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到发展,经过短短
不到十年的发展,已经
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多个
层面实现了“0”到“1”的突破。破题航天商业化
【品牌沙龙】
赵晓龙:作为战略性高科技新兴业态,商业航天是我国从航天大
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增长点。中
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政策放开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21年,
商业航天领域披露融资金额超64亿元,其中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企业
融资额占比最高。目前已有近400家商业航天公司涌现,企业“头雁
效应”和产业集聚已初步显现,这些企业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助推发展,
逐渐做大做强,商业航天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军、政、民、商在航天活动上具备利益契合点,加上较为完善的
政策法规建设和良好的商业环境,就能加速驱动商业航天的发展。
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盈利模式不清晰,持续性
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二是相关法规建设不完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
科技创新等体系亟需建立;三是产业体系仍然偏重制造和发射端,航
天技术应用市场和消费级市场的巨大前景亟待关注;四是资本泡沫现
象已经出现,多数企业依靠短期、投机性强的风险资本支撑,投融资
体系亟待优化。商业航天发展面临系统性、结构性矛盾和政策问题。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必须提高紧迫感,不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充分利
用外在助力,实现商业航天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商业航天整体发展态势如何?商业航天的发展和普通人生活有哪些关联?我国商业航天何时将出现明星级品牌?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名牌》品牌沙龙栏目邀请商业航天产业联盟(筹)理事长、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龙,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刘百奇,北京爱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星众空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OO 白瑞雪,北京六分科
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水祥,一起畅谈商业航天的发展和未来前景。《中国名牌》:中国商业航天经过几年的火热发展,目前整体的状况如何?还有哪些发展短板亟待解决?Q A
刘百奇: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航天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商业运载火箭、低轨互联网星座、商业卫星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
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还仍处于萌芽阶段,相关企业在市场、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局限。但是在政策、资本、市场的推动下,作为航天强国和新型基础建设的组成部分,未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必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
白瑞雪: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中国商业航天五六年来蓬勃发展,诞生了数百家民营企业,形成了从星到箭、从研制到应用的相对完整布局。从数量上看,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走在世界前列;从产品上看,民营火箭有两家率先成功入轨,为运载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微纳卫星则在低轨通信、遥感、技术试验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中国商业航天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总的来说,中国商业航天目前还是一个行业。从航天器研制到航天应用的产业发展还不够均衡,生态不够丰富,商业化的程度也不够高。未来,民营火箭在完成可靠性验证后,需要着力提高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微纳卫星虽然上天的已经不少,但在单星性能、星座组网等方面与国际上相比都还有差距,需要以高技术水平和高性能部组件打造技术更新、更贴合未来
需求的卫星与使用场景;广阔的数据应用市场需要发掘更多来自社会的需求,才能真正将我国发展了半个世纪的航天科学、技术、工程成果与更多传统行业融合,让航天服务于国民经济。
金水祥:我国商业航天起步于2015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短短几年时间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发展火热而且潜力巨大。
商业化的应用也让以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应用为基础的航天基础产业,以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业不断得到发展。航天卫星服务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导航、通信、交通运输,以及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边防稽查、环境监测、地质分析等各行各业中。目前,我国航天商业化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市场拓展、产业协同等方面均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如何充分发挥中国航天已有的基础优势与价值,是航天商业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中国名牌》:中国商业航天可以借鉴哪些国际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经验?
赵晓龙:商业航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培育。中国没有像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这样同时发挥政府职能还掌握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的机构,可以对商业航天企业进行综合培育。这就需要航天工业体系内的央企发挥其身份特殊性和品牌作用,一方面和政府互相配合,一方面凝聚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成为上下沟通枢纽,对商业航天企业进行方向引导和技术指导,实现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蓝箭航天
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民营航天企业之一,也是首个尝试入轨发射的公司。2020年9月,蓝箭航天完成了12亿元C+轮融资,至此,蓝箭航天累计融资金额近26亿元,在国内民营航天企业中排名首位。
星际荣耀
星际荣耀成立于2016年,同样是我国第一梯队的民营火箭企业。2019年7月25日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飞行时序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远轨道。这是我国首枚成功发射并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民营火箭。
星河动力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其火箭产品包括“谷神星”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以及“智神星”系列中型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2020年11月,星河动力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深蓝航天
深蓝航天成立于2017年,聚焦于液体回收复用运载火箭方向。深蓝航天总部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完成百米级液体运载火箭回收试验的民营火箭公司。
民营航天品牌
Q A
刘百奇:发达国家有着一系列完善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法律规范。因此,细化和完善商业航天系列政策法规,实现国家层面对商业航天规划、决策、协调等基本事项的常态化、系统性统筹管理等,对推动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白瑞雪:一是要创新。不创新,无商业航天。我们既需要核心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工程系统的集成创新,也需要商业模式的服务创新。三者都很重要。
二是去壁垒。从国家政策、科研与工程机制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为新兴的民营企业体提供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平台。
