公交营运
汽车2118辆,出租汽车7852辆。全年市区天然气供气量15.2亿立方米,年末用气人口255.0万人,城市气化率98.5%。全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50.0万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监测网络覆盖全市。环境质量稳定,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空气污染指数二级达到50周。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9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2%。全年“三废”治理项目299个,污染治理项目投资1.7亿元,其中治理废水项目179个,投资1.1亿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7.7万吨。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23.4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29.4万平方米。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8925元,增长10.4%。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9元,比上年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2926元,比上年增加143元。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8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1.0亿元,比年初增长11.1%。2000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视机141台、组合音响34套、家用电脑17.7台、空调34.3台、电冰箱94.0台、影碟机50.3台、移动电话25.7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视机126台、摩托车40辆、电风扇172台、洗衣机50台、电冰箱17台。
十三、人口
2000年11月1日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下,以搞准总人口、流动人口、出生、死亡人口为重点,以普查数据质量为核心,扎扎实实,创造性的开展普查各项工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顺利完成,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