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人称王国崖或旺国崖,可见沽源和正蓝旗之间的丘陵山地、河谷草原,正是辽金两代皇帝的驻夏捺钵所在。
金莲川得名于盛开于河谷草原的金莲花,这是一种毛茛科植物,喜凉耐寒,多生长在2℃—15℃的湿润环境,其花、叶皆与荷花相似,但要小得多,花以黄、橙为主,故而得名。我夏天去上都遗址时特别留意到金莲花,上午还包着花蕾,下午便全都绽放,只见原野上一片耀眼的金光,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明亮,遥想当年满川黄的动人景象,不禁心驰神往。
然而,我在上都所见更多的,是大呼小叫的游客、喷着热气的大巴、飞奔来去的私家车,以及为娱乐游客而准备的瘦马和骆驼。元代萨都剌有描写上都的诗句:“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诗美如画,然而画卷离真
实一定很远。
专
题
F
e a
t u
r e
我从小营向西,沿上地西路北行,过了西二旗地铁站,并入京包路,就此离开繁华、拥挤和喧嚣,进入到空旷安静、视野开阔、有许多绿的地带。清风带来田野的凉意,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我的感知能力忽然提高了,开始注意到路边小草的摇曳、各野花在阳光下的欢笑、树枝间蜂蝶的飞舞……这时候,可以算是真正在享受走路了。《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只有我的双腿迈开时,我的思想才开始流动。”对我来说,走路时所进入的那种沉思状态,能够带来极大的愉悦,比深度睡眠更使我头脑清醒,比听古典音乐更让我心情平静,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称之
为“大自然”的那个存在,才真真切切地与我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发生联系,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过八达岭关门,经岔道城东门,向西北经怀来、鸡鸣驿至张家口,向东北经延庆进入黑谷峪,这里就是元代辇路所在,辇路在这里正式与驿路
元代人的视野
古人出门都是起大早的,所谓披星戴月,乃是走远路的常态。古时前往上都,得提前一天出健德门,住在城外,免得早上还要浪费时间等候城门开启。我效法古人,清晨6 : 40就从健德门出发,沿小月河东岸北行。元代学者陈孚在《出健德门赴上都分院》一诗中说:“出门见居庸,万仞参天青。”当年,出了健德门,没有了大都城墙的阻碍,人的目力得到极大解放。如今,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从健德门也看不到居庸关所在的军都山了,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大压缩了现代人的视野,四五十年前
状况要好得多,要想与元代时的视野接近,恐怕得退回到一百年前。
分开,各奔一方。岔道城的东西两个城门颇有气势,但几乎没有游客——看长城的游客通常只停留在八达岭一带。明代谚语说:“过了八达岭,征衣加一领。”就我自己的体感,山南山北的气温差距应该超过5℃。这种温差古人在旅行中也有深刻印象,元代翰林学士王恽在《中堂事记》中说:“出北口,午憩棒棰店。天容日气,与山南绝异,以暄凉较之,争逾月矣。”他觉得山南山北的差异几乎是一个月。清代也有诗句描述春天自居庸关出八达岭的“气候之异”:“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其实,和温差相比,空气质量的差距更是巨大,一过八达岭,天空明丽,空气不仅不呛人,甚至略带甜意,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深深呼吸。
当年元帝出行的阵仗之大,现代人是难以想象的,宿卫军人之多,仪仗之盛,“万骑若屯云”都不足以形容。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代皇帝(蒙古大汗)的主旗是黑的,竖在白的旗杆上,前后有架在马背、驼背、骡背上的皮鼓,骑手即鼓手,“凡行幸,先鸣鼓于驼,以威震远迩。”元代皇帝的座驾迥异古今,乃是东南亚所产的大象,史料中或称象辇,大象背负着一具装饰极为华丽的大轿子,《元史》
称“莲花座”,上面还有一个鎏金银香炉。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九日(1368年9月11日)。据刘佶《北巡私记》,出发时间是“漏三下”,即凌晨三四点。随行扈从只有百余人,即便加上侍卫军队,也是元代历史上最单薄的一次北巡辇乘。因为是“仓皇辞庙”,永别大都,如逃命一般,速度奇快,当天就到了居庸关,完全没有历来两都巡幸的雍容气派,要知道,这段路过去皇帝的车驾通常要走上四五天之久。
皇帝的宠物
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他不仅在巡幸两都时骑乘大象,还养了一头能够跪拜和起舞的宠物大象。元顺帝北逃后,徐达把这头驯象运往南京,献给了朱元璋。但这头大象不愿意为朱元璋起舞,朱元璋杀了这头不肯臣服的大象,又觉得它是一头“义象”,比降明的元臣有气节。后来明代还有不少诗文赞颂这头义象,在它身上赋予了巨大的道德意义。
诗词里的大都
元代学儒胡助(1278—1355)曾两度任职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在圣驾北巡之时行走两都之间。虽然他走的都是驿道,但却留下了大量书写大都和上都的诗篇。“天衢肆宽广,九轨可并驰。”是写大都的街道特别宽阔,是现在所谓的“多车道”。若有骏马豪车驰过,再来一阵大风,就是别样的风景了:“长风一飘荡,尘波涨天飞。”“驰骋贵游子,车尘如海深。”此外他还记录了春雨制造
的行路障碍:“春巷一宵雨,天街三尺泥。”这样的诗句,可以秒杀一切对古代帝都的浪漫想象。
专
题
F
e a
t u
r e
题
专
e
r
u
t
a
e
F
CNT对话
为什么喜欢徒步行走?
和很多探险者、户外爱好者不同,我的徒步旅行没有设很高的目标,比如要破个纪录什么的。对我来说,徒步就
是我个人的事,不需要挑战极限,挑战自己就可以了。
中国是历史堆积最厚的国家之一,我们身边的任何一条小路都有历史和美学的意义,只要敢于发掘和探索,会发
现很多乐趣。
此次旅行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术上的大发现是谈不上的,但有一些基于实地现场观察、再结合文献研究的小发现。比如,元人常常提到辇路
上的一个地方叫沙岭,似乎很重要,从风景描写看,是草原与燕山山地的分界线,但到底在哪里,学者们只有大
概的判断。有一本对于蒙古史来说很重要的波斯文史书《史集》里也提到过沙岭,中文译本是从俄文译本转译的,
在这个地方是一个省略号,可能是俄文译者没能读出这个词,但英文译本读出来了,写为Singling,就是沙岭。
我在旅途中确认了沙岭的位置,就在今沽源县丰源店乡沟门村、前坝村和后坝村之间。因为周伯琦等人诗文描述
的环境,是燕山谷底到蒙古高原的一个急剧转变——这就是我看到的,沙岭下面还是大片森林,进入山岭后,感
觉气温也变了,连日来局促在山谷间的视线骤然间获得解放。蒙古高原就这样静静平铺在我的眼前。
国外汽车节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