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1、背景分析
绿心位于台州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的几何中心,是城市中心的“绿肺”,又是整合三区的纽带,对绿心的保护性开发将有助于提高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三区人民“大台州”的梦想。
本项目位于台州绿心飞龙湖东岸,旨在打造一个既满足村民使用要求,又满足景区形态、业态、人文要求的风情小镇。
2、基地分析
基地位于飞龙湖东侧,西邻环湖东路,南临徐山泾,北面为体育公园。总用地面积221029㎡,基地共分为“村留地”、“立地式”安置区和“套式”安置区三个不规则的地块,呈半月形环抱
在山体公园“风月环秀”的西南角;基地具体特征为:
(1)三个地块各自相对独立,其中:
“立地式”安置区,位于整个项目基地西北侧,西北方向为体育公园、视线开阔,南邻“风月环秀”山体公园,其用地范围线离城市道路较远,仅有一个短边隔“村留地”与环湖东路相邻。其东南侧山体较高,与基地内最高高差约为70米,对基地有一定的遮挡。
“套式”安置区,位于基地南侧,北倚“风月环秀”山体公园,南临城市道路与徐山泾相望。基地西侧有一条高压走廊穿过,将套式安置区与其他区域隔开,东侧是“马铺”城市变电站
“村留地”位于基地西南侧,紧邻环湖东路,是绿心西侧主入口,城市界面特鲜明。
(2)由于范围线是顺应山体等高线变化。因此,基地呈现出沿外部平直,靠山体内侧曲折的态势。基地内部地势平坦,靠近山体地段标高略高于基地内其他地段标高,整体高差在2%以内,属于适宜建设的“平坡型”地势。
3、标书解读
(1)基地环山傍水,如何充分利用其外部山体、水体及体育公园等景观资源,打造与外部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同时又避免外部地形、地势环境对基地内住户的不利影响是本案重要关注点之一。
(2)基地中:“立地式“安置区基地离城市干道较远,而该地块的安置户数约有620户,安置人数达2000人之多,对外交通压力较大。 “套式”安置区以多层为主的布局模式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车混行,如何合理解决各住区交通问题?是本案重要关注点之二。
(3)“立地式”安置区,达到1.0以上容积率基础上,还要满足每亩3.8间的要求,因地处绿心景区,控规对“立地式”民宅提出了限高15米的严格要求。而在限高前提下的容量、间数“双控”达标,必然要加大建筑密度。高密度又与景区高品位的空间要求可能产生矛盾。因此,总体布局如何协调限高、容量、密度、品质的关系,是本案重要关注点之三。
(4)“套式”安置区如何避免或减少西侧高压走廊,以及东侧城市变电站对居住区内住户的影响?同时又关注到建筑风貌与其他地块的一体化设计是本案重要关注点之四。
(5)“村留地”作为连通“立地式”安置区与“套式”安置区的中心地带,其城市沿街界面最长,
同时也是绿心飞龙湖东南角重要的旅游商业服务点,是整个基地风情打造的点睛之笔。如何定位其发展业态,且兼顾城市界面形象是本案设计重要关注点之五。
二、规划特
1、规划结构:一带两区四廊
“一带”是指连接两个安置居住小区的“村留地”配套商业街、中心水景带以及山体公园“风月环秀”主入口广场与配套设施形成的区域核心带,是小镇的活力源泉。
“两区”是指西北侧的低层“立地式”安置区和东南侧的多层、小高层“套式”安置区。两区相对独立。
“四廊”是指结合山体公园及公园出入口设置的打破小区长边方向布局的四条主要公共绿化廊道,形成打通基地内侧山体与外侧水系及公共绿地的景观廊道,又成为了小镇组团间的公共活动绿地。
2、规划布局:疏密有致、因地制宜
“立地式”安置区:以满足日照间距为前提,将节约的用地并入“绿廊”,使之尽量开敞,由绿廊分隔形成三个组团。紧凑的住宅布局解决了容量问题,开放的“绿廊”实现了外部山与水景观的对话,创造了有疏密有致的排屋布局模式,形成了组团间集中活动的场所。基地北部组团采用西南向的建筑布局,避免了东南面山体高度对住户日照的不利影响。曲线式的布局顺应了基地范围线的走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南部组团则采用南偏东的建筑布局方式,南北组团因地制宜,创造了活泼灵动的布局模式。
“套式”安置区:建筑布局采用灵动的曲线布局方式。肌理与低层区相呼应,南面为板式多层,北面依山而建的是点式小高层,南低北高的空间为北侧山体与南侧水景打开了开阔的视线空间。南板北点的布局模式利于北面山景向小区内的渗透。小区中心沿人行主入口预留一条绿化通廊可以直观北面山顶的“普灵寺”。丰富了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村留地”:沿内侧建筑布局为点状模式,并顺应了北侧住宅的曲线走势,避免了“立地式”住宅向“村留地”冲突性的过渡,增强了两地块的整体性。沿城市道路布局为条式,最大化的利用了沿街面的商业价值。内侧设置的水景带为“村留地”打造了情趣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提升了北侧“立地式”住宅的居住品质。沿小区道路放大的广场为人流提供了集散空间,也利于山体公园景观的渗透,形成了主入口公共“绿廊”。
3、交通规划:东西串连、通而不畅
“立地式”地块深入在山体腹地内侧,离城市道路较远,因此,该地块交通设计充分利用与“村留地”相邻的短边,沿东西两端设置两条小区路与城市道路相接,其中,西侧道路主要便于基地北部两个组团的对外交通,并沿入口处设置有临时访客停车位;东侧道路主要方便南组团的使用,且起到与“套式”安置区东西串珠的作用。两条小区道路的设计起到了分流的效果,充分解决了该地块的对外交通压力。主路两侧均设人行道,通过花园与绿廊形成环路,达到一定程度的人车分流。
“套式”安置区对外有两个主要车行出入口,一个人行主入口。区内道路采用柔和的曲线型,以限定机动车的速度,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的心理压力,起到通而不畅,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效果。沿小区西南侧结合幼儿园设置有适量地面停车位,可供幼儿园接送和访客停车,小区车辆通过两个地下室坡道进入地下停车,减少了地面车辆对行人的干扰,起到了人车分流的效果。
“村留地”在“风月环秀”山体公园入口处设置有地面停车位方便游客停车。
