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稳中求进谋发展主稳展
求应新常态适应主动适应应新常态主动稳中求进谋发展进进谋发展稳中求进38
对推进成都市校院地合作的几点建议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
近五年来,四川大学与成都地区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数近3000项,项目经费7.89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项目近1000项,项目经费3.6亿元。
“成都十条”发布以后,学校正积极推进与成都市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在此,对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支持川大与天府新区共建高端国际科研创新与工业转化中心。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重点学科,与世界知名研究型高校以及世界知名实验室共同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和联合实验室,吸纳产业研究院等产业发展及创新转化相关机构入驻,构建开放式的科研空间。同时与天府新区金融服务机构和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紧密结合,积极促进创新产业项目的孵化和成型,建成西部乃至中国的创新地标。
2.支持川大在天府新区设立高端国际合作医疗机构。川大华
西医学中心拥有西部地区顶尖的医疗和科研团队,现有的四所附属医院负荷常常接近极限。在天府新区设立川大高端国际合作医疗机构,引进国外医疗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国际标准的医疗服
务机构,为天府新区、成都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服务,将医疗服务、医疗科研和新药研发等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四川地区的国际医疗合作典范。
3.支持建立“川大-成都协同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建议在成都市支持下,与
学校共同设立高端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充分利用川大与海外名校的国际合作资源,依托川大优势学科和科研基地,采用“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出资金”模式,引进成都产业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高端人才采取“编制在高校、创新创业在成都”的运行机制,既推动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又服务于成都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将成都打造成国际创新创业之都。成都汽车展
4.支持川大在双流西航港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含产研院)。
川大与双流县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双方经过近一年的洽谈,商讨了产研院的建设方案和具体运作细节,目前已经将方案报送双流县政府,希望得到双流县和成都市的大力支持,尽快落实土
地及配套支持,启动产研院建设。
5.支持设立“校院地合作专项资金”。建议成都市围绕战略
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驻蓉高校的各自优势,与高校重点设立“校院地合作专项资金”,引导高校创新团队重点服务成都经济发展。可参照川大目前与德阳、泸州开展合作的模式,地方每年出资500万元,地方支持、学校配套、企业提问题,共同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
6.支持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支持高校与银行
共同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及“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吸纳社会资金孵化大学生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川大愿意在双流新校区拿出土地,希望政府支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借助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等交流平台,吸引海内外名校的优秀学生到成都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
傅可
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国内外高校院所在成都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2014年8月18日,力促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成都十条”正式对外发布。12月17日,成都市召开首次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市级部门会同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共商协同创新大事、共谋携手发展大计。本刊特摘编此次座谈会上部分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精发彩发言,言以飨飨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