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追记山东日照实验高中原校长王玉华
本报记者 宋全政 现代教育导报记者 李妍
  2003年6月25日晚,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山东省日照实验高中上空绽放。这所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就迎来开门红。全校师生喜笑颜开,涌到操场,放焰火庆祝。
  人们在尽情地欣赏着焰火的美丽,沉浸在喜悦之中。望着眼前的情景,一位女教师低声说:“今天,最该来的人没来,最该看到这一切的人,却走了……”
  这声低语使女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学生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是啊,最该看到全校欢庆这一幕的,就是他们的年轻校长——王玉华。
  但,王玉华永远离开了……
  平地而起的一所现代化高中,蕴含着他的心血与激情
  2000年,日照市东港区决定新建一所高标准的高中学校,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校长。年仅40岁的王玉华脱颖而出。
  “这是个干事业的人!”领导、教师、家长无不为之欢欣。王玉华是最理想的校长人选,是众望所归。
  当时,日照实验高中还是一所画在图纸上的学校。作为首任校长,王玉华在公开答辩竞聘后,心里沉甸甸的。平地而起一所现代化的高中学校,多少工作,多少艰难,多少心血呵!
  “你已经功成名就了,再当拓荒牛,一切从零开始,岂不自麻烦。”王玉华深知亲朋好友的提醒,蕴含着关爱。但守成安逸,又岂是王玉华的性格?
  建校时,学校连辆汽车都没有。当上校长的第二天,王玉华骑上摩托车就出发了……
  2000年10月,学校有了一辆金杯面包车。3个月,王玉华跑累了两个司机。“跟王校长开车,每天早上6点到校。两年时间,跑了17.5万公里,每天平均200多公里。”第三位司机张守春说,“王校长外出考察才真叫考察工作呢,两天的路恨不得并作一天跑。”
  为了让这所新生的高中尽快长大,王玉华上北京,跑济南,两年间,他先后请来32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还与11家教育科研单位协作,开展科研教研活动。有时,为了请一名专家来校讲座,他连夜驱车几百公里亲自到专家家里邀请,让专家为之感动。
  “办日照最好的高中,办人民最满意的高中!”时年40岁的王玉华,一位血性男儿要将他胸中激荡的壮志书写于日照的蓝天白云间,书写于黄海翻涌不息的波涛间。
  日照城东建筑工地上,一个瘦瘦高高的身影日夜穿梭,不知疲惫。
  忍着病痛折磨,他依然像铁人一样工作
  选择教育,选择做校长,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王玉华把生活、生命等同于事业。为了事业,为了实验高中的超常规发展,他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学校始建,筹资、工程进度、质量、招收新生、招聘教师、开班等,工作千头万绪、繁杂如麻,每件事都要让人付出几倍的努力。
  尽管很累,但作为校长,他怎么能躺下呢?他是一棵大树,他是一名船长啊!日照实验高
中早一天建好,日照的孩子就可以早一天接受优质教育。王玉华心里装的是学校,是学生。
  2001年底,王玉华一连20天低烧不退,到医院一查:食道癌。而此时,正是建校二期工程启动的关键时刻。
金杯面包汽车  王玉华忍着病痛折磨,依然像铁人一样工作。
  12月24日,天气已经很冷了。王玉华平静地对两位副校长和妻子说:“我到上海考察学习,时间可能长一点……”在市医院两位大夫的陪同下,他悄悄地来到了青岛山大医院。
  26日,5个多小时的手术做完了。2002年1月8日,刀口的线还没拆完,王玉华就央求医生要求出院。临行前,医生含着眼泪一再叮嘱他说:“你这病发现得早,手术又非常成功。回去后,天大的事也要放在一边,安心养病,活个七八十岁没有问题。”
  一个开胸大手术,从住院到出院仅仅14天。
  14天,在王玉华看来,已经十分漫长了。第一届学生还没毕业,社会上不知是否认可;学校还没有家属楼,教职工队伍思想不稳定;二期工程刚刚开始……
  在家只躺了一天,他便穿上一件褪了的面包服,佝偻着身子,冒着严寒,又投入到工作中了。
  “看来他这一辈子就为这个事(教育)了!”妻子理解自己的丈夫,她只有尽最大努力照顾他。每餐都做出可口的饭菜,但王玉华很少按时回家吃饭,电饭锅里的饭热了又热。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体力和精力下降很快,身体日渐消瘦。一米七八的个头,80多公斤的体重,渐渐的只剩下50来公斤了。
