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汽车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砥砺前行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作者:***
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0年第03期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嫦娥”,写下了航天的传奇。作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名字从未间断地闪烁着光芒。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从1958
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开始,就将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太空奏响“东方红”
        孙家栋于1929年4月出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18岁的时候,他从家乡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现在看来,如果命运顺从了他的最初理想,那么中国无疑少了一位出的航天专家。偏巧,那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汽车专业,造汽车似乎比修大桥更有意思,他便转入了汽车系。然而在他还没碰上汽车时,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于是,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留学7年后,孙家栋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后,向中央建议,要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在他建议的基础上,中央决定由聶荣臻元帅挂帅,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孙家栋便被抽调进来。
        1958年4月,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动世界。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在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的建议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启动了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于此,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钱学森亲自点将,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在没有资料、经验、专家的情况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多颗外国卫星上天已成事实,时不我待,孙家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忘我的战斗中。很快,他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根据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他说服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声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发射成功!通过广播,全国人民都可以听到从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声音铿锵有力、清晰悦耳。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那一年,孙家栋41岁,他由此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举重若轻大智慧
        “卫星发射是一项高风险工程,每次发射,不到卫星人轨的那一刻,谁都不敢说百分之百成功了,我也有过不少失利的教训。”在60多年的航天经历中,最让他感到惊心动魄的“险情”有两次。1974年,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发射前出现意外。这次惨痛的经历,孙家栋至今记忆犹新:飞了21秒之后,火箭爆炸了。在那样的冰天雪地中,大家真是含着眼泪,在地面搜索所有的残骸,整整捡了3天。现场一片火海,他和同伴一点一点寻碎片。最后发现,是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在发射的震动中断了。想到团队几百人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孙家栋一个人跑到房间大哭了一场。这件事让他明白了,在航天发射中,质量是第一位的,一个极细小的故障都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正当这颗卫星变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工作位置漂移时,地面测控站发现,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标。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刚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就要报废了,孙家栋沉思了几分钟,下达指令:“立即调整倾角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