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由大转强的隐忧及对策
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2022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走出金融危机谷底,并购重组风潮渐起,产销突破13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然而,汽车大国光环背后有许多值得反思。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进展势头良好,但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尚存在亟须克服的短板。
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三大隐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而同期美国汽车销量仅为1043万辆,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对于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向上的进展势头,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谨慎乐观,认为确定成果的同时,更要糊涂地看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进展存在的隐忧。
———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力量不强,品牌附加值低。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和车型,但这种进展模式过于依靠国外,导致绝大多数国产轿车的核心部件缺乏自主学问产权,在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进展非常被动。
———产业集中度不够,产能过剩存在隐忧。进入21世纪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各地进展汽车产业的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进展基础的地方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业,甚至提出把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进展。这导致当前大多数汽车企业规模不大,比较分散,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政策拉动效果减弱,新能源汽车前行阻力大。有专家认为,中国车市繁华的背后,是不断完善市场消费体系与各项刺激政策的落实:汽车购置税优待政策为去年的车市添了一把火;汽车下乡政策促使全国各大微型车企业的销量同比增长都在七成以上。随着优待政策力度减弱,汽车市场主要靠政策外力拉动的火爆现象有可能降温。
进展转型面临黄金机遇期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当前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国际汽车市场走出阵痛还需要一段时间,这给我国汽车产业跃升制造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而国内一系列优待政策的拉动,使得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进展转型面临黄金机遇期。这详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汽车产销将持续处于增长期。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1300万辆,同比增幅达到4
0%左右,而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望超过1500万辆。来自国务院进展讨论中心产业经济讨论部的猜测认为,2022年、2022年、203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6219.9万辆、15170.6万辆和27986.5万辆。可以估计,今后20年我国汽车市场依旧会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汽车更新换代的浪潮将逐步到来;另一方面,作为汽车生产的大国,国内潜在消费市场和海外市场的逐步开拓也将为汽车产业不断打开成长空间。
———汽车消费热点和方式消失转变。二三级市场燃起消费热潮,是2022年我国汽车市场的一个突出亮点。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连续加快西部地区经济进展,农村将成为汽车消费的热点区域。
在汽车消费方式上,也正在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进展,尤其是国家出台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更是使小排量汽车热销。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汽车产业的进展方向,也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省型社会的目标。
———汽车产业处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汽车产业萎靡的大形势,既推动了汽车产业格局变化,也为我国汽车业开展产业升级供应了有利条件。
汽车下乡政策 从世界汽车产业进展趋势来看,以进展新能源车为契机步入了产业进展的新时代。对于新能源、新技术制高点的占据,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这为我国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供应了良机。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汽车产业的由大到强,尚有三方面亟待加强:
一是加大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自主创新力量。一些业内专家表示,对于我国汽车业界的自主创新来说,将来一段时期内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坚持自主创新思路,而是把自主创新用在哪里的问题。进展自主创新事业必需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抓起,在突动身动机、变速箱等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真正实现我国在汽车自主创新上的新高度和新突破。
二是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升级的一个突破口。新能源汽车进展在近两年始终是汽车业界的热点话题。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进展的机遇,必需不遗余力地加以进展。但在进展中需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资源铺张。专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进展中还面临
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进展的方向不明确,电池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等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许多投身于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担当着肯定的产业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的配套设施也亟待完善等,亟须政府相关部门解决。
三是做好产业布局,经营好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2022年年初,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就提出要对国内130多家汽车厂家实行整合。并购重组、谋划好产业布局将成为近几年业界的重要任务,汽车行业应在政策的引导下,乐观稳妥地推动企业对接,借助行政力气和市场力气的有机结合推动重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