  2003年3月,妻子发现,王玉华夜里睡觉,不到半个小时就起来披着衣服坐一会儿,老是说自己背疼。后来医生证实,当时癌细胞已经无情地扩散了。
  而此时,迎接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到了“倒计时”的关键时期,学校首届高中学生也已进入复习迎高考阶段。
  时间,对于王玉华来说真是太宝贵了。他只希望病魔能再宽限他几天。
  弥留之际,他心中还装着学校
  区里的领导得知王玉华病重的消息后深感震惊,决定让他马上到北京。
  4月6日,日照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王玉华挂着吊瓶主持召开了最后一次校务会。
  也许是对生命的感知,在去北京之前的那个下午,王玉华坚持一定要下车看一看他亲手建起的学校。
  不让人搀扶就行动困难的王玉华,踉踉跄跄地踱到操场,望望教学楼,望望学生公寓,望望教工宿舍。最后,目光久久停留在教学楼上……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是一个知识的殿堂。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饱含着他的心血啊。他贪婪地看着学校的每一棵树,每一簇花。树,还不大,在风中摇曳。他的眼中噙满了泪水,他多想再看它们几眼啊!
  初春的黄昏,风吹在身上,有些冷。王玉华久久不愿离去。而许多当时不明真相的教师和学生,也都记住了那个黄昏里王校长高大瘦削而佝偻的身影。
  病重时期,他格外想同事,想学生,想亲人。然而,当学校的副校长和老师们提出要到北京看望他时,他却说:“教学要紧,大家不要来了。”
  病床上,当听说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已顺利通过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我想回学校看看。”他用沙哑而微弱的声音喃喃着。
  他坚持用手机每天跟学校联系一次,问问学校的情况。“病成这个样子了还开着手机?”医生提出了批评。身边的亲人商量着把手机给藏起来,王玉华急得满头是汗。妻子只好又把手机还给了他,从此他就再也不肯放下了。
  医院的一位专家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的工作热情和顽强意志而惊叹,含着眼泪说:“再轻再小的癌症手术至少也要休息3个月,我从医这么多年了,没见过像他这样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
  “食道癌感染并发症导致大出血!”王玉华生命垂危。
  他艰难地喘息着,给上中学的女儿打了最后一个电话:“琳琳,好好读书,一切靠自己。”此时,未成年的王琳对爸爸的病情还一无所知。她哪里会想到她接听的竟是爸爸的“遗嘱”!
  东港区教科局辛崇共代表组织去看他,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玉华喘息着断断续续地说了最
后一句话:“我没有把学校建好。”
  5月10日19点,王玉华从昏迷中最后一次醒了过来,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见他的右手在胸前吃力地想抓什么。人们不知所措。妻子从床头拿起他的手机,放在他的右手里,又慢慢地把他的右手弯过去放在耳边。他平静下来了,清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妻子哽咽着解释说:“他在等着听听今年的高考成绩呀,那毕竟是他和老师们培育的第一届毕业生啊!”在场的人无不流泪。一位小护士掩面失声痛哭。
  5月10日20点56分,王玉华那颗充满激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怀着无限的憧憬和深深的遗憾离去了。
  噩耗传到实验高中,欢乐的校园里顿时哭声一片。师生们不敢相信,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王校长就这样永远离开他们了。
  青年女教师张杜鹃悲痛不已,夜不能寐,草成一篇《祭王校长文》:“新校始建,奠基工地风急草稀木枯,师缺生少,百事待举,千头万绪。您达昏达旦,无白日黑夜之分,时饥时渴,无饱餐痛饮之念,血肉之躯作钢铁之用,带病之体以苦药作撑。数年数月数日数时
数分数秒,动土奠基起楼盖舍,大厦耸起。您一人振臂,众师生起,众志成城。建校、管理、教学连连报捷,路平、湖清、草绿、人喜,实验高中成重点学校!世人瞩目,家长关注,学生心仪,校长起又病,病又起……”
  祭文传开,全校教职工个个哭红了眼睛。
  一个用事业托起生命之重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