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带⼀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撑保障作⽤,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式、增强经济运⾏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动纲领。
⼀、发展现状与形势
(⼀)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率进⼀步下降,服务能⼒和⽔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占GDP ⽐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实施,全⾯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班列⼲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中亚班列和成都⾄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成都集装箱中⼼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络。
3.⼝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体⼝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时通关,青⽩江铁路⼝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岸,为国际货运量⼤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岸完成搬迁,服务能⼒迈上新台阶;海
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新综合保税区(包括⾼新、双流园区)进出⼝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B型)已投⼊运⾏,铁路保税物流中⼼(B型)获得国家⽴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撑作⽤;⼝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药品、植物种苗、冰鲜⽔产品、⾷⽤⽔⽣动物指定⼝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果指定⼝岸,国际铁路港
汽车整车进⼝⼝岸、进⼝⾁类指定⼝岸已建成投运。
4.多式联运⽹络不断拓展。依托对外物流通道和⼝岸设施,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其他城市“卡车航班”、⾄泸州和万州铁⽔联运班列开通以及⾄泸州和重庆公⽔联运班车均已开通,⾄武汉、宜宾等城市公⽔联运、铁⽔联运积极推进。
5.城市物流体系不断优化。稳步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批认定试点企业44家,确定新都、龙泉、双流3个城市(共同)配送⽰范区,投⼊标准化仓储设施30万平⽅⽶、集中配送车辆1121辆,标准化托盘循环共⽤服务平台和城市共同配送车辆监管平台建成投⽤,城市配送运营模式加快转变。
6.⾻⼲物流企业不断壮⼤。全市注册物流企业4000余家,营业收⼊10亿元以上、1亿元以上和1000万元以上物流企业分别为21家、65家和654家。物流集中发展区聚集了UPS、FedEx、TNT、DHL、中远洋、中外运、中国物流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共计100余家。
(⼆)主要问题
1.物流通道⽹络有待完善。⾼效便捷对外物流通道⽹络体系尚未全⾯形成。直飞欧美澳亚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航线⽹络有待完善,⽹络密度与国际枢纽机场要求存在⼀定差距,全货航发展规模不⾜。国际国内铁路货运班列⽹络亟待优化完善,欧洲连接端公共班列⽹络和公铁联运⽹络覆盖⾯有限。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式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待加强,多式联运⽹络尚未全⾯形成。
2.园区承载空间有待拓展。随着市域新⼀轮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体系的逐步形成,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民⽣改善等的物流需求将呈现旺盛增长态势,⽽现有物流集中发展区未建设区域总体占⽐不⾜两成,园区承载空间不⾜,空间布局有待拓展,承载能⼒有待提升,功能配套有待完善。
3.运作模式创新有待加强。供应链管理理念、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尚未在物流领域全⾯推⼴应⽤。货运标准化程度、专业化⽔平⽅⾯仍有较⼤改进空间,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驼背运输和托盘共⽤系统等先进运输组织⽅式应⽤不⾜。货运信息交易集运平台功能有待完善、覆盖范围有待拓展,对货源、运⼒和信息等资源整合⼒度不够,航空带货腹舱和国际铁路班列满载率不⾼,公路货运车辆配载效率有待提⾼。城市配送节点⽹络尚未全⾯形成,集中配送率有待提⾼。
4.市场主体实⼒有待提⾼。物流⾏业总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散、弱”现象仍未明显改善,中⼩物流企业占⽐过⾼,物
流服务同质竞争依然存在,普遍⾯临⼟地、⼈⼒、融资、运输等相关物流要素成本上涨压⼒,增值能⼒有待提升。国际知名物流企业⼊驻数量不⾜,本⼟物流企业发展能级、专业服务能⼒、技术装备⽔平、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资源整合⼒度亟待增强,系统集成商和领军型企业不⾜。
5.物流发展环境有待改善。跨部门、跨区域、跨产业物流合作协调机制和企业合作错位发展层次有待加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政府产业引导资⾦范围拓展、产业发展基⾦建⽴、税收⽀持、投融资⽅式创新、重⼤物流项⽬招商、国家专项建设基⾦争取等⽀持政策有待加快落实;现代物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从业⼈员整体素质有待加强;通关便利化⽔平提升、⼝岸服务功能增强等发展配套环境有待改善。
(三)⾯临形势
1.国家战略开启新格局。在国家⼤⼒实施“⼀带⼀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廊战略形势下,成都作为国家“向西向
