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2021年第1期
(总第205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收稿日期:2020-11-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东铁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19SHE28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支持计划“俄罗斯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RRCLG20190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成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计划“后苏联空间俄罗斯教育改革对我国俄语教育的启示”(XDB201812)
作者简介:张丽娜(1975—),女,黑龙江宁安人,讲师,博士,从事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教育学、俄罗斯电影研究。
No.1.2021
General.No.205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省铁路”的简称,又称
“大清东省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从1897年动工到1903年通车历时6年,全长2489.2公里(主线长约1479.3公里,南支线长1009.9公里,铁路全长不算满洲里车站与俄国外贝加尔铁路及绥芬河车站与俄国南乌苏里铁路连接的两端距离)。哈尔滨是中东铁路干线的途经地和南部支线的起点,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推进哈尔滨从古老村镇迅速发展成具有“东方小巴黎”“北方俄罗斯”之称异国风情的城市,保存至今的索菲亚教堂、秋林公司、中央大街以及格瓦斯、列巴都记忆着中东铁路修建时的喧闹。
一、中东铁路修建的背景
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动第一次战争,与清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5年后,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发动“第二次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等。其中《瑷珲条约》的签订,沙俄得到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行将海兰泡划归俄国所有,并改名为“布拉格维申斯克”,强占海参崴,将其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文词义为“控制东方”。为进一步控制东方,沙俄决定修建一条贯穿中国东北的大铁路。
咸丰皇帝驾崩后,奕诉劝说慈禧太后进行洋务运动,大规模学习西洋、引进洋人工业和进口洋人
机械。随着工业的发展,修建铁路逐渐成为当务之急,这也一直是洋务大臣们的梦想,英国商人杜兰德自筹资金修建半公里的“展览铁路”、英国怡和洋行投资铺设的吴淞铁路、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铺设的唐胥铁路(后延伸到塘沽和天津为唐津铁路)、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后改为京汉铁路)等。
沙俄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控制远东地区,将鄂霍茨克区舰队改编为西伯利亚舰队(1856),后改为太平洋舰队(1931),并为其发展探寻佳地。19世纪90年代初为占领中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派人进入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勘察,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后,即令其驻华使节与清政府进行交涉,声称“俄国才能保护中国,以免再与日本及其他国家冲突”。此时,中日甲午战争刚结束,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地赔款给日本,失去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并赔偿日本大量军费。这为沙俄提供契机,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加冕,特邀请李鸿章参加典礼,其目的则是获得中国清政府同意在中国境内修筑铁路事宜。出发前夕,慈禧太后授意李鸿章“联络西洋、牵制东洋”的想法。到达俄罗斯首都彼得堡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接见李鸿章,俄国财政大臣斯·尤·维特伯爵和外交大臣罗勃诺夫与其谈判筑路事宜,而德国著名外交大臣俾斯麦曾与他进行彻夜长谈,介绍欧洲文明和欧洲对中国的态度,这使李鸿
章意识到:“欧洲文明高于日本。
”同时,俄罗斯各朝臣以中俄组成防御联盟联合抗日为切入点,论
中东铁路与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发展
张丽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魅力冰城哈尔滨早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曾是一个边塞村庄,中东铁路的修建促使其迅速发展成具有异国情调的都市。中东铁路的修建是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势、沙皇俄国以联合御日为诱饵及国内对铁路的需求两个方面原因。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大量俄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及中国境内的铺路工人涌入哈尔滨,由此,哈尔滨的经济、建筑文化及教育等方面出现新的生长点。这是沙俄帝国主义主观之外的结果。
关键词:中东铁路;俄国;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图分类号:F5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1)01-0010-04
10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年第1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2021
述修建一条大铁路将会便利援助中国,遏制日本。为取得与俄共同防御日本,李鸿章1896年6月3日签下《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条约第四款明确指出:“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惟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其事可由中国国家交华俄银行承办经理。”
