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想做就做
作者:禾 丝车友
来源:《汽车与运动》2008年第10
        马健
        职业:经理人/马自达车友会会长
        年龄:38
        爱好:驾车旅游、摄影、读书、看影片、上网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工作已挤占了一天中大半的时间。有时间和心情去休闲娱乐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对三四十岁的人来说。作为一家知名企业的经理人,自己玩儿也就罢了,他还创建了一个几千人的车友会,带大家一起玩儿,在两个角中转换。他乐此不疲,而且还都做得风生水起,这难免让人好奇,他又是怎么做到的?
        见到马健,他笑着问,希望我扮演什么角?是车主还是车友会会长?还是跟你们杂志相关的。我说,扮演你自己就好了,我们想听的就是你的故事。他说,我属于想做就做的人。
        听马健的故事,不会觉得乏味,因为那一路的跌宕起伏,浪尖和波谷相差得极为悬殊。马健有两辆Mazda6,网名小马哥。4年前创办马自达车友会,简称马会。现在注册会员4000余人,拥有北京最大的单一品牌车友会会所。他并非家境殷实,毕业后开始自己奋斗。从毕业到现在,他从事了几个不同的行业,每一次又都从头做起。
        学计算机的他,刚毕业时分到一家机关单位。因为不愿意安于平淡,南下深圳闯荡,花光了所带的钱还没有到合适的工作,就到一家制衣厂做烫衣工,在最热的时候,最热的地方干最热的工作,为了生存只能如此。但是,他在加班加点的同时,一直寻其他机会。一两个月后,他成为中英街上一家合资商场的港方工作人员。自此,开始他几起几落的工作生涯。
        顺的时候他是合资公司的港方代表,是电器店、音响公司的老板,是医药公司销售总监,进项远远超出他的预期:背的时候一无所有,生意失败,他做最基层的工作,歌厅售票员、销售员等等,挣着仅仅可以糊口的工资,他说自己能屈能伸。好在这些起起落落中,除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之外,更多的是拥有了很多无形的资源。
        需要的就是很多人需要的
        20046月,也是他的职业空当儿期,他买了第一辆Mazda6。闲来无事,他在网上这辆合资车跟国外原版车有什么不同。发现原版车的雾灯不是跟大灯组合在一起,而是单独装在大灯下面,他觉得这样好看,就到处搜罗改装件。得特别费劲,最后在一家4S店到了。在看到QQ车友会活动后,他就去马自达车友会,觉得车友会真好,可以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参加了两个月门户网站车友会活动之后,他觉得车主的很多需求不能满足。他要创办他理想中的车友会。
        车友会如果没有输血就必须自己造血
        对于汽车俱乐部和车友会,马健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理想的车友会要有几个特点,其中最关键的是车友会要有线下交流场所和输血造血机制。
        北京已经成为一座移民城市了,随着人们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朋友圈子需要拓展,需要交流。虽然网络是一个拿假名说真话的地方,但谁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单纯在网上很难交到真朋友。除了线上交流之外,车友会还要有线下聚会场所,有稳定的会所,才便于大家交流。
        另外,车友会要有生命力,要有输血机制或者造血机能,也就是说乌托邦式的无任何商业行为的车友会必须有输血机制,单纯靠车友交的会费和车友的无偿付出,难以维系车友会的服务品质和运营发展。马健一直在努力寻赞助方——厂家、经销商或其他组织,但是一直未果,而且希望渺茫。马会成立之初就定性为非营利性组织,虽然有商业行为,但所获得的收益用于车友会的运营。车友会有固定的会所聚会,有专业技师回答车友用车和改装问题,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保养车辆,有专职人员职守,而且每天都有活动。将车友的需求组合到一起并提供有品质保障的服务,都需要资金支持。
        允许吹牛,不许抬杠
        “咱马会见已经成为北京马自达车友会的口头语,马会也成为他们第二个家。人都是有个性的,车友聚会中难免会有矛盾。马会的规矩:允许吹牛,不许抬杠。每当争执初起,其他车友就搬出会规。出去游玩,出现车辆剐蹭,大家也都心平气和,回京后一起保险公司处理。几年来,马会一直倡导大家庭氛围,大家在这里也相安无事,交朋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