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浸润与传承
文欣洁
汽车维修论坛网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五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面向全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塑造人文情怀、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能力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载体,是对“文化传承”这一大学主要功能之一的实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浸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中国能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文明古国持久发展,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中华文化功不可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
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当代大学生的增强爱国精神,完善品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的优渥土壤。
大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以年代为线索,精选的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倡导人文情怀,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扬美抑恶,其人文价值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价值根基和诗意发展的空间,是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所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两千多年来,孔子倡导的仁义,忠孝等儒家传统美德融化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织部分,其思想对后世哲学乃至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几千年来,孔子与老子思想一直滋润着中华文化,成为所有中国人身上无法割舍的。爱国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正确理解的基础。文化消亡,民族就随之消亡,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物质丰富的祖国,更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祖国,让我们共同坚守文化的根基。对坚守精神
上的土壤,不利用我们个体的文化修养,构筑中华文化这道万长城绵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内容的挖掘、整合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激发当代大学生应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自愿将个人发展与国家荣辱连接起来,共担历史使命。
(二)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强调个人为社会贡献,为集体尽责的传统源远流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是公共利益高于一切。早在《尚书》、《左转》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一贯主张“忠恕”继孔子之后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无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儒家尤为重视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悠悠历史长河,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不知多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英雄,也不知涌现出多少“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的仁人志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如今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仍然需要提倡人人天下为公,奉献社会的美德。将那种以天下为己任,造福天下,匡扶正义,铲除邪恶,公而忘私,义而忘利忧心天下的精神不可须臾忘记,当是实践行。作为大学生乐友善、风雨同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不可缺。
(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在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世俗化,极容易被糖衣炮弹式的诱惑侵蚀着自己的意志。所以我们还需传承国人留下的气节精神,继承儒家的“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往者不悔,来者不豫”的精神。敢担当有作为,继承墨家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继承道家的淡泊名利独守高洁的品质。真正做到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受名利所牵绊的心态,坚定自己的信仰,像竹子一样,有节骨乃坚,虽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的气节是当代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只有从内在自觉进行道德品质的锤炼,提升个人涵养,完善人格做和谐社会的传递者。
不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还是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亦或是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都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样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才能成仁成智成材。而大学语文就是这片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浸润与传承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尤为凸显。打破传统枯燥单调的形象,改善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
新疆科技学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摘  要: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以大学语文课程为载体,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
校教育教学中的浸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的基本架构设计浸润内容,旨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完善品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文化传承;浸润
200
(上接第199页)
(三)研究符合职业环境的情景,通过配件领取,特殊工具领取、客户反馈中心,增设领料、填单、整改、计件、客户满意度等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研究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活动内容,由学习情景和项目教学引领,重点突出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
(四)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中如何凸显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的转变。修订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强调工作过程对结果的影响,由过去终结性评价为主要依据改变为侧重过程性评价。并相应的对职业范围、人才规格等,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等方面如何配套展开研究。
五、研究难点、拟解决关键
(一)选取广西一些开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职业院校作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广西当前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认真分析发达地区学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探索这些模式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解决由于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产生的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范围扩大的问题。
(三)“做中学”学习过程,实践练习为主要形式,评价学习过程多次性,考核学习结果的多面性,以及评价主体多元化都引起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困难程度增加。思考评价的方式与方法,让数据易收集,结果反馈及时。
六、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所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体现学习过程是一整个解决工作任务问题的全过程,由此构建了课程三维构架的体系,突出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特点。
(二)课堂设置职业工作情景,模拟工作现场,学习工作实际流程。配套采用线下和线上评价方式,监控和督促学生学习过程,解决了企业专家评价不便,过程性评价数据不易收集,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广华,贾文静.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职业,2018(01)
[2]吴书龙,陈胜.浅谈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研究[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7(12)
[3]林振昺,陈雯.OBE理论视角下中职专业建设策略研究——以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7(2)
[4]任晓兵.浅谈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J],职业,2016(2)
[5]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使用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助于生动形象地传承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展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使学生直观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所要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途径。
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思考。在课堂中设计一系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时常向学生提问,随时把握学
生的学习动态,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加深思索,以达到更深层次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体现在课堂中,在课后也可以随时进行,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拓展延伸,搭建资源共享与互动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实时资讯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学习眼界,结合现代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焦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利用雨课堂等平台提前发布相关课前准备要求等,开设网络课堂,制作微课视频,拓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堂传播空间,以加强大学语文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利用QQ、、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方便师生交流和答疑解惑,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一方式。
让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厚度,在课堂中插入头脑风暴时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主观看法,和教师交流阅读心得,写出鉴赏性短文。这种交流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基本职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大学生成长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途径。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是建设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塑造大学生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及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浸润的教化作用,推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小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的意义与方法[J].语文建设,2018(9)
[2]金乾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大学语文建设,2019(2).
[3]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6).
[4]汪淑双.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2016(3).
[5]温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9(6).
作者简介:
文欣洁(1991-),女,汉族,新疆库尔勒人,助教,文学硕士,单位:新疆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