《中俄密约》签订后,有关勘测、征地、铺路等具体事宜逐渐展开,成立铁路公司,开办专属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简称《中东铁路合同》。在此合同的框架下,中国政府投资白银500万两,超过中东铁路俄方最初的投资额。根据两国签订的合同及章程,俄国获得中东铁路修筑和经营的特权,又相继签订《中俄吉林煤矿条约》(1901)、《中俄黑龙江煤矿条约》(1902)、《东三省事宜条约》(1905)等。
中东铁路的修建是当时清政府国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清政府的很多洋务大臣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知识,这是推进中东铁路修建的国内因素;另一方面,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失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失去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近诸岛、澎湖列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商埠等。防御日本成为清政府的首要任务,另外,沙俄借尼古拉二世加冕之机,以中俄联合防御日本为理由说服李鸿章,签下《御敌互助协助条约》。
二、中东铁路的修建助力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发展
哈尔滨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前,曾是辽阔且水草肥美的土地,到处是参天蔽日的榆树,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乌鸦的塞外村镇,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迅速变成铁路枢纽,源起中东铁路所设的“哈尔滨驿”、“松花江”站、老“哈尔滨”站等。其中“哈尔滨驿”即今“香坊站”,是哈尔滨最早的火车站设于1898年,是哈尔滨的前身和最早的市中心。“松花江”站因紧靠松花江大堤而得名,始建于1899年,是一个临时货运车站。而老“哈尔滨”站建于1903年,由俄国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是一座俄国新艺术运动的产物[1]21,它的建立极大推进中东铁路的修筑进程。
俄国选择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建造中心,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筑路的难度及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哈尔滨远离常年泛滥的嫩江,维护和改造铁路不受影响;二是哈尔滨濒临松花江,运输建造铁路所需的大型铁路设备较为便利,哈尔滨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选择此地为铁路建造中心,能够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三是哈尔滨属于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国家对其的管辖及约束较少,可作为控制中国东北的开端[2]。
1901年4月中东铁路便以哈尔滨为落脚点,拓展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和主干线的建设,与日本、俄国西伯利亚铁路贝加尔段、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通济隆洋行)的各种联运业务。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特别是中东铁路建设迁入哈尔滨,大量俄国的移民涌入哈尔滨,既有上层军官,也有商人、流亡者、普通百姓,这些官员及其家人的衣食住行都推动哈尔滨迈向城市化的步伐。1907年沙俄成立哈尔滨自治市,据人口统计,1912年在哈尔滨居住的俄侨人数达43091人[3];1913年哈尔滨总人口68
529人,其中,俄罗斯人34313人[1]3,占一半以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终结了沙皇统治,这引起更多的俄国侨民进入黑龙江,1922年黑龙江俄侨达20多万人,其中,哈尔滨就占15万人。10年间俄侨迅速增加,哈尔滨的饮食、工业、建筑业、金融业、教育等领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洋气十足的城市。
在中东铁路修建时,铁路便成为哈尔滨的主旋律,大街小巷上到处都是穿着铁路制服的铁路工人,他们的衣食住行推进哈尔滨的发展,出现很多面粉厂(1900)、啤酒厂(1900)、卷烟厂(1902)等及异国风情的街道,如果戈里大街、霍尔瓦特大街、蒙古街(西七道街)、罗马尼亚街(芦家街)、华沙街(安平街)等,与铁路相关的机构和建筑,如中东铁路管理局(1902)、“大白石头房子”(因建筑的外立面采用方石砌成,故有此名),它曾是19世纪整个远东地区有名的俄式建筑之一。
不仅如此,中东铁路枢纽及战略地位使哈尔滨成为众多国家领事馆的驻扎地,如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9)、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11)、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1916)、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1922)、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1924)等,其中,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是所有各国领事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中东铁路的修建及国内外的众多因素推进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工业、发达商业、独特建筑的城市,主要表现在建筑文化、工业文化、社会文化方面。
哈尔滨汽车(一)增添哈尔滨异国风情的建筑文化
维克多·雨果曾说:“在一幢建筑物上有两样东西:它的功用和它的美。其功用属于其主人,而它的美则属于全世界。”中东铁路的修建给哈尔滨带来了各式建筑,有东正教教堂、民居及巴洛克、
11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特建筑。
