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的传奇
2019-10-11
孙家栋的名字,在中国航天史乃⾄国际航天史上,都是个传奇。
他是中国第⼀枚导弹、第⼀颗⼈造地球卫星、第⼀颗遥感探测卫星、第⼀颗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技术负责⼈和总设计师。
他是中国通信卫星、“风云”⽓象卫星、“北⽃”导航卫星等第⼆代应⽤卫星的⼯程总设计师。
他是中国探⽉⼯程的总设计师。从2003年起,他和总指挥栾恩杰、⾸席科学家欧阳⾃远,被⼈们称为中国“嫦娥计划”的“三驾马车”。
2009年4⽉15⽇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参加指挥的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器,其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总设计师或⼯程总设计师的就有34个――他担纲了三分之⼀的中国航天飞⾏器。
2010年1⽉11⽇,年逾⼋旬的孙家栋凭借这些“第⼀”登上了中国国家最⾼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亲⾃为他颁奖。
偶然闯⼊航天之门
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今的全过程,孙家栋说⾃⼰“这辈⼦都不会离开航天了”。然⽽,60多年前,还是⼤学⽣的孙家栋,并没有以航天为志愿,⽽是经历了“⼀波三折”,才“阴差阳错”地迈⼊了航天科技的殿堂。
18岁的孙家栋,从辽宁复县考⼊哈尔滨⼯业⼤学预科学习俄语时,怀揣着成为⼀名⼟⽊建筑系学⽣的愿望,憧憬的是将来可以去修⼤桥。不想,那⼀年,哈⼯⼤增设汽车专业。⼩伙⼦觉着,汽车的神秘⾊彩似乎超过了⼤桥,便转投汽车系。更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碰汽车,就赶上了中华⼈民共和国开始组建空军的时机。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才被选送⼊伍。1951年9⽉,孙家栋等被派往前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程学院学习。留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茹柯夫斯基空军⼯程学院有个惯例: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全优的学⽣照⽚放⼊⾦字塔形的“状元榜”。毕业时依然能名列“状元榜”的学⽣,会获得⼀枚斯⼤林头像⾦质奖章。⼊校第⼀年,孙家栋的照⽚就上了“状元榜”。5年后,孙家栋获得了那枚⼈⼈羡慕的斯⼤林奖章。
就在孙家栋和同学们打算学成回国之际,负责中国导弹计划的元帅就向那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要⼈了。1958年,孙家栋被调⾄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研制⼯作。
钱学森曾亲⾃点将
孙家栋院⼠:
您是我当年⼗分欣赏的⼀位年轻⼈,听说您今年都80⼤寿了,我要向您表⽰衷⼼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第⼀颗⼈造地球卫星⾸战告捷起,到绕⽉探测⼯程的圆满成功,您⼏⼗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体,健康⽣活,做⼀名百岁航天⽼⼈。
谨祝⽣⽇快乐!夫⼈⾯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九年三⽉三⽇
这是去年孙家栋⼋⼗华诞之际,钱学森写的贺信。钱学森去世后,孙家栋曾前往钱⽼家中吊唁。两⼈都是“两弹⼀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对孙家栋有过⼀番知遇之恩。
1967年夏的⼀个下午,时任第七机械⼯业部⼀分院⽕箭总体部副主任的孙家栋趴在⽕箭图纸上满头⼤
汗地搞设计,⼀位同志受上级委托来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地说明来意:“为确保第⼀颗⼈造卫星的研制⼯作顺利进⾏,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推荐了你,根据聂⽼总的指⽰,决定调你去负责第⼀颗⼈造卫星的总体设计⼯作。”
从此,他⾛上了卫星总体设计之路,逐渐成长为中国“卫星之⽗”。
《东⽅红》是这样响彻全球的
发射卫星是⼀个庞⼤⽽复杂的系统⼯程。尽管此前中国科学家已进⾏了⼗年的研究,但摆在孙家栋⾯前的仍是⼀个⼜⼀个的难题。
孙家栋说:“在那个年代,把这个型号抓出来谈何容易。⽐如说,就连⼀个插头都不到合格、满⾜质量要求的。当时上海是我们国家的⼯业中⼼,安排最好的⽣产这种元器件的⼚⼦、最有经验的⽼师傅,来组织⼒量攻关。当年就有这种难度,中国的技术⽔平不够、⼯业基础上不去,看着很简单的事情,办起来就⾮常难。再⽐如通讯线路。现在通讯线路很简单了,⽆线、有线、光缆。当时就是电线杆⼦拉的明线,从中国的⼤西北到东北,从南⽅到北⽅,多少千公⾥的线路,在执⾏任务的时候怎么来保证!”
