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音乐元素的新式歌曲。它不仅是对京剧的改造与创新,还丰富了现代歌曲的形式。《神女劈观》不仅在形式上采用了创新型戏曲演唱形式,在歌词与立意上也做到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唱段中的歌词不仅采用了“雪泥鸿爪”“烂柯人”等典故,运用了排比、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在得到了更多中国人的认同与赞叹的同时,立意上也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喜欢唱古代的故事,而是将现代人的故事也唱了进去。不仅做到了对传统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还在形式与立意上做到了创新性发展,既接地气,又不失具有传统戏曲之美的唱段,引起了海内外更多人的共鸣。
三、实现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传统戏曲领域,梅兰芳大师是我国最早将传统戏曲的守正创新相结合作为理念的戏曲演艺家,这也是他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在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才能做到艺术之创新,《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中国戏曲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
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以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种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坚持戏曲文化的守正创新原则,新时代戏曲艺术创作者不仅要继承传统戏曲文化保留的精粹部分,以保持戏曲文化的正统性,而且要以创新的方式改造传统戏曲中的落后部分,以跟上时代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守正不足会使传统戏曲变味,创新不足则突破不了当前传统戏曲的困境。因此,需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度,以达到一种既不破坏传统戏曲的味道,又要在形式与内容上将传统戏曲改造成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作品的平衡。
(二)坚持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相结合
对于传统戏曲文化,形式就是指演出地点、演出传播媒介、演出特效等一切外部因素;而内容就是戏曲的唱词、立意等内部因素。坚持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相结合就是指传统戏曲的创新不但要在单个的内部因素或者外部因素上有所创新,而且要在两方面都做到协调创新。上述提到的《白蛇传·情》和《神女劈观》二者其实都
做到了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相结合,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相比于《白蛇传·情》在演出舞台搭建上的别具匠心,《神女劈观》则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演出的内容与立意上,二者都是传统戏曲文化创新的成功典例,无论是侧重哪个方面,都有可能是传统戏曲突破困境的路径。
(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实际需求相结合
目前所有获得成功的新戏曲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符合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塑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与剧情。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戏曲作品,想要大范围传播几乎是痴人说梦;而不符合大众审美,没有结合大众实际需求,那么即使再进行内容创新,传统戏曲文化也无法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因此,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到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又不偏离大众审美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传统戏曲一般来说都比较长,然而当今时代由于方方面面的压力,人们不仅没有时间去听一场冗长的戏曲,而且大都比较容易心浮气躁。因此,戏曲的简短化势在必行,将冗长的戏曲变为短小的唱段,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的音乐元素与符合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或者其他新媒体上进行传播也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戏曲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只要不断积极探索和借鉴新的艺术形式,以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时代潮流为创新路径,当代戏曲的发展前景就会风光无限,在文化多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浩.戏曲创新浅议[J].当代戏剧,2010(3):39-40.大众带字母什么意思
[2]郑世鲜,周飞.戏曲网络传播的乘势与突围:《神女劈观》的热潮与冷思考[J].艺术评论,2022(7):125-134.
[3]刘旎,季吴瑕.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戏曲文化的传承与革新[J].戏剧之家,2022(10):20-22.
[4]梁文超.试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的传播途径[J].艺术评鉴,2018(8):138-139.
[5]吴新雷.论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化[J].戏剧艺术,1991(3):22-27.
