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始起风 雾霾好转沙尘又来
北京开始起风 雾霾好转沙尘又来
收起
中新网2月28日电 华北东南部、黄淮、江淮等地今晨出现雾霾天气,造成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湖北等多省市高速封闭、交通受阻。北京近日接连出现雾霾天气,致全城多地空气质量再达严重污染级别。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天白天,一股冷空气开始影响北京,将刮起六七级的北风,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另据悉,目前上游的内蒙中部出现较大范围的沙尘,将会传输影响至北京。
北京遭雾霾沙尘大风三重袭击
北京市气象台最新消息,目前京外沙尘区的浮尘随着西风抵达北京,延庆、石景山、门头沟、海淀等多地已经开始出现浮尘、甚至是扬沙天气,中午前后随着风力加大,北京大部分地区将出现扬沙浮尘。北京全境将由雾霾污染转变为沙尘污染,空气颜由灰白转为土黄,北京气象台提醒大家做好防护工作。
黄淮江淮等地出现雾霾 京津鄂湘多省市交通受阻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28日早晨到上午,华北东南部、辽宁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等地出现雾霾天气,其中,黄淮东部、河南北部、湖北东部等地有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苏皖大部等地有霾。
而据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消息指出,受雾霾天气影响,昨天(27日)夜间至今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多条高速封闭。截至今天8时30分,仍有部分路段通行受阻。
目前,大气环流形势逐步向春季转换,北方地区南北风交替日渐频繁,平均风速逐渐增大,气温回升,逆温减少,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雾霾日数将会逐渐减少。供暖季结束后,空气质量也会好转。
雾霾天接连出现或与气候异常有关
山东省气象台专家针对该省天气状况的解读,或对当前中东部、黄淮、江淮等地区雾霾天气的成因提供一些参考。该专家指出,近期山东雾霾天与异常的天气密切相关,其中,雨雪偏多和弱冷空气影响频繁是主要气象因素。另外,气温偏低,使得城市燃煤供暖增加,污染加重。
气象专家介绍,有雾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大气比较稳定,而稳定的大气又容易使污染物聚集,所以大雾天气通常会伴随着或轻或重的污染状况。很多时候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低能见度天气,实际上是一些雾霾混合物导致的,早晨相对湿度较高时大多是雾,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后转变成霾。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认为,雾霾天气的增多与近来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从天气学角度讲算不上异常。
环保部开雾霾治理药方 倡议民众抵制露天烧烤
科学治理驱散雾霾——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谈雾霾治理系统“药方”
这是我国首次出台的防治PM2.5的一项科学、系统、权威的“药方”。记者就这一技术政策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专访了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
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作为防治PM2.5污染重要手段
问:这一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是我们在科学评估各国防治环境空气PM2.5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提出的全面防治PM2.5的总体思路。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移动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染源治理、农业污染防治、其他污染源治理、污染预警与应急措施。
征求意见稿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现象的成因,提出了防治环境空气PM2.5污染的建议措施,其中防治灰霾污染应以降低环境空气中的PM2.5浓度为目标。
按照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区域层面大气污染监测、评估、监督体系,PM2.5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地区,应在国家排放标准中规定特别排放限值或制定实施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
应将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作为防治PM2.5污染的重要手段,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合理设置公
共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实行PM2.5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PM2.5纳入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不断削减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PM2.5的产生和排放。
制定这个技术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治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完善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促进环保技术进步。
能源利用作为防治PM2.5的重点领域
问:为什么要将能源利用作为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重点领域?
