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汽车工业的些许思考
王喜明,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机械与车辆学院
摘要:汽车工业作为很多国家的先导产业之一,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程度,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并且还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市场上外国品牌大行其道,占据着主要市场,相比之下,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只能在低端市场互相厮杀,在中级车市场与外国品牌无力抗衡,在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级、高级和豪华车市场更是空白,更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汽车品牌。然而,和我国一样同属于汽车工业后进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则靠着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早已迈入了汽车强国行列。本文回溯日韩汽车工业崛起历史,试图到其中可借鉴的经验,以期对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有所启示。
关键词:汽车工业;发展模式;后进国家
引言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以内燃机为驱动装置的第一辆汽车以来,至今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兴盛不衰,同时也强有力地带动了钢铁、石油、化工、橡胶、机械制造、公路、金融等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把汽车工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1986年国家七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汽车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中央政府在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中一直对汽车工业寄以重托,再三明确其支柱产业的地位。1994年把全国第一个有关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给予了汽车工业,随后又出台了多项扶持、引导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近些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910月,我国的汽车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汽车年产量突破千万的国家,当年产销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消费市场。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一千八百万辆,打破了美国曾经创下的记录,创造了历史。但是,在为这些成绩欢呼的同时,我们又很难能够真正的高兴起来。因为真正代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是以轿车为主的乘用车生产,而我国的乘用车生产还是以组装德系、日系、美系、法系以及韩系品牌的轿车为主。我们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汽车品牌,比较大的汽车企业主要生产的是外国品牌的汽车,
而自主汽车品牌在与之较量的过程中,处于明显的下风。
在世界经济领域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国的汽车工业是否拥有足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决定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而决定着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能否真正起到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能否真正通过其巨大的扩散效应,在国民消费、劳动力就业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做出贡献,真正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下文将分析世界汽车工业强国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 汽车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纵观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历程,欧美日韩等汽车工业强国,其发展模式基本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欧美传统汽车强国为代表的传统式发展模式;另一类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后进式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传统式发展模式是先有原材料、燃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例如钢铁、机械加工、工业电子等),然后有发动机等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最后才形成整车流水线的生产。而后进式发展模式是汽车工业后进国家为了赶超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在起步较晚、基础工业很不发达、零部件工业也很不健全的情况下,采取先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然后才逐步培育零部件产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模式。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晚,工业基础薄弱。显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和日韩相似属于后进式。
2 日韩汽车工业的崛起及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汽车工业在战争废墟上几乎从零起步,在不到三十年里的时间里靠着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就以其省油、轻便、低排放等鲜明特征,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汽车强国。
同样作为汽车工业后进国的韩国,有着起步晚、工业基础薄弱的大背景。但是,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韩国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也赢得了一席之地。韩国汽车工业的成功靠的也是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
日韩汽车工业发展历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从一开始就注重了规模生产、合理布局、产业链条完整和对质量的严格管理,快速地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这是其在短时间内就能具有国际竞争力重要原因。日韩汽车工业成功的关键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政府产业政策的成功扶持和引导;二是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即自主发展模式。日韩汽车工业的成功崛起给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第一,在促进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一定要与明确的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而明确的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在充分分析本国汽车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当时的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形势下制定,它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与时效性。
第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国际汽车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汽车工业后进国家想封闭式地发展本国汽车工业是难以行得通的。因此,政府在制定本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尽可能地借助跨国汽车公司的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融入汽车工业的国际分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在促进本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汽车工业的一定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必须适度。政府需要清晰地界定自身的职能,仅能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者和引导者,而不能干预过多、过深。
第四,作为汽车工业的后进国家,需要保持良好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能力。
3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汽车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3年至1978年的起步期,可看成是我国汽车产业的诞生和奠基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1993年的过渡期,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主导、国内生产开始替代进口、出口稳步发展、对合资合作的探索和自主技术的尝试。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的稳步提升期,主要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导、进口趋于高档化、出口稳步提升且产业结构优化、合资合作和技术发展稳步提升。第四阶段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至今的全面快速发展期,主要特点是以企业品牌为主导、进口高档化和差异化、出口数量和产品质量快速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合资合作更加的全面和深化、技术体现安全、环保及自主品牌建设。
4 中国汽车工业现存的问题与历史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繁华表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多年来,由于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是以引进组装外国品牌汽车为主,结果造成了技术是他人的,品牌是他人的,市场也是他人的尴尬局面。导致这个局面产生的原因,概况起来有五个方面:第一,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主要以成本优势为主,安全性能、技术、管理水平低;第二,产业结构
不合理、规模小、集中度低;第三,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品牌所占份额少、国际竞争力极弱;第四,整个产业制造、工艺水平落后;第五,市场环境、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汽车工业目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时也要清楚我们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需求水平也从满足温饱到小康生活逐渐升级,正逐步向高档生活消费品迈进。作为高档生活消费品之一的汽车,已经成为新世纪里我国居民高档需求商品的主力军。可以说,无论在宏观环境方面还是在消费需求方面,我国汽车工业都迎来了绝佳的历史发展机遇。
5 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宏观政策层面
1)加强产业法律法规建设,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
3)市场开放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着力培育自主汽车品牌。
5.2 产业层面
1)避免盲目竞争,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汽车产业集效应,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和产业的重组、升级;
2)加快汽车产业国际化进程。
5.3 企业层面
1)重视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自主品牌产品质量;
2)着重品牌培育,提升品牌形象,建设有实力的跨国集团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3)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球化经营。
6 结束语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既联合又竞争的时代,汽车工业在全球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我国汽车工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推进汽车生产企业兼并、联合,组建汽车企业集团,制定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汽车产业政策,促进民族汽车品牌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借助国内巨大的汽车需求市场,在我国汽车人的努力拼搏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将会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
参考文献
[1] 那日苏.战后日本崛起的思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 雷林松.全球价值链下汽车产业集发展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8(2):22-28.
[3] 冯超.2009—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和新征程[J].汽车工程,2009,31(12):1109- 1110.
[4] 王连芬.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5] 毕忠华.日本、韩国、巴西三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5.
[6] 张小虞.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再创辉煌30[J].汽车工程.2009,31(1):1-5.
[7] 蒋东华.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其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 张军元.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9]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赵越.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合析[J].观察与思考,2007(1):22-23.
[10]张乐夫,蔡忆昔,王静等.汽车工业与全国工业发展的因果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131-135.
[11]慕祺.后危机时代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2]姚瑶.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3]史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4]史自力.美、日、欧、中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5]关洪涛.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6]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版中国汽车工业年鉴[M].天津: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期刊社,
2008.
[17]张勇军.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