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擘画新蓝图开启“十四五”新发展格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成都也迎来了 从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城市跃升的第一个历史性时刻,站上 了从大城市奔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起跑线。2月4日,成都市 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 称《纲要》)正式提交审查。这份《纲要》,是成都坚持立 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贯彻新 发展战略、落实新发展要求的写实答卷;也是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问计于民、幵门迎策,凝聚全体市民对成都未来发展 的美好憧憬、擘画幸福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布局一开启新篇章
根据国家、四川省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安排部署,自2019年6月起,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成都市发 改委组织专门团队,着力开展成都“十四五”规划的前期调研、思路形成、纲要编制等工作。
在今年成都市两会期间,《纲要》编制团队人员接受了 媒体采访,讲述了《纲要》编制过程中的故事。“温暖、纵深、人民、担当”—这些词充分诠释了编制团队的“写作”感受。
据成都市发改委总工程师李椿介绍,《纲要》是成都市 委市政府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重要方式,
市委、市政 府主要领导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和大范围的调研,还专程赴上海召幵专家学者座谈会。编制过程中,共有62万人次参与到 建言献策活动中,收到建议超过3.2万条。
李椿进一步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成都立足历史新方位,肩负国家新使命,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齐心唱好“双城记”的重要五年,《纲 要》是指导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全市人民 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编制《纲要》主要有五方面考量。
-是突出战略引领,明确规划编制根本遵循。《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成都市委 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新发展理念引领、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 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坚持以推 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确保各项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与国家、省保持高 度一致。
二是突出使命担当,锚固未来五年发展重点。《纲要》深 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建设全 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总目标、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 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定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 纽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围绕服务国 家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做强核心功能支撑、提升创新策 源能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发展重点进行谋篇布局。
三是突出远近结合,科学设定发展目标。《纲要》聚焦 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围绕到2050年实现“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宏伟 愿景,倒排工期,研究提出“十四五”发展目标、2035年远 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并围绕重点发展领域,以系统性、科学性、可评价性为原则,构架体现成都比较优势、彰显成 都特质的指标体系,确保目标实现可量化、可观测、可感知。
四是突出项目支撑,确保规划落地落实。《纲要》坚持 规划目标与功能项目相结合、战略任务与政策举措相匹配、动力转化与深化改革相衔接,聚焦功能性载体建设、功能性 平台完善、功能性产业聚集,推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等向 政策措施、改革清单、项目实施落地转化。
五是突出开门问策,推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纲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 一,充分发扬民主、多形式推动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听取经 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专家建议,广泛凝聚社会智慧和共识,使 规划编制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初心—
—h大工程彰显使命担当
《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定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使命,以人本逻辑为遵循,
以众急难 愁盼为重点,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主要包括:居民收 入水平提升工程,以富民增收为导向,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 济增长保持同步;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服 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努力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均衡 普惠;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聚焦百姓衣食住行,打造“中国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的超大城市;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出行选择,让“上班的 路”“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 升工程,全面加速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进程,让“老 成都”焕发新活力;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构建绿道蓝网、天清 气朗的城市新形态,让市民在大都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 水、记得住乡愁”“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金字招牌更加彰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以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为
重要爾介标准,让企业“轉不求人、_稍人”,旃隨资、
安心创业、顺心发展;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打造创新
创业者的,梦之都”“活力之城'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
置体系,用聪明的“城市大脑”实施智慧治理,让智能感知就
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全龄友好包
容社会营建工程,彰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气质,让
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到城电的关和社会的温暖。
关于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实施,成都市有着明确的努
力方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观在全市人民建设践行
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共同实践中,加快建成高品质
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让人人都拥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敞开城市
胸怀、厚植发展沃土,为市场主体创造发展机会、为新兴产业
提供应用场景、为各类体搭建圆梦舞台,使人人都能通过创
新创造和努力奋斗实现自身发展、成就人生梦想,让城市始终
涌动蓬勃生机和兴业活力。
让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安全稳定的美好生活。以最优供
给满足市民、最好资源服务市民,让市民生活更加殷实、更有
成都汽车展尊严、更可期待,共同营造“劳有厚酬、闲有雅乐,学有优教、
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美好家园。
让人人都享有生态绿、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把生态惠
民的绿理念、友好善意的人文关怀体现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把更多的秀美环境、开敞空间留给市民,让天府绿道、大美公园、
清澈河湖成为市民举步可就的生活场景,让“创新创造、优雅
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让人人都拥有参与治理、共建共享的归属认同。民情民意
受重视、民心民声被倾听、企业权益有保障,让市民和企业成
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让安全
有序的社会环境和高效完善的社会治理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
实际上,成都在全国幸福城市的评比中,一直都是名列前
位,连续十二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是最好的诠
释。“十四五”时期,成都又一次谋局“幸福美好生活”,五
w jj B M
______
年后,一座经过再一次蜕变的幸福之城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引领—
—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
