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638/jki.1671-7988.2021.09.034
正面碰撞时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分析
庞璐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安全气囊在乘用车的安全性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按照标准GB11551-2014进行两次乘用车正面碰撞试验,对比分析了安全气囊对乘员头部、颈部、胸部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发生正面碰撞时,安全气囊对乘员头部有保护作用,对颈部和胸部会造成一定程度损伤。
关键词:正面碰撞;安全气囊;乘员损伤
中图分类号:U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09-120-03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irbags on Occupants in a Frontal Collision
Pang Lu
(School of Automobile, Chang’an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4)
Abstract: Airba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fety of passenger cars. In this paper, two passenger car frontal crash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GB11551-2014,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airbags on the head, neck, and chest of the occupa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a frontal collision, the airbag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head of the occupant, and will cause a certain degree of damage to the neck and chest.
Keywords: Frontal collision; Airbags; Occupant injury
CLC NO.: U467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1)09-120-03
前言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1]。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乘员约束系统是最重要的被动安全系统,而安全气囊是乘员约束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2-3]。
本文将某国产车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两次正面碰撞试验,对采集到的数据用EV Alution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1 汽车正面碰撞试验
1.1 试验条件
本试验依托于某实车碰撞试验平台,该平台有全长400米的室内试验路面,主要试验设备有固定壁障、牵引系统、照明装置、假人、数据采集系统和高速摄像机等。
1.2 试验方法
本文按照标准GB11551-2014《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试验,标准中规定的正面碰撞形式是刚性固定壁障碰撞,在这种条件下,车身的碰撞能量很大,车内乘员易受到较大程度的损伤[4]。因此,本试验为分析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提供了优良条件。
汽车正面碰撞试验方法为:
(1)车辆准备:车辆在进行试验前,所有装备都进行正常安装,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并保证提交试验的车辆质量为整备质量。
(2)放置车辆:在试验车辆上焊接挂钩,与牵引系统挂钩连接。
(3)安放假人:在前排座椅上按照标准规定放置50%
作者简介:庞璐,长安大学汽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汽车被动安全。
120
庞璐:正面碰撞时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分析
121
Hybrid Ⅲ假人,将假人头部、身体躯干、手臂、腿、脚及H 点安放在固定位置,并使用安全带进行约束。
(4)驱动车辆:利用电力牵引装置驱动车辆,当车辆达到固定速度时,与牵引系统分离,以规定速度撞击到固定壁障上。
(5)数据采集:在假人重要部位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在头部安装3轴加速度传感器,在颈部安装6轴载荷传感器。本试验采用DTS 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整个试验过程的相关数据[5]。 1.3 乘员损伤
性能指标
在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乘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GB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中规定了发生碰撞后乘员受到损伤时重要部位的性能指标及要求,见表1。
表1  身体各部位的性能指标
2 数据分析
本文使某乘用车以40 km/h 的速度进行两次正面碰撞试验,一次为安全气囊未打开,另一次为安全气囊打开,将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两组数据导入EV Alution 软件,对假人的头部、胸部和颈部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2.1 头部性能指标分析