教堂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中东铁路的建筑工人及其家属涌入哈尔滨,建立很多教堂如圣·索菲亚教堂(1907)、圣·尼古拉大教堂(中山路)、圣母领报教堂(1903年今北环路)、香坊的尼古拉教堂(1898)、伊维尔教堂(1908)、圣母安息教堂(1908)、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12)、乌克兰教堂、圣·彼得堡大教堂等近70座。其中,圣·尼古拉大教堂位居哈尔滨城市中心地段,优美的拱形门、门上洋葱头的穹窿装饰,既有哥特式讲堂的特,又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式建筑风格。不仅如此,俄式民宅造型别致、室内设施齐全、彩明快、设有壁炉。还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华梅西餐厅(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法国建筑风格的马迭尔宾馆、仿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育书店[1]41、西伯利亚建筑风格的住宅、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圣·索菲亚教堂、意大利新艺术建筑风格等。
随着中东铁路修建的不断深入,出现与之相关的机构和设施,如中东铁路管理局及其游艇俱乐部、中东铁路中央医院(今黑龙江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马迭尔宾馆(1906)、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将军府及霍尔瓦特花园、松花江大桥等。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游艇俱乐部,它是松花江畔的俄式老建筑,其独特之处在于具有法国建筑特的橘红尖塔;马迭尔宾馆(1906)中的“马迭尔”是摩登或时髦的意思,具有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建筑风格,其室内装修豪华、设施完备、厨师厨艺精湛,是很多王宫贵族、军事要员经常就餐和下榻的首选佳地,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如郭沫若、许德珩、丁玲等人在马迭尔宾馆下榻[1]211。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的将军府和霍尔瓦特花园(今香坊公园)是俄式风格的建筑及庄园。
(二)推进哈尔滨工业文化多元发展
中东铁路的修建对哈尔滨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俄国人为哈尔滨送来了面包、红肠、奶油、格瓦斯等,也送来啤酒业、商业、银行业、保险业、服装业、服务业等,1896年开办哈尔滨最早的外国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并逐渐开设香坊分行,商人乌鲁列夫斯基创办了首家啤酒厂。20世纪初,德国人也送来了啤酒、卡巴尔金洋行(1904)、西门子洋行分行(1912)、哈尔滨发电厂及电车、电灯、有轨电车,开办东亚面粉厂、酒厂。法国人成立科费拉尼瓦姆商会、布拉普塔尼斯商会、弗坦特商会,当地人合资创办长途电话事业,建立法国眼镜公司、法兰西服装有限公司、肥皂公司、靴鞋公司等。英国人开设必克斯洋行,开办保险业,成立伦敦保险公司、地球保险公司等。美国人建立美孚
石油洋行(1909)哈尔滨分店、福特汽车公司、美国工业公司、花旗制药公司、哈尔滨花旗银行、花旗联邦商行保险公司、圣保罗保险公司、丹凤保险公司等。
日本创办松花银行、哈尔滨印刷公司、哈尔滨铁工厂、哈尔滨皮革株式会社、购买俄国富商格瓦里斯基林业公司和林厂;意大利人也不甘落后,将意大利皮具、皮制品送入哈尔滨,引领哈尔滨的时尚;来自俄国西伯利亚的犹太人凭借睿智的眼光开办秋林跨国公司等。两国或多国联合公司对哈尔滨的经济也具有加速作用。英美两国联手设立的东三省英美烟草公司,英、俄两国商人联手,于1912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和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通济隆商行)签订全球客票联运合同,开通从伦敦出发,经彼得堡、莫斯科、加拿大等国,穿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进入中东铁路。不仅如此,东北的农副产品通过中东铁路输往俄国,使东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03年1600多万两,1917年超过3亿两,1931年突破7亿两[4]。
(三)奠定哈尔滨早期的社会文化
中东铁路修建后,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芬兰、德国、英国、朝鲜、法国等国家在中东铁路枢纽城市哈尔滨陆续设立本国领事馆。领事馆工作人员及亲属将本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带入哈尔滨这个文化熔炉中,如哈尔滨最早的歌剧院达尼洛夫剧场(1905)、鲍罗夫斯基马戏团(1904)、哈尔滨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也称远东第一交响乐团,1908年)等。中东铁路的修建提供无限商机,哈尔滨
具有很多民族的侨民,其中,犹太人因世界大战及欧洲国家的排斥犹太人政策而迁居哈尔滨,在通江街86号建有犹太中学(1917)、免费食堂、犹太人养老院、犹太教堂(1918)、远东商业银行(1922)、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1923)及哈尔滨协和银行等。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侨及其子女逐渐增多,俄侨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被中东铁路工程局提上日程,中东铁路工厂局又陆续开办松花江小学(1899)、第一新哈尔滨小学(1903)、船坞小学(1905)、中东铁路第二小学(1906)、中东铁路女子学堂(1906)、奥克萨科夫斯卡娅女子中学(1906)、俄人松花江第二小学(1907)、霍尔瓦特中学(1907)、市立俄人第五小学(1912)、中东铁路第三高等小学(1917)、中东铁路第一高等小学(1917)、东省铁路第二高等小学(1922)、中东铁路新马家沟小学校(1923)、松花江第二高等小学校(1923)、中东铁路普育中学(1923年,哈尔滨第三中学前身)等。其中,霍尔瓦特中学实力雄厚、规模较大,可容纳500个学生就读。不仅如此,还兴办了很多私立学校,如盖涅罗佐娃女校
12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1903)、阿列克谢耶夫小学(1906)、奥克斯科夫