南”开发开放格局战略⽀点,将直接受惠于国家⼀系列对外开放的重⼤战略,实现战略重塑和区位重构,改写交通物流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推动成都由传统内陆城市向新兴⼝岸城市转变、由开放战略后⽅向开放战略前沿转变、由区域中⼼城市向国家中⼼城市和国际性区域中⼼城市转变,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腹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物流枢纽。
2.政策集成带来新机遇。国家对外推进“⼀带⼀路”建设成效显
现,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正式成⽴、丝路基⾦投⼊运营,签署中韩、中澳⾃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贸区升级议定书;对内深⼊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批准四川为全国全⾯创新改⾰试验区,加快建设成渝城市,批准天府新区为国家级新区,在《成渝城市发展规划》中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城市。国家对内对外发展⽀持政策密集出台为成都城市现代物流在节点空间功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运作模式创新、国际枢纽打造等⽅⾯带来重⼤战略机遇。
3.经济发展催⽣新需求。成都作为西部区域中⼼城市,处于“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全新起点,正加快构建“双核共兴、⼀城多市”的⽹络城市发展格局,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聚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国际化步伐等举措,奋⼒打造西部经济核⼼增长极,加速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地,加快建设国家中⼼城市。加速逐梦国际性区域中⼼城市和国际化⼤都市,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催⽣多层次、多样化全新物流需求。
4.产业融合渐成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进⼊新常态,⽇益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推动现代物流业由产业分⽴转向产业融合。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逐步⾛向物流业与商贸业、⾦融业等“多业联动”。物流企业全⾯参与采购、供应、分销、供应链⼀体化服务,与其他⾏业的跨界经营和相互融合渗透将成为常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量涌现,资本
投⼊和技术创新“两轮驱动”下的现代物流业将跨⼊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逐步形成以物流为“第三利润源”的“产业⽣态圈”,以现代物流为核⼼竞争⼒的“产业融合体”。
5.科技进步提供新动⼒。科技⾰命必将引发产业⾰命。当前以“⼯业4.0”为推⼿的新⼀轮科技⾰命和产业变⾰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互联⽹+”、物联⽹、⼤数据、云计算、电⼦数据交换等⽹络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技术、⾃动化技术等在物流领域⼴泛运⽤,将显著提⾼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作业现代化⽔平,持续增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加速发展内⽣动⼒。
6.区域发展带来新挑战。近年来西部主要中⼼城市都将枢纽建设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物流枢纽建设⼒度空前,竞争态势⽇趋激烈,对成都抢先⼀步建成西部区域物流中⼼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随着区域发展⼀体化、国际分⼯专业化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经济竞争⽇趋激烈,对成都开展区域物流合作和发展国际物流提出了更⾼要求和更⼤挑战。
⼆、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实施“⼀带⼀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天府新区等重⼤机遇,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依托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
经济带战略交汇点和国家向西向南开发开放战略⽀点的区位优势,牢固树⽴“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五⼤发
展理念,深⼊实施“改⾰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以抓好创新驱动、融⼊“⼀带⼀路”为主线,以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显著提升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平,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发挥对成都建
设国家中⼼城市和国际化⼤都市的⽀撑带动作⽤,为成都全⾯建成⼩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城市提供坚实物流⽀撑。
(⼆)主要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和更好发挥政府作⽤,充分运⽤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在枢纽建设、⾏业发展、服务创新等⽅⾯的主体作⽤,继续强化政府在规划统筹、政策扶持、⾏业调控、标准制定等⽅⾯的引导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强化枢纽,改善环境。加快推进以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开放型国际铁路枢纽为战略核⼼的西部区域物流中⼼建设,带动区域物流整体发展质量和⽔平的提升。坚持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为主线,完善
