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因素,包括:
专利。通过专利或保密的方法保持独享性的产品专有知识或设计特性;
原材料来源优势。已立足企业封锁了最优资源来源,并较早掌握了可预测到的需求。
学习或经验曲线。在某些业务领域中,存在一种为人们注意的趋势。即在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公司累积经验的增加而下降。成本的下降是由于工人们改进了他们的工作方法并提高了效率(典型的“学习曲线”)、布局的合理化改进、专门设备及工艺的开发、设备的更好运转、产品设计上的改进使之更便于制造、经营的衡量与控制方式的改进等等。
政府补贴。在一些业务领域中,政府特惠补贴为已立足企业带来利润和竞争优势。例如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来支持新能源车生产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年报的信息,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等的政府补贴已经成为部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2011年净利润为15亿元的吉利汽车,获政府补贴超8亿元。
政府政策。最后一种主要的进入壁垒是政府政策。政府能够限制甚至封锁对某产业的进入。例如,2004年版《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规定,“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中国自主品牌汽车
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相对控股另一家企业,则视为同一家外商”。这个政策限制了外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选择。另外,政府对进入的约束也可以通过控制,诸如空气和水的污染标准、产品安全性和效能的条例而巧妙地表现出来。例如,对控制污染的要求可能会使进入产业所需资金增加,同时可能导致对所使用的技术的成熟程度,甚至设施的最佳规模的要求有所提高。通常,出现在类似食品和与健康有关的产业的产品检验标准能够导致相当长的生产导入期,也提高了进入的资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