斯卡娅女子中学(1906)、俄侨第一实验学校(1916)等,以及哈尔滨男子商务学堂(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址,1906年)、哈尔滨女子商务学校(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南楼,1906年)、哈尔滨警察学校(1908)、哈尔滨第一齿科学校(1911)、高等经济法律学校(1920)、中俄工业学校(1920)、哈尔滨第一商业学校(1921)等中等专科学校。据统计,截至1989—1917年,仅在哈尔滨就开办了20多所各类学校[5]。特别是1920年创办“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现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它是哈尔滨第一所高等学校,开创了哈尔滨高等教育的先河。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及通车,大量的俄侨涌入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在中国居民与俄侨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哈尔滨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如布拉吉(платье连衣裙)、喂得罗(ведро水桶)、格瓦斯(квас)、苏伯汤(суп汤)、列巴(хлеб面包)、卢布力
(рубль卢布
)、戈别卡(копейка戈比)、封特(фунт俄丈)、拦包(лампа电灯)等。20世纪30年代的很多店铺的招牌也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词汇,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维多利亚点心铺、伯理司敦烟草公司等。而俄侨聚集的道里区、南岗区的街道出现俄文名字,如警察街(今友谊路полицейскаяулица)、商务街(今西二道街коммерческаяулица)、透笼街(今透笼街сквознаяулица)、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китайскаяулица)、霍尔瓦特大街(今中山路Хорватовский
проспект)、齐齐哈尔街(今龙江街
Цицикарскаяулица)等[6]104-107。同时,哈尔滨出现很多图书馆,1927年数量增加到27个,藏书总量近25万册[6]219。除此之外,出版很多报纸、杂志,如《哈尔滨电讯广告日报》(1901)、《哈尔滨公报》(1903)、《新生活报》(1907)、《霞光报》(1920)、《远方)(1920)、《边界》(1926)、《窗口》(1920)等,以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地理等方面的专业文献,还涌现了很多俄侨作家及诗人,如阿尼谢尼·涅斯梅洛夫、伊万诺夫·尼卡诺拉维奇、米哈伊尔·沃林、阿利夫里德·黑多克等。
三、结语
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本意是为了方便对中国的侵略掠夺,但在客观上改善了东北的交通条件,加速了铁路沿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它改变了整个东北的经济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其由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成商业经济,出现小商业主及商业建筑,更为重要的是转变了东北人民的思想,相对保守的儒家思想逐渐接受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这不仅源于中东铁路带来的俄式教堂、俄罗斯音乐、剧院等,改变了哈尔滨逐渐成长为具有魅力、特的城市,还得益于俄侨创办的报纸、杂志及其创作改变了哈尔滨的文化氛围,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魅力之城。中东铁路的修建促进了东北经济发展和哈尔滨的文化繁荣,完全是沙俄帝国主义意料之外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阿成.他乡的中国———密约下的中东铁路秘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马蔚云.中东铁路与黑龙江文化:中俄(苏)关系中的中东铁路问题[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32.[3]李德滨.黑龙江移民概要[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38.[4]日本东亚同文会.对华回忆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50.[5]郭蕴深.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J ].学习与探索,1994(5).[6]荣洁,等.俄侨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的影响[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张雅安]
The Middle East Railw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rbin Urban Culture
ZHANG Li-n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eilongjiang Bayi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Daqing 163319,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The charming ice city Harbin was a frontier village before the 1890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e East Railway prompted its rapid development into an exotic cit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
e East Railway was due to the loss of the Sino-Japanese Sino-Japanese War of Sino-Japanese War of Sino-Japanese War,Tsarist Rus -sia's use of uniting the Japanese as bait,and the domestic demand for railway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e East Railway has brought a large number of Russian engineers,technicians and paving workers from China into Harbin.As a result,new growth points have emerged in Harbin's economy,architectural culture,and education.This is a result outside the subjectiveness of the Russian imperialism.
Keywords:Middle East Railway;Russia;Harbin;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