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这一变化,中央政府开始全面地进行政策转向。2009年,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回调的贸易政策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4万亿政府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的宏观财政政策中突出“民生”重点
      在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民生工程一直居于中心地位:“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这里并不包含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低”的投资,相反,通过提高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满足长期以来压抑的公共物品需求。这种政策既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总体需求下降趋势,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避免全球经济衰退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
中国的货币政策:
得益于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持续作用,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漂亮的反转态势,“保八”大势已定。但是,当前国民
经济仍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下阶段仍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提
高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货币政策而言,因为民间投资的“大部队”仍然没有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
增长的主导力量,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然没有稳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需要坚持,与此同时,也要密切关注CPI的走势,管理好通胀预期,增强政策的灵活性。
首先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货币政策一直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年来无论是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都没有进行调整,只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在不断的进行货币回笼,但是纵观全年,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半年中国无论是CPI还是PPI指数一直在不断下滑,面临着通缩压力。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实施了4万亿的财政政策,为了扩大投资与消费,央行一直维持着宽松货币政策来维持利率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受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天量放贷,流动性严重过剩,可以说在进入09年第二季度之后
中国便面临通胀预期,在没有改变前两个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央行只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货币回笼,但总的来说除了2月份的净投放资金为负值之外,第四季度之前,虽然央行一直在公开市场进行正回购及发行央票,但是通过与到期资金进行对比(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总体上是在向市场净投放资金,在通胀预期非常明确之后,10月份之后,央行加大了正回购力度,净投放资金才开始变为负值,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回笼货币。而今年刚刚施行的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已经是未来加息来紧缩货币的一个明确信号了。
下面再谈一下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税收及政府支出。09年中国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加大政府支出,与减税了,下面是我摘自一篇新闻的关于09年财政政策的资料。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
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廉租房,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具体措施(一)进一步调整结构,大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全面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抓紧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引导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拓宽文化消费市场。认真落实中央投资计划,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各项工作。重视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破除垄断和限制。(二)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抓好“三夏”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做好粮油收储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稳定生猪、肉禽和奶业生产,保持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强防汛抗旱工作。(三)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抓紧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四)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绿经济。抓好抓实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从严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五)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全面实施区汽车下乡政策
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扎实推进已确定的各项重大改革,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抓紧落实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尽快推出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的综合性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七)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刺激经济增长与有效增加就业结合起来,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体的就业工作。尽快出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制定教育中长期规划。抓紧落实已经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调控效果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周期性回调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降低到6.1%。在“一揽子“计划的支持下,依靠自身发展优势,我国经济在2009年很快企稳回升,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8%以上。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承受各种冲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将使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出现超预期反弹,但中国宏观经济依然处于“政策刺激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期。 从总量来看,GDP同比增速逐季提升,呈现“V”型反弹的态势,但从环比增速来看,呈现“V”+“倒V”型,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2个季度以上的持续加速局面,环比增速的波动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效应已经渡过其加速阶段,开始步入平稳增长阶段。
  从部门指标来看,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发电量、财政收入、PMI指数等指标的同比增速出现大幅度的提高,但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发电量、贸易顺差以及PMI指数等指标存在着结构性变异等因素,另一方面其总额水平依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些指标同比增速提升所反映的宏观经济状况与实际的宏观经济状况存在偏差,宏观经济的反弹力度要小于这些数据的状况。
  从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触底回升与超预期反弹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内需扩张、存货调整的因素,也有基数效应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依然来源于政策刺激性反弹和存货周期调整,市场性自发需求依然低迷,具有强烈的局部性和易变性,标志着经济全面复苏的核心指标———“市场自我循环、自我驱动的内生增长动力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中国宏
观经济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等特点。
  从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下滑以及经济刺激的双重作用使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出现了外需比重、重化工比重、东部比重以及单位GDP能耗等指标下降的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大部分具有短暂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中国重化工业的率先反弹、下游产业和出口产业的持续低迷,意味着中国结构性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向实体经济参透性低下的双重力量作用下,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地产价格与房产价格同步提升的“正反馈机制”的形成,将使房地产复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在货币极度扩张、中国经济率先反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通货膨胀预期抬头,在引领经济预期逆转的同时,给中国宏观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由于基数效应、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等因素,自2009年第4季度起进出口同比增速将大幅度提高,但进口增速的反弹力度将明显超过出口反弹的速度,中国外需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