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名称与适用专业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适用学段:高职学段
授课学时:48 学时课程学分:
3 学分
2 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2.1 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是一门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维护、正确识别新能源汽车故障
汽车常见故障及维修警告灯、正确使用常用的检测设备与工具、运用合理的故障检测方法与手段、确定故障排除方法
与维修步骤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故障的诊断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对
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是本专业其它核心课程的综合,是完成其它专业核心课程之后的综合性能力培养
的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新能源汽车使用与安全防护》《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等。
2.2 设计思路
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PGSD 职业能力分析标准,对标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确
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岗课赛证系统融通,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对课程内
容和学习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同时,注重现代汽车诊断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劳动教育、工匠
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课程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以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以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分
析为载体,设置若干学习情境,通过故障诊断、分析及故障解决等活动来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内
容包括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混合动力汽车
故障诊断与排除、纯电动与混合动力汽车故障案例分析等5 个项目,其中新能源汽车维护又包含
2 个学习任务、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包含2 个学习任务、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包含3
个学习任务、混合动力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包含3 个学历任务、纯电动与混合动力汽车故障案例
分析包含2 个学习任务,共12 个学习任务。课时安排方面,建议新能源汽车维护为8 学时,新能
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为8 学时,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为12 学时,混合动力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包含为12 学时,纯电动与混合动力汽车故障案例分析为8 学时,合计32 学时。
3 课程目标
课程通过模块化的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维护和故障诊断流程和方法。具备能够正确使用各种诊断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数据分析和确定故障部位,进行故障排除的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劳动品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生产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素质目标
(1)具有规范操作和安全作业的职业素养;
(2)具有绿、环保和7S 规范等职业意识;
(3)具有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具有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5)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6)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
(7)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2 知识目标
(1)掌握新能源汽车在新车使用、日常检查以及维护项目的知识;
(2)掌握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的原因;
(3)掌握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流程和方法;
3.3 能力目标
(1)具有进行新能源汽车日常检查以及维护的能力;
(2)具有规范使用诊断仪、示波器等检测仪器和设备检测新能源汽车的各种参数的能力;
(3)具有根据新能源汽车故障现象设计故障诊断方案的能力
(4)具有根据检测数据准确判定故障部位、确定故障排除和修理方法并排除的能力;
(5)具有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6)具有查阅技术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具有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和专业信息技术能力。
4 课程内容及结构
4.1 课程模块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由5 个学习项目、12 个学习任务构成。为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利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企业工学实践基地等企业工作场所开展教学,或校内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通过双师共导等教学形式实施教学。
4.2 学时安排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共计48 课时3 学分。各学习任务建议学时安排如下:
5 课程实施
5.1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遵循高效、实用的原则,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借鉴、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灵活运用理虚实一体、情境化教学、案例教学、混合式
教学、精准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诊断与分析作业任务为主线,严格按照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
分析作业流程开展教学,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汽车综合知识形成新能
源汽车常见故障诊断思路,强化作业规范、质量、安全、环保等职业意识的养成。建议采用基于
网络学习平台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实施小班化分组教学。
5.2教学评价
本课程教学评价以“坚持德技并修、注重知识运用,贯穿素养考核”为原则,聚焦品德养成、知识学习和技能实操等考核内容,强化理论学习、技能操作、课堂参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建议邀请企业专家,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评价工作,综合应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信息化平台评价等人机结合多元评价主体,以提高教育评价的客观性、专业性、科学性。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指标的多维性和导向性,其中,过程性评价要素应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参与情况、阶段性考核等,一般占总成绩的60%;结果性评价要素应包括理论考核、实操考核或理实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等,一般占总成绩的40%,评价标准可参考下表所示。为进一步发挥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建议在考核评价中探索融入增值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各方面学习增量以及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应用情况。
评价标准
5.3 教材编写与使用
教材编写须依据本课程标准开展。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应符合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等新
形态教材改革新要求。教材内容需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入行业标准与赛证标准,能体现通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能反映汽车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教材中涉及的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
择要科学,并能体现区域产业特点。教材文字表述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契合高等
职业学生认知特点。
5.4 资源利用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真正服务于学生学和教师教,同时体现“立体整合、多元融合、学教评一体”的总体建设思路,需建有本课程的“理-虚-实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并能够在教学实施中实际应用,有效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有效服务教师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
5.5 师资队伍本课程所需教师队伍需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够有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要求,满足学历高、专业强、业务精、信息素养好等要求,要综合考虑
职称、年龄、企业实践经历,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专任教师
原则上具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每年至少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每5 年累计不少于6 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专任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主要从汽车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中聘任,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
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等教师团队均需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技能教学、中国特学徒制人才培养、1+X 证书制度改革、社会服务等教育教学培训工作。要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5.6 教学设施本课程需包含新能源汽车整车、常见维修工具、诊断仪、万用表、示波器、跨接线等,并能根据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本课程建议配置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车间。
建议校内实训基地能满足小班化教学,实训工位布置向企业生产实际靠拢,实训工位设置满足整车实训和总成拆装实训等要求。教学区域需配置有课程相关车辆(台架)、多媒体电脑、虚拟仿真实训设施设备等,满足理虚实一体化教学需求。
学校需要与所在区域内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本课程的校外实训基地、企
业学区,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及常态化动态工学交替。校外实习基地应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培训、产学研一体等社会服务。
5.7 实施建议
1.注重立德树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和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2.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因材施教,落实个性化教学;
3.注重作业安全和规范,作业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4.注意加强工学结合,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讲课和实践指导,对汽车底盘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专题辅导;
5.坚持产教融合,本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建议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授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