物流发展的各种要素,营造健康有序、竞争公平、宜业宜商的物流发展环境,树⽴具有国际竞争⼒的“成都物流”品牌。
3.适度超前,重点突破。做好物流发展规划提前量,留⾜物流发展空间,提⾼物流设施承载能⼒和功能,加速集聚枢纽要素,加速形成物流发展竞争⽐较优势。重点推进物流集中发展区、国际物流⼤通道和⼝岸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跨区域、跨时域的多式
联运⽹络体系,创新物流组织运作模式,完善辐射带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4.服务导向,产业互动。坚持需求导向,⼤⼒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岸经济,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对外开放⽔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加快传统物流转型升级,培育物流新兴业态,深⼊实施“互联⽹+⾼效物流”⾏动,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融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平。
5.改⾰开放,创新驱动。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利于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作推进机制;积极推动城市物流对外开放,⼤⼒发展城际、省际和国际物流,⿎励物流企业“⾛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现代科技在物流领域⼴泛应⽤,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平,积极探索新型物流业态,促进物流创新发展。
三、发展定位与⽅向
(⼀)发展定位
1.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主动融⼊国家“⼀带⼀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实施“蓉欧+”互联互通战略,进⼀步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便利快捷、功能完善的国际区域物流体系,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加快建设⽴⾜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和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物流枢
纽城市,推动成都实现区位重构和全⾯对外开放,由内陆城市跃变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开发的战略⽀点。
2.区域性国际⼝岸城市。服务于国家全⽅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成都国际交往中⼼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及开放型经济发展⾼地打造等现实需要,提升内陆⼝岸开放⽔平,降低⼝岸运营成本,增强⼝岸竞争⼒,带动⼝岸经济发展,加快建成区域性国际⼝岸城市,推动成都形成全⽅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建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地。
3.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范城市。以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多式联运⽰范⼯程、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海峡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等为契机,着⼒构建开放、便捷、绿⾊、智慧的“互联⽹+⾼效物流”体系,努⼒把成都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环境好、物流⽀撑城市发展作⽤强、物流民⽣服务⽔平⾼的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范城市。
(⼆)发展⽅向。按照有利于增强物流枢纽功能、有利于提升现代物流发展层次、有利于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物流需求的原则,重点把握以下九个发展⽅向。⼀是物流枢纽国际化。构建便捷⾼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络,建设内畅外通的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增强物流集散中转功能,实现多种运输⽅式顺畅衔接和⾼效中转。重点围绕出⼝加⼯、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需求,不断提⾼物流国际化⽔平,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是⼝岸服务便利
化。通过优化⼝岸实施布局、完善⼝岸政策功能、简化通关程序、提升⼝岸管理⽔平、打造⼝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岸通关环境不断改善、⼝岸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三是园区布局科学化。调整优化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绿⾊⾼效的市域物流园区⽹络体系,促进物流企业集约集中发展,实现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科学化和运⾏经济性。四是物流企业现代化。引导物流企业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装备,⿎励物流企业进⾏资源和功能整合创新,着⼒提升物流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平。五是业态创新常态化。推动物流企业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向,加快发展新兴物流业态,积极发展定制化、精益化物流服务,满⾜⽇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六是多式联运⼀体化。制定多式联运相关标准体系和服务规则,推进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应⽤快速转运装备技术,推动建⽴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体化解决⽅案,⽀持推进“⼀单制”全程⽆缝运输服务。七是城市配送集约化。逐步建⽴便捷⾼效、服务规范、低碳环保、精细管理的城乡共同配送体系,推动城市配送模式转变和服务升级,提升城市配送的智能化、