金水祥:商业航天从本质上说不是航天基础设施的商业化,而是航天技术向大众应用市场与消费级层面的商业化。以美国航天技术为例,SpaceX 以低成本发射技术成为航天发射的宠儿,开创了航天商业化时代,其研发的星链技术更是作为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典型代表,为用户提供太空高速互联网服务。商业太空公司蓝起源、维珍银河已经可以帮助普通公众实现太空旅行的梦想。
近年来,基于载人航天技术衍生出来的技术,催生出超过3万多种民营科技产品和民用产品,包括圆珠笔、不粘锅、人工心脏、透析机等,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商业航天的突破点和发力点并非必须在基础业务层面,
反而更应考虑在社会应用和大众消费上大展身手。
长光卫星的高分03
星装箱
赵晓龙:当下航天技术应用于民生经济领域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传统分类上来讲,航天应用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类,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通导遥”,服务领域涵盖国土调查、水利、林业、农业、电力、应急管理、环保、海洋、气象、地震、地矿、交通、城市管理、保险、金融等多个领域。
在此基础上集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服务能力,通过搭建多源数据平台,形成面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例如船联网、车联网系统,对船舶和车辆进行全球实时定位、追踪和通信,并传回车船影像等。将通导遥技术结合,将进一步通过航天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航天力量服务民生和国家经济的综合能力。
刘百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带来了巨量的商业市场。航天产业与汽车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成为必然趋势。而以智能汽车为代表的物联设备对天地一体化的时空信息系统需求,更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增量市场。
白瑞雪:航天器的部组件新材料3D打印、国产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等技术都可能通过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机制率先用于民生领域,低轨遥感星座、低轨宽带互联网星座、低轨窄带物联网星座等提供的服务更是能够直接用于民生。不过,商业航天既要发展前沿技术,也要让更多成熟技术通过低成本、灵活的商业模式实现可靠的天基应用。后者所辐射的技术领域、所带动的传统行业和所应用的民生范围会更
大。
金水祥:目前,低成本商业航天发射业务、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等都已经应用到了民生领域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它们的大规模普及和广泛应用只是时间问题。
以卫星导航技术为例,该技术的发展不但盘活了导航、地图、GPS 芯片、农业等传统应用行业,同时与自动驾驶、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出全新的应用市场与技术服务,例如网约车、共享单车、无人驾驶配送车、自动驾驶清扫车等新事物,为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均带来十足便利。
这些技术的应用也让数以百计的商业航天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包含火箭、卫星、测控、地面终端、供应链配套等,覆盖了航天产业的主要细分领域,造就了一个正待爆发的千亿元级市场。
《中国名牌》:您认为打造中国商业航天明星级企业,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和核心能力?
赵晓龙:要打造中国商业航天明星级企业,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把握市场需求、引领技术前沿、创新企业治理和打造品牌效应。这几方面是递进关系。首先,能把握市场需求并解决市场需求的企业能生存下来;然后通过高新技术确立自己的行业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通天仪研究院
天仪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秉承“让航天触手可及”的愿景,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
荷。天仪研究院通过微小卫星为国内外的科学家、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
长光卫星
长光卫星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一家主要从事统研发、卫星检测系统及设备研发等服务的公司。2022年2月27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韶关一号”等卫星发射升空,“韶关一号”是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韶关市联合打造的新一代高分辨遥感卫星。
东方空间
东方空间于2020年成立。2021年初,东方空间完成引力-1号固体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论证,并于2021年11月至12月通过分系统和总体方案转初样阶段评审,正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这是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第一款在研的捆绑式火箭。
火箭派
火箭派成立于2020年12月,由北京达尔文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巍创立,联合创始人庄逢源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据火箭派介绍,公司是以发展“地月空间经济”为基础,以深空探索为未来导向的新型商业航天公司。
Q
Q
A
A
《中国名牌》:商业航天中还将有哪些前沿技术应用在民生经济领域中?
大众是哪国的品牌过高端企业治理形成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这样企业可以跻身于行业一流行列。然而要打造明星级企业,还需要树立企业品牌。能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一张名片,这才是真正的明星企业。
刘百奇:首先要有分析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研发。其次是自主创新的能力,比如火箭研发企业能自主研发核心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分系统零部件,才能形成满足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运载火箭产品,这样才有希望实现企业商业闭环。
白瑞雪:对航天器制造企业来说,高可靠、低成本是关键,同时可以提前考虑从近地轨道拓展至地月空间的技术与工程、以及与之配套的商业模式。对卫星数据应用企业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刚需化、即时化、“傻瓜式”是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用户规模从B端到C端的大规模拓展。
金水祥:商业航天的发展是构建完整、立体、开放、融合的航天产业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想打造行业内的明星企业,需要有明确战略目标、清晰的市场定位、核心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生产线的模块化、流程化、规模化发展。
《中国名牌》:您所在的商业航天领域未来还将进行哪些技术探索?
赵晓龙:华腾公司作为商业航天产业联盟的领导者,始终以提升商业航天产业水平、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致力于产业模式、技术发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通过将军政主管部门和商业航天企业有效连接,推动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项目机制和国家航天科学技术发展课题,全面促进商业航天和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同时,华腾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的国际化经营核心平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国际化特的商业航天产品,全面推动中国商业航天的国际化。
刘百奇:星河动力团队正在进行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垂直回收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制导控制技术、着陆缓冲技术,今年上半年将开展面向回收过程中制导控制技术的飞行验证。
白瑞雪:在微纳卫星领域,我们将大幅提升核心部组件的性能,让以立方星为代表的小卫星发挥大功能,并开发创新的在轨系统,满足更多的“新航天”应用场景。在航天仿真领域,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元宇宙的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创新技术,面向工程仿真和大众仿真两个市场探索虚拟现实的全新航天系统。
金水祥:未来, 六分科技将在高精定位方面进一步创新,延伸更多元化的符合市场发展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一是通过GNSS原始观测量的标准化输出和商用地基/星基增强系统的完善,探索更高精度定位技术;二是为无人驾驶等应用落地探索融合定位技术,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及精度保证;三是根据5G网络对高速率和低延时的应用需求,探索GNSS模块多模多频技术。
(编辑/吕天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