头部加速度—时间曲线如图1所示,图a )为安全气囊未打开,b )为安全气囊打开。图a )中头部合成加速度Max (0.1004s )=1117 m/s 2,在峰值附近急剧上升;图b )中头部合成加速度Max (0.0751s )=481.5 m/s 2,峰值附近曲线变化较为平缓,并且最大加速度发生时间也提前了,这是因为安全气囊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弹出,在乘员与车内饰组件之间形成气垫,减轻了碰撞对乘员造成的巨大冲击。
a )安全气囊未打开
b )安全气囊打开
图1  头部3向及合成加速度—时间曲线图
对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值进行积分,得到气囊未打开时的头部性能指标HPC 值为636,气囊打开时的HPC 值为286,降低了55.03%。由此可见,气囊对乘员头部有明显的保护效
果。
2.2 胸部性能指标分析
胸部位移—时间曲线如图2所示,图a )中胸部位移Min=31.96 mm ;图b )中胸部位移Min=56.44 mm 。
a )安全气囊未打开
b )安全气囊打开
图2  胸部位移—时间曲线图
当安全气囊打开时,胸部压缩量增加了43.37%,这是因为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瞬间弹出,作用于乘
员胸部的压力较大,超过了安全气囊未打开时安全带对乘员的束紧力,导致胸部压缩量变大。当乘员体形较小或较脆弱时,安全气囊的相对压力尤其大,极有可能使乘员受到伤害[6]。 2.3 颈部性能指标分析
颈部X 轴向剪切力力F x —时间曲线如图3所示,图a )中颈部X 轴向力Max=1224 N ,图b )中颈部X 轴向力Max=574.6 N 。颈部对Y 轴弯矩—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图a )中颈部对Y 轴弯矩Max=22.62 N ·m ,Min=-23.39 N ·m ;图b )中颈部对Y 轴弯矩Max=34.62 N ·m ,Min=-30.28 N ·m 。
a )安全气囊未打开
b )安全气囊打开
图3  颈部X 轴向剪切力F x —时间曲线图
汽车气囊
a )安全气囊未打开
b )安全气囊打开
图4  颈部对Y 轴弯矩—时间曲线图
在图3中,上方折线为标准中规定的颈部前后向剪切力的极限值,下方曲线为试验中测得的数据。对比图a )与图b )可知,安全气囊被触发时,乘员颈部受到的剪切力减小了
53.06%。
在图4中,对比图a )与图b )可以明显看出,当安全气
汽车实用技术
122 囊打开时,颈部Y 轴弯矩比安全气囊未打开时变化剧烈,并且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绝对值均较大。
在碰撞过程中,安全气囊打开虽然会使颈部前后向剪切力减小,但是会使颈部对Y 轴的弯矩变大,所以,安全气囊有可能对颈部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3 结论
本文通过两次正面碰撞对比试验,分析了安全气囊对乘员头部、颈部、胸部的影响,得出结论:在正面碰撞的过程中,安全气囊打开可以使乘员头部伤害降低55.03%,使颈部受到的剪切力降低53.06%,同时也使胸部压缩量增大43.37%,颈部对Y 轴的弯矩增大20%以上。
由此表明,安全气囊对乘员身体重要部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当碰撞强度较大或者弹出安全气囊的能量等级较高时,安全气囊有可能对乘员的胸部造成一定程度的
损伤。
参考文献
[1] 李一兵,孙岳霆,徐成亮.基于交通事故数据的汽车安全技术发展
趋势分析[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6,7(03):241-253.
[2] 顾瑶芝.汽车正面碰撞双气室安全气囊的性能研究[D].镇江:江苏
大学,2019,1-2.
[3] 葛如海.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匹配研究[D].镇江:江苏大
学,2007,1-2.
[4] 刘维海.轿车正面碰撞被动安全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8.
[5] 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6] 葛如海,赵越,应龙.校车主动式安全气囊控制参数分析[J].广西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03):666-673.
(上接第92页)
大致实现预期优化目标,克服了实践阶段许多问题,在改善系统性能方面现实价值十分显著,值得更深入研究与重视。
1)按照错误情况界定故障模式;2)通过错误树搜索故障组件,同时完成有效定位;3)对刹车声而言,可按照其频率与种类判断其位置;4)优化系统总体参数与部件结构,使可靠性得到大幅改善;5)下一步重点是对各种故障模式进行定量分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引入更多新的技术与方法,围绕现阶段种种故障、问题出发,通过科学有效定量分析,提出更合理、更完善解决方案,尽量规避或降低各类故障发生可能性,为人们出行安全提供更大保障,也为社会长治久安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红涛,谢科南.关于汽车制动系统故障问题及解决策略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7):158.
[2] 李平,肖湘平.汽车制动系统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
新产品,2017(10):38-39.
[3] 武斌.汽车制动系统故障原因及排除[J].科技经济导刊,2017(11):
59.
[4] 张伟旗.汽车制动系统常见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研究[J].汽车零部
件,2017(08):83-87.
[5] 杨崇道.基于动态故障树的汽车制动系统可靠性分析[J].时代汽
车,2019(20):22-23.
[6] 杨立桃,王保强.浅析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J].中国新技
术新产品,2012(02):140.
[7] 黄伟中,郭立书,杨雄.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方法[J].
汽车工程师,2012(11):59-61.
[8] 白金川.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探讨[J].科技传播,2014,6
(03):177+189.
[9] 田庆海.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J].时代汽车,2019(0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