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网约车行业滴滴顺风车危机事件分析报告
2018年8月
目录
一、事件回顾和总结 (4)
二、案件为发于顺风车 (7)
1、顺风车业务更为模糊的法律认定 (7)
2、顺风车准入门槛较低 (10)
3、顺丰车的产品定位或导致乘客危险场景增加 (11)
4、反思:顺风车以外的板块风险如何 (12)
三、不偏不颇看滴滴,监管加码带来的变化 (12)
1、各平台准入门槛差异并不大 (13)
2、各平台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 (13)
3、顺风车司机静态画像:共享出行的初衷未变,犯罪的只是小部分 (14)
4、政府监管大概率加剧,行业发展前景有不确定性 (15)
(1)专车变“黑车”,受各方抵制(2014年以前) (15)
(2)政策松绑期,逐渐认同专车(2015年初-2016年6月) (16)
(3)正式获合法地位(2016年7月至今) (16)
(4)合法后的尴尬,地方又限制(2016年10月至今) (17)
5、滴滴平台估值面临下调风险 (18)
从近期滴滴公司频发恶性刑事案件的始末来看,公司难咎其责,资料审核形同虚设、风控严重缺失、客服推诿警示来电等因素的叠加,客观造成了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滴滴在上周末发布公开道歉信外,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并立刻停止了顺风车业务。
案件为发于顺风车板块:我们认为顺风车司机犯罪概率较高有三大原因,其一是法律定位模糊,
顺风车以共享经济为基础,所提供的仅是平台注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务,未能像其它业务板块按照网约车相关法规进行监督;其二是准入门槛较低,无论是司机、车辆还是其它条件,都低于滴滴的其它子板块;其三是顺风车低价格定位导致犯罪场景的概率增加,价格敏感度较高的用户在行车距离较长的时候,选用顺风车的概率进一步加大,若时间在夜晚,路途恰逢城乡结合部、农村及人口密度较低的区域,就初步具备犯罪的场景。
理论上诸多业务板块都有风险:如果我们把视野从滴滴当前的顺风车业务扩张到整个平台,公司对车辆及司机的审核、风控管理和客户服务都存在一定缺位,譬如上海和北京网约车的新规明显不匹配于司机、车辆数量;同时,平台总体体现为收费越高的服务,保障性及安全性越高,譬如高端的豪华车、单位用车可能相对风险较小,但并不能说除了顺风车以外,其他板块的监管不存在法律风险,只是乘车场景、司机车辆准入条件上更为苛刻,导致个别人员难以实施犯罪;
滴滴的失职,也是行业的问题:打车平台的各种运营风险或多或少存在现存的主流网约车平台,高概率的爆发在滴滴上并被媒体爆料,
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管控因素,但很大程度在于其接近90%市场份额,我们也不能因为少部分人的犯罪实施来差别化对待滴滴和其它平台,从准入门槛、业务模式上看,部分平台和滴滴大同小异,很难说他们对于风险的把控要强于滴滴;
丰田事件
监管加码增加行业不确定性:原则上以滴滴为代表的C2C 运营模式各板块业务都可能被进行细则指导,即使考虑到网约车、共享出行平台对社会出行的补充效应,未来以重资产或具备明晰车辆所属的运营主体,即B2C 模式可能会是政府鼓励的方向,行业盈利模式和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滴滴面临的冲击:盈利维度看,公司已公布顺风车下线,预计公司短期日活用户数、流量和盈利现金流产生冲击,同时内部风控流程及客服架构或将进行重大调整,继而推高营运成本,影响盈利能力;估值维度看,监管态度作为支撑起估值体系的最主要权重因素,未来或将对公司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综合来看,滴滴未来的价值如何,监管层有一票否决权!
一、事件回顾和总结
滴滴司机的恶性犯罪事件此前接二连三发生,8月24日浙江乐清滴滴司机杀人事件再次在网络上引发刷屏转载及讨论,公司又一次被动的站在了舆论及道德谴责的风口,这里我们大致回顾下过去一段时间被民众已知的案件事实。
案情1:8月24日17点35分,乐清警方接到报警,报警人称女儿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