从卫星体积、重量要求,到功能匹配,孙家栋和他的同事绞尽脑汁开展了层层技术攻关。
1970年4⽉24⽇,令孙家栋永⽣难忘的⽇⼦――中国成功发射了第⼀颗⼈造卫星“东⽅红⼀号”,它传回的乐曲《东⽅红》响彻全球。
由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研制和发射⼈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在当时⼯业基础落后、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中国纯粹依靠⾃⾝的⼒量研制出了⼀颗⽔平不低的卫星,着实令世界吃了⼀惊。⽽最让孙家栋⾃豪的是,“东⽅红⼀号”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都由中国⼈⾃⼰研发⽣产。
孙家栋的卫星研发步伐并未因“东⽅红⼀号”的成功⽽停顿,反却更加紧凑起来:随后,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颗返回式卫星和第⼀颗静⽌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还领导了“东⽅红三号”通信⼴播卫星航天⼯程、“风云⼆号”静⽌⽓象卫星航天⼯程以及中巴资源卫星航天⼯程的研制⼯作;继⽽⼜担任了中国北⽃卫星导航⼯程的总设计师,等等。
领衔探⽉⼯程设计
进⼊新世纪,中国的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载⼈航天飞⾏获得成功后,⼀直处于空⽩的深空探测活动被提上了议事⽇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始实施⽉球探测⼯程。时已75岁的孙家栋再次被委以重任,领衔⼯程设计。
孙家栋说,中国航天开始了飞向⽉球的挑战,作为⼀名航天⼈,他内⼼激动万分,但是同时他也深知⾃⼰肩上的担⼦有多重。
孙家栋说:“以前,我们没有去过这么远,距⽉球40万公⾥这样⼀个距离,在技术上带来了⾮常多的问题和挑战。距离远了,我们所有地⾯的⽆线跟踪、所有的通讯设备能不能跟得上。第⼆,原来围绕地球飞⾏,项⽬再复杂、任务再重,终究是研究航天器跟地球的关系,现在到⽉球去,这个航天器从地球飞出去,到⽉球,这就变成三体运动。要解决这个问题,对航天器的产品质量、产品的精度、执⾏任务过程中的时间准备性等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孙家栋和他的团队确定了“三步⾛”的⼯程总体⽅案。第⼀步是发射中国第⼀颗探⽉卫星“嫦娥⼀号”,围绕⽉球进⾏⼀年的探测;之后,实现航天器在⽉球表⾯的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第三步,⽉球软着陆器采集⽉球样品,并安全返回。
2007年10⽉24⽇,“嫦娥”奔⽉的⼀刻终于到了。“嫦娥⼀号”安全升空,虽然孙家栋已是久经沙场,但还流下了激动的泪⽔。尽管⽉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但却是中国卫星从未达到的⾼度。“嫦娥⼀号”在轨运⾏⼀年,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共获取了1.37TB科学探测数据。孙家栋再次为中国航天交上了⼀份出⾊的答卷。孙家栋将⾃⼰过去⼏⼗年来的成绩,归功于对航天产品质量的⾼要求。
孙家栋表⽰:“经过⼏⼗年航天⼈的努⼒,现在已经形成了⼀整套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从上到下,不管
你是总设计师也好,还是⼀个普通的设计员也好,还是⼀位⽣产⼯⼈、⽼师傅也好,⼤家对产品的质量都要有深刻的认识。质量是航天的⽣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喜欢的乒乓球、排球、滑雪等运动,现在孙家栋已经不能再参与了。闲暇的时光⾥,他最爱看的书籍和资料仍是与航天有关的,偶尔也会给探⽉⼯程后续任务出出主意、提提建议;他也愿意为年轻⼈解疑释惑、和他们探讨技术,但说得最多的还是“认真”⼆字。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东方红汽车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的传奇
被举报⽂档地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