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集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绿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本文以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发展现状及特征,挖掘浙江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化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此进一步探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之一,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化发展,对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浙江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水平总体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燃料电池、电机和驱动器、车网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有效的市场运营模式。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化发展是深化落实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建设总体部署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浙江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缩小与先进省市和发达国家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演化模式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化发展路径遵循“种子期——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成长路径(如图1)。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种子期,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鲜事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能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但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较大失败风险,呈现出的业态特征为:发展潜力大,发展规模小,企业数量少且整体规模小,缺乏稳定需求市场。因此,更应注重创新驱动与政策推动相配合,需要政府部门从政策、资金、人才全方位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在培育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具有明显的集而不的特征,企业仅在地理上集中,尚未在功能上实现真正的集聚与融合,在该阶段,创新驱动和政府引导是推动其集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集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要素往新能源产业集区集聚。在成长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技术要求将促使相关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的同时,主动寻求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合作,从而逐渐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在该阶段,新能源产业集由政府与市场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主要依赖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和政策推动。在成熟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已经形成有机系统的集网络,集内的各种配套功
能已经非常完善,集内相继出现一些“领头羊式”的大企业,部分企业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进入的速度放缓,集的成长主要依赖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和市场竞争。
图1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演进路径
二、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发展现状
(一)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浙江目前已逐步形成“一湾一带多基地”的专业化、协作化、联动化的新能源汽车空间发展格
局。其中,环杭州湾汽车产业集以杭州湾经济区为重点,瞄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和关键技术领域,大力发展中高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温台沿海汽车产业带以温州、台州等为重点,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完善配套支撑体系;特基地以全省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的开发区(园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小镇等为重点,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整车以及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材料、氢燃料电池等零部件。目前已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集聚区,以宁波、温州、台州、金华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项目集中区(见表1)。
表1 浙江省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分布地区
浙江省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分布地区 | |
分布地区 | 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 |
杭州 | 万向电动、吉利控股、东风裕隆、广汽吉奥、长江汽车 中恒电气、西湖电子等 |
台州 | 美思鲤电、信质电机、阳光机车等企业 |
金华 台州汽车 | 青年汽车、康迪车业、众泰控股、万里扬、横店东磁尤奈特等企业 |
宁波 | 金和新材料、中宇钾电、南车新能源和均胜电子等企业 |
湖州 | 康迪电动、微宏动力、天能集团、创亚动力等企业 |
(二)产销倍增,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攀升。根据浙江省汽车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省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59.26万辆,同比增长186.2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屡创新高,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比重达8.40%。全省共有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已批复产能65.4万辆。浙江省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先行示范区域,新能源汽车销量消费习惯培养效果显著,新能源汽车销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比重持续提高。2022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全年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55.93万辆,占新车销量比重达30.76%。其中,吉利控股集团加快电动化转型,全年在浙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7.1万辆,成功入围2022年全国质量标杆名单;合众新能源成为第一家年交付量突破15万台的造车新势力,夺得造车新势力年度销量冠军。
(三)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已建成19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1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9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载体,开发出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战略性成果。吉利集团PMA整车平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零跑汽车成功研发一体
化电驱总成Heracles,均胜电子已具备ADAS、被动安全技术整合能力。电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新能源电池企业不断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技术指标已经非常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企业主要有万向电池、微宏动力、南都电源、容佰科技等。电子控制技术研发能力大大提升,标志性企业有三花智控、万向钱潮等,处于国内第二梯队;驱动电机产业规模快速发展,标志性企业有卧龙电驱和方正电机等,处于国内第三梯队。
三、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产业链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从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来看,从上游的电池电机材料,到中游的电池生产、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和关键零部件,到下游的整车技术和集成化,其关键技术均尚待突破。其中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密度、使用寿命以及量产等性能指标均无法满足规模化的商业发展要求,有关电池隔膜、电解质领域内部的关键技术仍旧需要进一步攻关,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仍旧需要做出进一步升级,且一体化的电气安全性仍旧需要做出持续提高。零部件企业多而不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核心元器件仍依
赖进口。例如,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企业绝大多数生产机械粗加工件、车身及附件等附加值较低的配套产品,在内燃机、高性能变速器与汽车电子电气等产品附加值较高的领域企业为数不多,而从业于低端产品制造的企业数量较多。产业链上游高性能钢材、中游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卡脖子”的关键产品大多来自国外,国内目前仍无法替代,存在“断链”风险。
(二)创新能力不足,以跟随式、模仿式创新为主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能力不强。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路径较为粗放,零部件产品整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企业的自主创新途径主要以跟随式、模仿式创新为主,多数先进设计和高端技术依靠合资合作输入。本地零部件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化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只能维持较低水平。新能源新技术突破派需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和开发技术不强,沿用的基本为传统燃油汽车的结构框架,在动力性、安全性、驾驶感等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有些新能源汽车还抄袭国外汽车的外观结构,出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此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的感知、控制、执行以及场景应用、社会环境等技术储备不足,新型燃料电池汽车推进缓慢,创新能力薄弱。
(三)企业间协同能力不强,关键环节缺乏“龙头”引领
整车和本地零部件企业尚未形成稳定、持续的供应关系。调查显超过70%的规模以上企业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低于50%。其中小,高效发动机总成、高端电子控制模板产品等“总成”和“系统”企业供应关系尚不稳定,主打国际市场的企业更倾向于服务高端车型和产品,而许多主打国内市场的企业又难以满足自主品牌“高质量、低成本”的配套条件。零部件企业间专业分工不明确,合作不力,产业关联度明显缺乏,资源无法共享。竞争性企业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自成体系,难以建立企业间紧密有效的分工协作。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力较弱,未能形成企业价格联盟、多层次错位竞争局面,也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整车厂与本地零部件企业间尚未形成研发风险共担机制,自主品牌多采用多点零部件企业研发,造成零部件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研发成本和风险进步加大,不利于整零协同。关键环节缺乏“龙头”企业带领,产品附加值低。虽然浙江在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各环节均有布局,但缺少芯片、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但以中小企业为主,龙头骨干企业不多,导致产业规模经济性较差核心竞争力偏低。整车企业作为龙头,其对本地零部件产业的带动作用仍不突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