作者简介:
冯扬(1999—),男,汉族,陕西延安人,西北师范大学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王红梅(1973—),女,陕西延安人,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1.西北师范大学哲学院 2.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曹光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至今为止创作的十二部交响曲及数百余首(部)不同创作体裁的音乐作品,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创作个性鲜明、不拘一格,通过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曹光平室内乐三重奏《牛郎织女》进行分析,试图从剧情式音乐形象塑造、多元化调性和声设置以及西为中用的创作思维与音乐表现等方面对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提炼与归纳,从而进一步阐述作曲家独特的创作美学观念,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 曹光平;室内乐;《牛郎织女》;创作特征;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之交融
——曹光平钢琴三重奏《牛郎织女》音乐分析
杨 婷
曹光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音乐创作不仅个性鲜明、不拘一格,而且折射出历史的深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牛郎织女》是曹光平的代表系列之一,他在创作《牛郎织女》时先后谱写了三个版本:第一版为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牛郎织女》,创作于2016年12月;第二版为在第一版基础上再创作的协奏音诗(为大提琴、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于2016年创作,2018年初修改完成;第三版为钢琴三重奏《牛郎织女》,创作于2017年6月,并于2017年7月2日进行首演。本文要探讨的是于2017年成功首演的第三版,它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为主题创作而成,以叙事性标题音乐的手法划分为六个部分:
(1)天上牵牛织女相恋(2)王母贬二牛星下凡(3)池情人重相会(4)天兵捉织女牛郎追(5)牛郎织女情誓永爱
(6)七月七日情人节庆
此作品构思独特而新颖,在首演音乐会上大获好评。乐曲在音乐设计中分别将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运用于刻画“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三个人物的音乐形象。其音乐形象生动,音乐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品在传统民族调性的基础上结合无调性音乐材料穿插进行,两种因素相互交错,平添了音乐表现的戏剧性与现代感。
一、剧情式音乐形象塑造
作曲家采用钢琴三重奏的形式对《牛郎织女》的音乐塑造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其独特的音乐语汇表现出浓郁而开放的“民族性”特征,从乐器音的选择、创作手法的运用以及音乐内容的刻画展现等方面将中西方元素交互运用并有机融合,以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听觉效果。
(一)角主题
从乐器的选择上运用表现力丰富的钢琴音来进行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9YJC760140);广东省2019教育厅普通高校特
创新项目(项目号:2019WTSCX092)阶段性成果。
背景情境的描绘以及“王母娘娘”主题形象的刻画,用抒情柔美的小提琴音来表现“织女”,用浑厚深情的大提琴音来呈现“牛郎”。在主题素材上,随着音乐形象的不同使用的材料特征也别具个性。
谱例1:《牛郎织女》中“织女”“牛郎”“王母娘娘”主题
谱例1
织女主题为g 羽调式,末尾材料在传统五声材料基础上加入了半音化进行,构成曹光平创作中常用的“五声性加装饰半音”主题材料;牛郎主题同为g 羽调式,它与小提琴声部的织女主题通过二重奏对比复调的形式呈现,展现出两个主题形象在“天上牵牛织女相恋”乐段主题中的双双互动。其中,牛郎主题同样在五声调性音乐材料基础上加入了辅助式的“变徵”音,两个主题都为民族传统音调旋律增添了个性化的音乐彩。第二乐段“王母贬二牛星下凡”中初次登场的王母娘娘主题则运用无调性音乐素材及增四(减五)度的和声构成等现代手法和极具张力的音乐表现来刻画主题人物“强势”“专横”的艺术形象。其创作方式与前两个主题构
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三个主题在乐曲中随着音乐剧情的发展作贯穿性展开,构成丰富且戏剧性极强的音响画面。
(二)叙事与场景刻画
作品通过标题性结构方式对音乐内容发展进行描述与刻画。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作曲家后期创作中惯用的“具象化”及“意象化”的音乐手法对叙事过程及音乐场景进行塑造,巧妙而生动。
谱例2:《牛郎织女》(1)“天上牵牛织女相恋”
3~6小节
谱例2
上例可见,钢琴声部除了刻画“王母娘娘”形象以外,还承担了大部分音组叙事及场景刻画内容。谱例为钢琴音在弱音响下的无调性引子片段,以较低音区开放式和声长音作为音响铺垫,以及高音区十六分律动的滑动音响形成对传统式牛郎织女主题的强烈听觉对比。然而,无调性的音乐构成与开放式的和声排列结合在一起并没有为音乐带来不协和的音乐氛围,反之为主题形象的“相恋”情节塑造了既丰富生动又充满未知的乐思情绪。此引子主题动机在后面的音乐发展中被多次贯穿使用。
谱例3:《牛郎织女》(3)“池情人重相会” 109~113小节
织女主题
Vln.
Vlc.
Vln.
Vlc.
33
3
3
p espr.
牛郎主题
3
3王母娘娘主题
Pno.
3
3
3
3m.s.
Pno.
3
88pp
m.d.
poco rit.
ppp
Pno.
6
m.s.
m.d.
m.s.
m.d.