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区域协 调发展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引领城市发展、城市带动区 域发展”的新模式。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 基础最雄厚、创新动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在国家 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 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 中央交给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全面提高成都战略定位和 位势能级的宝贵机遇。为此,《纲要》提出,要全面落实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 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探索具有中国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开创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全新实践,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壮 大成都都市圈、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和全省发 展“主干”功能,以“干支联动”引领五大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拓展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以发挥优势、彰显特、协同发 展为导向推动成渝相向发展、齐心唱好“双城记”,合力打 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践行 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整体形态、发展方式、营 城路径等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实现“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 统一,塑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探索城市内涵式、高 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 推广的制度
成果和实践经验。例如,以“两区一城”协同发 展为核心引擎,构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动 力源的战略支撑;以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建设和一环路改造 提升工程为示范引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
二是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例如,以推动成德眉资同 城化为方向,构建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都市圈轨道 交通“一小时”通勤圈。例如,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推动建设龙泉 山东侧现代产业发展带。
三是“干支联动”弓丨领区域协同发展。深入落实四川省委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围绕全省“一轴两翼三带”布局,充 分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 化、全域一体化,协同引领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及川西 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着力共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 利益共同体,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四是推动成渝相向发展。比如,协同开展金融合作项目,共同建设高水平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共同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 展模式,共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又如,协同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承办“一带一路”雛交流大会,协同建立 成渝地区国际利孩合作基地联盟。再如,共创中欧班列(成渝)优质品牌’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协同争取扩大包 括第五航权在内的国际航权开放。
重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运行载 体,各类城市活动所形成的功能区则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 本框架,布局科学、功能合理、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布局是推 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历 史性提出了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城市空间形态从“两山夹一 城”变为“一山连两翼”,开启了 “千年古都”的格局之变。《纲要》提出,持续深化经济地理重塑,优化完善新型城镇体 系,大力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增强基础设施综 合承载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建设有序、城乡共兴共融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是深化经济地理重塑。坚持“中心引领、轴带串联、组团支撑”的空间发展理念。比如,“东进”区域要坚持“筑 城兴业、品质聚人”,塑造蓝绿环绕、绿智慧的未来之城;“南拓”区域要坚持“创新赋能、生态表达”,塑造疏密有 致、智慧高效的创新之城;“西控”区域要坚持“提质增效、绿成长”,塑造充分彰显川西风貌的生态之城;“北改”区域要坚持“四向融通、立体链接”,塑造生态廊道环绕、
轨道交通赋能的开放之城;“中优”区域要坚持“业态迭代、利益平衡”,塑造天府文化魅力充分彰显、历史与现代相得 益彰的人文之城。
二是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比如,四川天府新区要突出集聚“国家队”、拓展“高校圈”、用好“超 级算”、培育“独角兽”,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央商务区,深度 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成都东部新区要坚持“精 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理念,统筹推进片区综合开发, 加快构建“双城一园、一轴一带”的空间格局。西部(成都)科学城要加快构建“一核四区”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三是构建新型城镇空间结构。比如,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功 能升级、风貌提升、场景营造和产业更新,合理控制规模,推 动内涵式发展,实现中心城区“瘦身健体”。比如,建设一批“产 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承担 国家中心城市特功能,加强郊区新城功能节点作用。又如,分类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施老旧城区改造“五大行动”,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时代要求规划设计东进、南拓等区域 新区新城,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加强用地空间布局与管控的“刚 弹结合。再如,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 施和服务能力。此外,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基础 设施承载能力:
攻坚一纵深推进重点改革
成都是全国改革开放“策源地”和“先行者”之一,一 直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立潮头,大胆创新,在全国最早实施 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成立新中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合作银行、被列入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试点城市等,承担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陆自贸区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
“十四五”时期,成都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 府作用,全面深入推进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
一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坚决破除制约 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探索构建相互依 存、互惠互利、水涨船高的区域协同发展利益共同体。比如,
探索建立经济区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 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财税分享机制和 征管协调机制,按照“投入产出对等”等原则分担征地尝、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前期财政投入。探 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适 度分离。
二是纵深推进“五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科学构建国资经营评价体系,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开展“蓉易 贷”“壮大贷”“政采贷”“科^贷”“M i股”等金融仓撕 融资服务,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三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比如,深入实施“两降两提”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竞争中立”原则,
加大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 发展;统筹做好“六稳”“六保”,优化经济运彳亍调节机制。
四是持续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以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 为重要W介标准,加快建设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 城市。比如,要全面提升市场准入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强化公 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要探索完善包容审慎、柔性执法,
动态调整行政处罚“三张清单”;要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 设,升级“蓉易办”平台,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要 争取推进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改革,探索开展“两步申报”“两 段准入”改革。
五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 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全国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标 杆示范。比如,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维护进城落 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又如,
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 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 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再如,增强“农贷通”、成都农交所 等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支撑作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呔
fi
M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