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0)
--2019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 |优秀案例016
⼀、新使命、新要求
温州地处浙闽两省交界,是我国⾸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因“温州模式”享誉全国。近年来,随着党的⼗九⼤提出了交通强国的宏伟⽬标,长江三⾓洲区域⼀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打造交通强国建设⽰范区,温州启动城市国⼟空间规划编制,温州的城市发展⾯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国家“⼗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温州规划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7年修订)》提出温州打造东南沿海重要中⼼城市的发展⽬标,⾯的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温州的综合交通发展进⼊了战略机遇期,也⾯临了更⾼的挑战。
⼆、⾯临挑战
⾯对新的外部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温州综合交通的发展仍然⾯临诸多挑战:
1、既有对外重⼤枢纽和通道能级难以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要求
空港⽅⾯,温州龙湾机场作为浙南闽北赣东地区最⼤的4D(兼顾4E)机场,⽬前客流规模偏低、区域服务能⼒不
⾜,2017年温州航空旅客吞吐量为929万⼈次,仍是百万级机场,其中约90%的客流来⾃温州本市;⾼铁⽅⾯,铁路枢纽和通道服务能级不⾜,⽬前仅布局温州南站枢纽服务地区铁路对外出⾏,铁路通道仍然停留在动车时代,缺乏设计速度350km/h技术等级的铁路,导致温州⾄京津冀、珠三⾓等城市的核⼼城市时间接近8个⼩时。
2、交通区域辐射能⼒对温州中⼼城市职能⽀撑不⾜
温州区位条件优越,具备承担东南沿海、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城市的职能优势,但温州与区域城市的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平不⾜,导致出⾏效率偏低,除⾦华、丽⽔和台州等城市外,温州通达浙南闽北赣东其他地区的出⾏时间均超过1⼩时,制约了温州区域中⼼城市职能的发挥。
3、既有过度依赖⼩汽车的交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城市转型发展要求
近年来,⾯临国⼟空间规划⽣态优先、绿⾊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城市存量开发、国⼟资源紧约束的发展趋势,包括温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均启动了国⼟空间规划编制⼯作,提出了城市转型发展要求。但⽬前温州以⼩汽车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却难以满⾜城市转型发展要求,温州⼩汽车分担率由2010年的17.
5%上升⾄2017年的31.7%,⼩汽车⽇均使⽤次数⾼达2.97,超过国内外⼤部分⼤城市。公交分担率由2010年的15.9%下降⾄2017年的12.3%,公交客运量也呈现四年连续下降。
4、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对交通管理、交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交通发展将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也要求温州紧抓“互联⽹+”时代机遇,变⾰交通运输服务,转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提升交通系统智能化⽔平和管理效率。
三、规划构思
为落实国家发展要求,提升区域交通服务,结合城市发展定位,《规划》提出温州市综合交通的总体发展⽬标为开放畅达⾼效领先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态集约创新智能的现代化绿⾊交通城市。
为⽀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总体发展⽬标,规划提出四⼤发展战略:枢纽升级、辐射强化、绿⾊发展、智能交通。
枢纽升级
核⼼策略是依托重⼤枢纽能级提升和⾼等级战略⼤通道构建,⽀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
空港⽅⾯,《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国际航空枢纽,提升区域的空港服务能⼒,增强国际连通性,强化温州区域中⼼城市地位。为⽀撑区域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规划引⼊沿海⾼铁,构建温州东空铁综合交通枢纽,借助空铁联运扩展机场腹地⾄台州、宁德、丽⽔等地区,提升空港的区域服务能⼒;同时,积极向国家民航总局申请温州市成为“第五航权”开放城市,引进更多基地航空公司,提升机场的国际服务能⼒和服务效率。