集约化服务⽔平。⼋是物流管理信息化。适应“互联⽹+”⾼效物流的发展需要,建设覆盖全⾏业的跨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持物流企业应⽤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提⾼物流⾏业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化⽔平。九是物流运作绿⾊化。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泛应⽤,推动
实现绿⾊仓储、绿⾊包装、绿⾊加⼯、绿⾊配送、绿⾊运输,提⾼物流运⾏效率。
成都汽车展四、发展⽬标
(⼀)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占GDP⽐重8.1%左右;社会物流总费⽤占GDP⽐重约15%;
(⼆)航空枢纽地位巩固提升。到2020年,成都航空货邮吞吐量超过80万吨,其中国际货邮量15万吨以上;成都市国际(地区)航线总数达100条以上,其中直飞航线达70条以上;实现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次,其中国际旅客达到1000万⼈次以上。继续巩固国家级航空枢纽地位。
(三)铁路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到2020年,铁路集装箱吞吐量达122万标箱以上,其中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50万标箱,海关监管箱量23万标箱,巩固亚洲最⼤铁路集装箱中⼼站地位;以“蓉欧快铁”为主通道,构建向西向南“⼀主多辅、多点直达”的“蓉欧+”国际班列体系,国际铁路班列开⾏达3000列以上。
(四)公路枢纽能⼒持续提⾼。到2020年,全⾯提升新都、青⽩江、新津、龙泉、双流五⼤公路货运集散中⼼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区域性公路货运信息交易平台、公路货运集运平台,创新公路货源运⼒匹配共享模式,推动传统公路港服务升级;每年新增公路货运班线15条以上,城际公路货运班线总数达400条左右。
(五)⼝岸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到2020年,全⾯形成航空、
铁路、公路全⽅位⽴体⼝岸开放体系,⼝岸设施⽔平和服务能⼒进⼊国内先进⾏列;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步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申报建设特殊进⼝货物指定⼝岸,实现⼝岸功能“应有尽有”。
(六)园区功能布局提档升级。到2020年,规划的“五园区、五中⼼、若⼲服务站、末端配送⽹”物流空间功能布局初步形成,全⾯⽀撑铁路、航空等物流通道发展,全⾯⽀持成都市产业发展,全⾯服务城际城内配送发展。物流集中发展区标准化仓储设施⾯积达500万平⽅⽶以上。
(七)城市共同配送成效明显。到2020年,从事城市集中(共同)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物流企业达50家以上,投⼊标准化仓储设施300万平⽅⽶以上,中⼼城区集中(共同)配送车辆总数控制在10000辆以内,试点商贸流通企业的集中(共同)配送率超过80%,综合物流成本降低约20%。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壮⼤。到2020年,全市引进在蓉国际国内⼤型知名物流企业、船公司和港⼝
办事机构共计超过150家;主营业务收⼊超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达20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达10家以上;培育壮⼤国家4A级物流企业达25家以上,国家5A级物流企业达5家以上。
五、空间布局
“⼗三五”期间,根据成都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标,坚持物流规划空间布局服务于城市品牌形象、城市民⽣改善、
产业经济发展、区域物流合作、城市交通衔接需求的“五个服务于”原则,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构建“五园区-五中⼼-若⼲服务站(配送点)”的“5+5+N”市域物流节点设施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节点设施,促进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积极联动。
六、发展任务与重点⼯程
(⼀)着⼒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按照
成都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物流集疏运格局,依托重⼤交通基础设施,启动新⼀轮物流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构建“五园区—五中⼼—若⼲服务站(配送点)”的“5+5+N”市域物流节点设施空间布局体系,建设物流总部园区。重点补强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两⼤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青⽩江物流园区和新津物流园区两⼤铁路散货物流园区,适度扩展新都、龙泉等两⼤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启动规划建设天府航空物流园区、天府物流中⼼、崇州物流中⼼和⾦堂物流中⼼。落实“独⽴成市”规划理念,合理布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重⼤产业功能区和城市配送集散分拨需求的物流服务站,建设完善服务⼤型商超、⼩型零售门店和终端消费者的城市末端配送端点⽹络。着⼒转变物流集中发展区发展⽅式,严格执⾏规划定位,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快完善服务配套,确保新建物流节点设施达到“区域功能化、管理现代化、运作标准化、装备⾃动化、结算电⼦化、服务专业化”的“六化标准”,推动物流集中发展区向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集约发展⽅向转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