答: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多煤贫油少气”,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对保护环境极为不利。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节能具有很大潜力。
电力供应以火力发电为主,燃煤电厂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均居各行业首位,钢铁、建材、工业窑炉等行业都是高耗能行业,也是排污大户。
能源利用是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重点领域,征求意见稿重申我国将实行煤炭总量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
要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将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产值能耗降下来,要优化能源结构,实行煤炭总量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限制高污染燃料的使用。
此外,在特大城市核心区域应实行能源无煤化,在大型城市核心区域淘汰燃煤设备,改用电能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限制高硫份高灰分煤炭的开采与使用,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减少煤炭燃烧造成的污染物排放。
严格控制城市露天烧烤
问:文件中提出了生活污染源治理的要求,出于什么考虑?普通公众在防治污染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虽然环境污染是由各种污染源的排放造成的,但开启排污阀门的恰恰是社会需求这只无形的手。
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既是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更应该成为治理污染的积极参与者。日常生活中,本着“不以善小而不为”精神,从身边的小事、琐事做起。
一是实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摒弃奢侈、浪费、炫耀的消费习惯,选购环境友好型消费品,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污染、浪费资源的产品,通过消费市场取向向生产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淘汰落后产品。
二是形成有益于环境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保护公共环境、尊重他人环境权利的公序良俗。移风易俗,改良损害环境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抵制城市露天烧烤,实行低油烟、低污染、低能耗的饮食结构,减少焚烧香烛、祭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中科院专家回应雾霾危险物报告:公众有知情权
中新网北京2月17日电 (阚枫)近日,中科院一份关于“北京雾霾检出危险有机化合物”的报告,再次引发社会对于“空气有毒”担忧。中科院专家表示,对于雾霾天气中的危害物质公众有知情权,大气污染治理,国家层面应统筹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雾霾中的危险信号 “公众有知情权”
本月16日至17日,北京再次遭遇雾霾天气。封闭的高速公路,气象部门发布的大雾黄预警,大街上各式各样的防霾口罩……春节假期过后,返京工作的人们再次无奈投身“一片
模糊”中。而在此期间,一则“北京雾霾检出危险有机化合物”的新闻再次引发公众对于“空气有毒”的担忧。
这则新闻来自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阶段性研究结果。在这份针对1月中旬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报告对此提出了“危险”的警示。有媒体指出这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还特别注明了,在洛杉矶上世纪的那次污染事件中,共有800余人丧生。
“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种物质的存在,现在很容易就监测出来了,所以我们用‘危险信号’的表述来提示公众。”中科院“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了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对于北京雾霾对于人体伤害的担忧。
王跃思说,这类含氮有机化合物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对人体的肺部和心脏的损伤都很厉害,但是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能够得出这类物质对于人体危害的定量关系。
“到底这类物质会多大程度造成呼吸道损伤或是肺心病,这些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科学实
验和流行病学调查,不是短时间内能知道的,但是我们的担心是,当我们知道它的危害程度时,为时已晚。”
王跃思说,空气污染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是公布这个研究结果,就是提示公众要注意防护,因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公众至少有这个知情权。”
临时性的应急预案收效有限
在中科院的这份大气灰霾研究报告中,特别指出了,今年1月京津冀地区的强雾霾事件,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但是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类污染物排放显然是造成长时间雾霾天气的“主谋”。
其实,大气污染对于人们的潜在危害,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甚至直言“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
就在近日,媒体也报道称,中国疾控中心下属环境所,已有计划全面开展雾霾对人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并及时启动雾霾天气下的健康评估和预警,以疾控机构为核心力量,推
进全国雾霾天气发生时的卫生应急机制建设。
对于雾霾来袭的“应急”, 去年12月,北京就发布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今年1月,遭受强霾天气的北京还首次启动极重污染日应急预案,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公车限行和企业减产停产。同时,加强了建筑工地扬尘管理,要求裸露建筑材料全覆盖;更新城市保洁手段,大量采用机扫冲洗方式进行道路保洁,防止扬尘产生。
但是,在王跃思看来,雾霾天气的中的临时性应急作用有限,“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收效不会很大,更重要的是对于污染物排放的长效监督和治理。”
“我们不缺制度和条款,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也有现成的,关键要看落实情况。”王跃思说,以机动车燃油排放为例,可以抽查下目前汽车尾气排放的合格程度,抽查油品质量的合格程度,如果这些日常监管能做到位,要比应急性的限行车辆更有作用。
此外,王跃思强调,对于雾霾天气的治理,相较于某一个地区启动的应急预案,更重要的是区域性的联防联控,“污染物扩散是区域性的,它们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由于受到气象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北京的应急预案管得了北京的污染物排放,但是管不住周边区域污染物向北京地区的输送。”
国家层面需统筹区域联防联控
“治霾”不能单打独斗,这似乎是今年1月覆盖中国10省份的那场强霾天气给各地政府留下的最切实感受。中国的污染已不能视之为某一地区单一因素的影响所致,必须看作涉及整个国家的系统性问题。
>江淮汽车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