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近十年来的创新案例
案例一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案例二
龙芯中科:完全自主指令集架构
LoongArch(Loongson Architecture)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突破。龙芯架构包括基础架构部分和向量指令、虚拟化、二进制翻译等扩展部分,具有完全自主、技术先进、兼容生态三方面特点。
生态方面,龙芯架构充分考虑兼容生态需求,融合了各国际主流指令系统的主要功能特性,基于龙芯团队在二进制翻译方面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创新,不仅能够确保现有龙芯电脑上应用二进制的无损迁移,而且能够实现多种国际主流指令系统的高效二进制翻译。比亚迪刀片电池
故专家点评为:独立自主。
案例三
中国中车: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
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具有诸多“创新点”。采用世界首创的时速400公里高速可变轨距转向架和内置轴箱转向架,可实现在亚欧非等国家不同铁路轨距线路上的自动变轨,能够在零下25℃至50℃低高温环境下以每小时400公里的速度持续运营。
新型动车组具有速度高、低能耗、舒适性好、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满足不同国家轨距、不同供电制式及不同运营环境需求,为我国铁路“走出去”和“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故专家点评为:风驰电掣。
案例四
太极股份:太极DATAKEEPER数据科学计算平台
太极DATAKEEPER数据科学计算平台通过全自动化一站式服务流程,极大简化了机器学习
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执行不同阶段的数据科学项目生命周期所需的所有过程工具。帮助数据科学家更快地运行、跟踪、复制、共享和部署分析模型,从而增强分析能力。同时可执行、比较多个并行模型实验,并利用本产品建立软件平台进行训练、超参数调整。提供基于GUI的机器学习开发环境系统,能让用户以拖放的方式创造、安装、提交、监控、共享他们的机器学习流程。此外,可以利用流水线在各种云和服务平台上部署和管理生产中的模型。平台包含机器学习大多数基础问题,让使用者不必再通过代码编写程序的方式进行对数据集的操作,而是在Web界面流畅直观地完成数据导入、数据筛选、特征选取、模型训练、预测等操作。
目前,该平台已服务中国华能、天津渤化、西安热工研究院等数字化先行企业,实现多个智能化应用场景落地,成功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商业创新。
故专家点评为:方便之门。
案例五
比亚迪:刀片电池
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顺利通过了行业公认最严苛的电池安全针刺测试。并且通过结构创新,“刀片电池”在成组时可以跳过“模组”,大幅提高了体积利用率,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
相较传统的有模组电池包,“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
在大幅提升系统质量能量密度以及体积能量密度的同时,由于去掉了“模组”这一层中间结构,使得电池系统的复杂度大幅下降,由此也带来了更高的产品稳定性和更低的故障率,给消费者带来了兼具高安全以及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