4、风貌规划:山地建筑、乡村风貌
低层排屋、多层、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在彩上以红褐砖、浅灰墙为主基调。造型上通过缓坡顶与山体相呼应协调。用深挑檐、错落的坡顶、成列的竖窗洞,深木窗框,简洁的线条形成独特的自然乡村建筑风格。
以“村留地”作为载体的商业中心带,建筑采用小体量的方式,减少对住宅及山体的压迫,利于景观的渗透。业态以城市小客栈、特餐饮、休闲娱乐、文化饰品零售为主,兼顾内外的便民服务。建筑风格与住宅一脉相承,采用红褐、浅灰为主调。与住宅屋面相区别的灰褐屋面使得商业气氛更加活跃。
5、开放空间与景观:绿脉分隔、绿化掩映
通过一条水景带将村留地与“立地式”安置住宅分隔开来,既为住宅提供了天然开放的分隔带,又为村留地商业带提供了视线的开放空间。四条绿廊肩负景观通廊、登山绿道、公共服务、儿童活动、健身、邻里互动、老人活动等功能。通过小区开放空间的打造,不但提升了小区的活力与共享性,也为城市空间的延续与对话做出贡献。
6、户型设计:经济实用、合理均好
“套式”安置区采用一梯两户多层与一梯四户小高层两种户型模式,将10%~15%的60平米小户型全部置于一梯四户的小高层中,保证了户型的高使用率。小高层的点状布局模式及带电梯的特点均衡了其多户组合的弱点,保证了整体均好的特点。
7、 建筑节能:生态建设、绿低碳
(1)本案对建筑物和太阳能设备一体化设计,将集热板设于坡屋顶上,储水罐等设备则藏于阁楼夹层内。保证绿能源使用的同时,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空间形象。
(2)本案将当地材料、传统工艺尽可能的运用于建筑、景观构造和外墙装饰上,既易于运输和养护、降低建造成本,又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同时也符合绿低碳的理念。
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立地式安置区 | 备注 | ||
总用地面积 | 105070 | (㎡) | |
总建筑面积 | 112040 | (㎡) | |
住宅建筑面积 | 110520 | (㎡) | |
配套建筑面积 | 1520 | (㎡) | |
其中 | 物业办公 | 347 | (㎡) |
物业经营 | 463 | (㎡) | |
变配电房 | 300 | (㎡) | |
活动中心 | 300 | (㎡) | |
消防控制室 | 50 | (㎡) | |
有线电视机房 | 20 | (㎡) | |
综合布线机房 | 40 | (㎡) | |
户数 | 614 | 户 | |
住宅密度 | 3.89 | 间/亩 | |
容积率 | 1.07 | ||
绿地率 | 30% | ||
建筑密度 | 35% | ||
停车位 | 633 | 个 | |
其中 | 住宅停车位 | 614 | 个 |
访客停车位 | 19 | 个 | |
台州汽车 | |||
套式安置区 | 备注 | ||
总用地面积 | 61662 | (㎡) | |
总建筑面积 | 117902 | (㎡) | |
地下室建筑面积 | 25409 | (㎡) | |
地上建筑面积 | 92493 | (㎡) | |
住宅建筑面积 | 88433 | (㎡) | |
配套建筑面积 | 4060 | (㎡) | |
其中 | 幼儿园 | 3000 | (㎡) |
物业办公 | 280 | (㎡) | |
物业经营 | 370 | (㎡) | |
变配电房 | 300 | (㎡) | |
消防控制室 | 50 | (㎡) | |
有线电视机房 | 20 | (㎡) | |
综合布线机房 | 40 | (㎡) | |
户数 | 836 | 户 | |
容积率 | 1.5 | ||
绿地率 | 30% | ||
建筑密度 | 35% | ||
停车位 | 880 | 个 | |
其中 | 地下 | 786 | 个 |
地上 | 94 | 个 | |
(其中)访客停车位 | 27 | 个 | |
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住宅小区,一般为3~6层的住宅及11层的小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229942平方米。设一层地下室。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基本风压基本风压:W0=0.55KN/m2(50年一遇);W0=0.61KN/m2(高层塔楼取1.1倍);
基本雪压:W0=0.30KN/m2(50年一遇)
地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不作抗震设计。
二、设计依据:
1、 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技术标准。
2、 浙江省、台州市有关技术规范、规定及政府有关文件
三、结构选型、柱网布置、楼面结构:
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将满足:a.结构的整体稳定性;b.有利于抗震和抗风;c.架空层和商业的较大空间结构;d.住宅使用的方便;e.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f.经济合理的原则。
1.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基本没有梁柱外露,提供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空间,但下部架空层空间使用有所限制;楼面采用混凝土梁板体系,受力明确,结构合理,经济舒适。
2.商业及住宅、地下室均采用框架结构,满足建筑较大空间要求,简单合理。
3.对平面占地面积较长的连体建筑,配合建筑功能布置,拟设少量伸缩缝。
四、基础形式: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当地的地质条件,基础可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钻孔灌注桩等。待有
地质资料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
第三章 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