谱例3
上例为第三乐段开头片段,运用与第一乐段引子相同的材料动机来营造牛郎织女重逢的美好情境。
谱例4:《牛郎织女》(2)“王母贬二牛星下凡” 74~76小节
谱例4
上例为王母娘娘贬二牛星下凡的叙事描述,大提琴以强调性的三连音节奏形态对牛郎动机进行片段式陈述,与王母娘娘主题构成交替性对答,从而使两个主题的矛盾冲突在强音响下得以突出强调,随后在更强的音响力度(fff)下,采用钢琴声部由高到低的三连音式同音反复的音阶下行,以刻画二牛星
被贬下凡间的过程,乐段通过钢琴声部在音乐表现上的绝对优势展现了王母娘娘不可违抗的势力和权威。
谱例5:《牛郎织女》(4)“天兵捉织女牛郎追” 212~221小节
谱例5
上例是“天兵捉织女”的情节片段,代表王母娘娘
势力的天兵形象依然由钢琴声部承担,音乐材料由双手齐奏的无调性柱式和弦构成。从叙事发展及音乐表现上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由同音反复的密集式和声作为开头,以强力度下不协和的“音块”形式来刻画天兵们整装待发的形象特征(212~215小节)。随后,上下声
部以齐奏方式进行音域拓展,构成由四分音符—八分音
符—十六分音符的连音展开,刻画了天兵们齐力直追的
形象特征。最后,音域和音高跨度进一步扩张发展,在
fff 音响下形成极具张力性的声部反向跳进,刻画出天兵们四处捉拿织女的生动形象。作曲家通过音乐材料由同
音反复到反向跳进的逐步拓展过程,巧妙地描述了“天兵捉织女”这一紧张情节的步调与发展,动态化地将音乐语言与剧情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第六乐段“七月七日情人节庆”这一民间典故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作了精心的设计。
谱例6:《牛郎织女》(6)“七月七日情人节庆” 395~403小节
谱例6
作曲家以钢琴低音声部七次和弦音响代表“七月”,
高音声部七次相同音响代表“七日”,最后运用流动性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作为星光闪闪的“银河界”合并相连,
Pno.
109
88ppp
pp
ppp
pp
Vln.
Vlc.
Pno.
74
33
74
3
3
3
333
3
3
3
3
3
m.d.
ff fff
Pno.212
Pno.
216
3
33
3
5
5
5
5
Pno.
219
3
(6)七月七日情人节庆Andanteq=69
395
395
mp
mf p
f
8Pno.
Vlc.
Vln.
以及天地间情人相聚重逢的音乐象征,将经典情境通过音乐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多元化调性和声设置
《牛郎织女》在调性和声的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调性上将传统民族五声调性、西方大小调以及无调性等因素纵横交错展开,很好地结合了音乐内容的发展,为音乐剧情的陈述带来了丰富而生动的音响效果。其中“立体式调性延展”作为此作品较为突出的调性特征贯穿于乐曲及段落高潮之间,为乐曲的发展平添不少个性化彩。
谱例7:《牛郎织女》(4)“天兵捉织女牛郎追”308~323小节
谱例7
上例音乐内容讲述以王母娘娘(钢琴声部)为首的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小提琴声部),牛郎(大提琴声部)营救织女的戏剧情节。其中在此场景的高潮部分,作曲家运用了纵向上的多调性并入展开,以及横向上从有调到无调性的发展手法。依次出场的大提琴、钢琴、小提琴声部分别以g 小调、b 小调、f 小调、be 小调步入,织体上使用八分律动动机模进手法,以模仿复调的形式进行音乐展开,具象化地描述出三者相互追赶的紧张画面。随后,各声部根据音乐情绪的步步高涨,半音化进行逐渐密集化,调性逐渐模糊并瓦解。横向上由调性化步入无调性化的过程在纵向的三个声部中逐步形成。由此,纵横交错的无调性音响占据了整个听觉空间,织体厚度和音响力度也随之进入高潮。这种“立体式调性延展”的调性手法巧妙地再现了精彩的音乐内容。
除调性特征之外,“特征化五声性和声”作为作品的突出和声特征在乐曲中得到广泛贯穿。例如,三全音
(增四、减五)的双音构成被钢琴声部运用于乐曲最开头的第一
小节,作为民族化作品“现代性”重塑的标志性和声音响,为作品营造出一种丰富而多元化的音乐氛围(见谱例8)。
谱例8:《牛郎织女》乐曲开头 1~2小节
谱例8
又比如作品中四代三、双纯四度、五全音等和声的使用,使音乐在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族音调的基础上
增添了调性的不确定性,和声倾向性模糊而游移,为描述牛郎织女的经典剧情附上了丰富而具浪漫气息的音调
彩(见谱例9)。
Pno.
Vlc.
Vln.
308
308
Pno.
Vlc.
Vln.
312312
Pno.
Vlc.
Vln.
316
316
Pno.
Vlc.
Vln.
320
320
33
3
3
3
3
33
(1)天上牵牛织女相恋
Lento rubato q=44 速度自由的慢板
Vionlin
Cello
Piano
pp
ppp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