铁路⽅⾯,构建多向辐射的⾼铁⽹络,打造与城市中⼼体系相协调、功能均衡分布的多⾼铁枢纽布局,形成铁路“互联互通”格局,全⾯提⾼温州的全国可达性。⽹络⽅⾯,规划引⼊沿海⾼铁(温福⾼铁、温甬⾼铁),研究提升温武吉铁路的技术等级,形成多向辐射的⾼铁⽹络,强化与国家运输⼤通道的衔接,⾼速直达联系国家主要城市核⼼城市,实现“521”⾼铁出⾏圈,5⼩时到京津冀、珠三⾓、长江中游等国家主要城市核⼼城市,2⼩时到长三⾓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城市,1⼩时到浙江省各都市区核⼼城市。枢纽⽅⾯,规划新增温州东站和瑞安东站,优化温州铁路枢纽功能布局,打造⼤都市区“两主四辅”的多⾼铁枢纽格局,以“多枢纽”体系引导都市区多中⼼格局。同时,规划提出在温州境内延伸温武吉铁路经瑞安站继续东延接⼊沿海⾼铁,构建温州地区“铁路环线”,实现各铁路枢纽间的“互联互通”,打破既有铁路总图规划各铁路枢纽孤⽴格局,最⼤限度提⾼铁路运营效率和灵活度。
辐射强化
⾯向区域,《规划》提出依托⾼铁⽹络,提供城际铁路服务,实现1⼩时覆盖浙南闽北赣东地区主要城市;加密⾼速公路⽹络,形成“⼀环⼀绕九射”的⾼速公路⽹络,并与周边城市的⾼速公路⽹络⽆缝对接,强化温州区域中⼼城市的辐射能⼒。
绿⾊发展
城市交通⽅⾯,实施绿⾊发展战略,实现交通出⾏绿⾊化、交通⽅式绿⾊化和交通运⾏绿⾊化,扭转温州城市交通发展路径和模式。
⼀是促进交通⼟地协调发展,实现交通出⾏绿⾊化。通过⼤数据分析显⽰,现状交通出⾏仍为单中⼼集聚,为合理引导职住平衡,基于平衡度和⾃⾜度两个维度分析,建议对江滨和开发区加⼤居住⽤地供应,引导职住空间匹配;针对温州东部龙湾新中⼼,研究实施“定向保障性住房”、“只租不售” 等⽤地布局优化和政策实施建议,促进交通⼟地协调发展,减少跨区长距离通勤出⾏需求。
⼆是推动变⾰公共交通体系,实现交通模式绿⾊化。通过系统性变⾰公交体系、体制机制,全⾯提升公交服务⽔平和吸引⼒,确定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公交体系⽅⾯,构建以轨道为⾻⼲,中运量和多层次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公交体系。构建“S+M”城市轨道交通体系,S线主要承担温州市域主要发展轴上中⼼城区与外围组团快速联系,解决外围组团快速到达中⼼城区的通勤、公务、商务出⾏,⽀撑温州市城市发展轴的构建和提升温州中⼼城区的⾸位度,共规划3条,全长257km;
M线主要承担中⼼城区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运量短站距的⾼强度密集的市民通勤出⾏需求,共规划4条,全长126km。在轨道交通⽹络的基础上,进⼀步深化优化中运量公交⽹络,加快中运量公交成⽹建设运营,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接驳和延伸,共规划中运量公交通道13条,总长度186km。
体制机制⽅⾯,变⾰补贴机制和场站⽤地标准等机制。加⼤补贴⼒度,扩⼤公交基本覆盖⾯;优化补贴结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公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政策性亏损等进⾏全额补贴;建⽴与服务⽔平考核挂钩的补贴机制,引⼊第三⽅机构对公交企业服务⽔平进⾏常态化严格的监管,提⾼补贴效率。此外,在⼤⼒发展公交同时,实施⼀推⼀拉策略,实施侧重以调节⼩汽车使⽤为主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降低办公、商业类配建标准、提⾼路内收费泊位⽐例,加强对⼩汽车过度使⽤的合理调控,以及在关键区域、通道研究实施区域拥堵收费和机动车限⾏政策,进⾏精准调控。
三是健全城市道路⽹络体系,实现交通运⾏绿⾊化。⽴⾜温州市域⼤都市区,构建⼀体化⾼等级道路体系和⽹络,⽀撑全域都市化。温州市⾻架道路⽹络形成“带型+放射”的⽹络架构,形成“七横七纵”快速路⽹,总⾥程616km。
智能交通
《规划》认为温州要借助⼤数据、物联⽹等新技术,⼤⼒发展智能交通,全⾯提升交通系统的效能。紧抓“互联⽹+”时代机遇变⾰交通运输服务,加强新运输模式的规范管理,提升交通管理与服务⽔平。
重点从智能基础设施,载运⼯具,服务、管理和决策系统⽅⾯提出总体发展框架。探索创新交通需求管理⼿段,试点区域先⾏先试,对接全市智慧交通总体⼯作部署,积极开展温州市智慧交通系统顶层设计,包括⿎励温州开展智慧道路、智慧公交等⽰范⼯程建设,以及⽰范应⽤推⼴。
四、回顾总结
本次《规划》在交通强国、长江三⾓洲区域⼀体化、浙江省交通强国⽰范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新的发展战略和要求,以及温州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城市的发展⽬标下,全⾯依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制定规划⽅案,在空铁综合枢纽规划、铁路枢纽均衡布局和互联互通,协调交通与⼟地利⽤、引导城市职住空间匹配、合理控制通勤距离、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等⼀些的规划理念和思路上,结合温州实际情况探索践⾏。我们也更加期待本轮综合交通规划,能切实帮助温州市综合交通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温州汽车城在哪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