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论坛网一、建设背景
(一)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支柱产业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汽车产业作为工业制造龙头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生产2462.49万辆,营收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其中我省汽车生产313.23万辆,占全国产量12.72%,是我国汽车制造第一大省。
(二)我省汽车产业政策
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的意见》指出,“产业集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新一代电子信息、绿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是w 我省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大高端车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车比重。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显著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结合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园区基础,优化重点城市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
建设高水平《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顺应国家、省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汽车制造、维修和服务人才的需要。
二、组逻辑
(一)内专业对接汽车产业的整车制造和服务全产业链
专业建设对应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汽车产业新技术,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生产制造相关工作、汽车检测与维修相关工作、汽车销售和出行服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
能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各专业协同和分工,面向广东省以及广州市和增城区汽车产业市场,服务汽车整车制造和服务职业岗位需要,培养“技术能创新、运用能综合、服务精准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型”人才。各专业培养定位分工如下:
1.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主要对接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整车检测维修、“三电”检测与维修、销售等岗位;
2.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对接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生产线运用与维护岗位等岗位;
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对接汽车电子系统、汽车网联系统、汽车自动驾驶系统装配、调试、检修和服务等岗位;
4.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要对接汽车检测、维修、保养、销售、勘查定损等岗位。
(三)专业组逻辑
1.专业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共享度高
(1)课程共享。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共享度超过60%,如: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传感器技术等10门课程。
(2)基地共享。实践教学条件共享度超过80%。共享校内实训基地有: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实训室,校外共享实习基地有13家企业。
(3)师资共享:内专兼职教师教育背景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材料工程大类,内各专业核心课和拓展课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专业师资共享性好。
2.技术领域相融、职业岗位相关
内4个专业均属于机电技术应用领域,技术基础共通,应用方向各有
侧重,职业岗位互相关联,很好地覆盖汽车整车制造和服务岗位需要。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培养汽车产业制造和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型人才。
1.深化基于“产业学院”的“教产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建立和完善基于1+X证书制度下专业课程体系。
3.建设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智能网联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产、学、研、创、服”体系。
建设期满,专业综合实力全省领先,建设经验在省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可推广可输出的品牌,为进入国家特高专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1.深化基于“产业学院”的“教产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
(1)建成10门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深化“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
(3)建设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类分级培养机制。
2.建立和完善基于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
(1)建设“汽车智能制造”课程标准和资源。
(2)建设“汽车检修与保养”课程标准和资源。
(3)建设“汽车销售和出行服务”课程标准和资源。
3.以“项目化课改”为抓手,推进教材和教法改革
(1)开发“项目化”活页教材12本,2本入选省级以上规划教材。
(2)建成10门以上网络教学课程。其中2门建成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建成30门以上企业培训SPOC课程。
4.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1)培育或引进1名以上省级教学名师,打造1个以上省级创新团队,培养或引进10名以上博士或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
(2)聘请10名以上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建成100人以上的高水平企业兼职教师团队。
(3)教师团队取得10项以上省级成果。
5.建设“产、学、研、创、服”结合的实践教学创新基地
(1)建成2个名师工作室。
(2)建成一批产教融合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建成2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
(4)建成5个省级校外实训基地。
(5)建成博士工作站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智能网联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产、学、研、创、服”平台。
(6)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年社会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人次,年服务收入100万以上。
6.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对标汽车国际品牌和标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举办至少1次国际品牌汽车发展论坛或讲座,年培养汽车国际品牌专业人才不少于20人。
7.建成专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建设专业组织、制度、师资和资金保障机制。
四、建设举措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