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蜕变
未雨绸缪壮年转型
+ 采写/ 本刊记者 李秀江 特约记者 辛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乌海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其转型发展的经验,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有着普遍的意义。
2005 年,乌海市意识到要避免“矿竭城衰”的厄运,就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赢得主动。
乌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摒弃只顾本届政绩的狭隘思想,“前人栽树,不怕后人乘凉”,从长远利益出发,大胆探索转型路径,由此诞生的“乌海经验”,受到专家的称赞。
站在新的起点上,乌海正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区域中心、民生优先”为目标,实现从“经济转型”到“社会转型”的蜕变。
在很多人印象中,乌海是一个污染严重、极度缺水、寸草难生,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八年前,你坐飞机到乌海上空准备降落。如果有人说‘月球欢迎您’,你可能都会相信。”乌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瑞江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乌海当年自然生态环境之恶劣。
乌海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年轻城市,天然的资源优势曾给予乌海人骄傲的资本,但也带来致命的环境污染:几千座小煤窑、小石灰、小电石、小焦炉等“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形成“山山点火、户户冒烟”的壮观场面;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焦炉煤气在“点天灯”后排向空中,形成“炉火照天地、污烟漫寒川”的景象……这一“盛况”让乌海成为远近闻名的污染重地。
众所周知,资源型城市很难跳出对资源依赖的惯性。2005 年以前, 乌海市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对“一煤独大”的乌海来说,转型是极大的挑战。
“作为一座以资源起家的城市,乌海一直在谋划着转型升级,可是怎么转?转什么?向哪儿转?”刘瑞江说,乌海全市上下都在思考,有一点非常明确:“不能继续躺在资源上睡大觉,一定要提前谋划,赢得主动”。
乌海转型的典型意义,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至2010 年,乌海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74.2%下降到了38.7%,降幅近一半,改变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2011 年,乌海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5天,而2005年这一数字仅有87天。
转型犹如一场革命,这座正值壮年的城市,也经历了自断手腕的转型阵痛。
限制原煤产量 尽早谋划转型
“人类之所以告别石器时代,并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高世宽评价说,“乌海的经济转型并非资源已经枯竭的被动之举,更多的是自加压力、早谋出路。”
煤炭作为乌海地区的主要资源,经过50 多年的开发建设,现有探明的储量近一半已被开采利用,为国家贡献税收200 多亿元、提供商品煤14 亿多吨。
“虽然当前还有一定储量,但我们必须提前考虑资源的转型发展和替代产业,在发展中开始转型。”乌海市市委书记侯凤岐称之为“壮年转型”,否则到“老年”资源枯竭时再转就来不及了。
更为紧迫的是,乌海所处地区由于产业水平低、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众多,在卫星云图上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黑三角”。2005 年, 乌海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只有87天。环境污染使其被国家环保部和国家监察部列入挂牌督办城市。为了清除这个“黑三角”,国务院有关领导曾连续15 次批示,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和电监会连续3 年督查督办,重点清理整顿这里的焦化、铁合金、电石等企业。
不转型没有出路,与其被动转型不如主动转型,趟出一条新路。
“作为资源型城市,不可能完全放弃资源型产业,但是要以此为支撑向多极化产业方向发展。”市委书记侯凤岐表示。
首先是加大力度整合煤炭资源,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原则,将1200 多家煤矿整合为13 家,使煤炭资源实现保护性开发、集约化利用和就地转化升值,乌海就此作别卖煤的历史。
“从源头上限制原煤产量,限制原煤外运,煤化工深加工企业多是从外省市买进原煤,产原煤必须有综合配套的深加工企业,而向外地运输原煤会受到严格限制。”刘瑞江介绍,2012 年乌海从周边地区及蒙古国调入煤炭共计1403万吨。
对于现存资源,乌海极为珍视:每年只动用3500 万吨,而且每一吨的开采、利用、加工、转化都要追求资源价值最大化,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竭力延长服务年限,为延伸升级支柱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再造赢得时间。
为实现转型目标,乌海不惜自断手腕,以地方财政收入减少60% 为代价,“关小上大,扶优汰劣”,高于国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采用市场自然淘汰法则,关停各类高耗能、高污染小企业1560 户,100 万吨以下焦化、60 万吨以下洗煤、30 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停。
令人欣慰的是,及早转型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2013 年乌海市地方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7 亿元,增长8.6%。这样一张成绩单在内蒙古自治区12 个盟市中也是一个亮点,乌海转型成效明显。
铁腕治理污染 淘汰落后产能
乌海一盏盏“天灯”的熄灭,见证了乌海治污的决心。乌海的煤炭主要是焦煤,过去为减少焦炉煤气污染,众多企业只能放散点燃,像点“天灯”,造成浪费和烟尘污染。
从2005 年开始,乌海市以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当时国家标准是60 万吨,乌海又一次提早谋划,一下把标准提高到100 万吨,为产业政策的调整预留了空间。”刘瑞江介绍。
“全市一共就34 户焦化企业,乌海市一举淘汰了32 户, 淘汰焦炭产能占全部焦炭产能的75%。这种力度实在少见!”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在乌海市考察后说:“乌海市的经济转型简直就是一场革命,而且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当时许多干部都忧心忡忡,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牺牲是值得的。”乌海市发改委一位干部说,
2005 年,乌海市大面积关停小焦化、小硅铁、小电石等企业后,各项经济指标全面下滑,GDP 增速同比下降7.6%, 财政收入下降66%。这位干部说,“乌海市因淘汰落后产能吐过血,但是也换成了健康的血。‘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十五’期间增长了4 倍、单位GDP 能耗较‘十五’末下降了29%,碧空蓝天得以重现。”
对于当时每年只有10 多亿元财政收入的乌海市而言,淘汰落后产能无疑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过去焦化企业很小,二十万吨就是大焦化厂了,现在乌海最低的都是百万吨。如果企业是小的散的弱的,产能是落后的,环保根本无法抓,不淘汰落后产能,再好的资源也会被浪费,再好的环境也会被糟蹋。”乌海市委书记侯凤岐说。
关停了小焦化企业,目前全市十八家百万吨的焦化企业产生的焦炉煤气怎么利用?乌海决定在产业链上做文章。
2010 年,总投资47 亿元的“乌海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全部回收了全市所有焦化企业产生的焦炉煤气,加工成液化天然气。燃烧在乌海上空的“火炬”终于熄灭了。
“这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因为唯有乌海有这么多高产能的焦化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里,产生大量焦炉煤气值得回收。”
乌海华油项目负责人说,如果量少的话,回收成本太高,只能在空中排放点燃,污染严重。
乌海市经信委副主任翟文和算了一笔账:“一个百万吨焦化厂年产4 亿立方的焦炉煤气,其中有2 亿立方白白地通过燃烧排空了,这相当于一年烧掉了10万吨标煤,乌海这样规模的焦化厂有十几个,这样就相当于一年浪费掉了100多万吨标煤。”
目前,乌海的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 提高到90% 以上,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 提高到50%,经济格局从“一煤独大”变为“多极支撑”。
“吃掉”焦炉煤气 “吐出”清洁能源
“转型有两方面,一是抛开资源,发展非资源产业。二是把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做深做细。通过延伸资源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 刘瑞江介绍,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条产业链,引进乌海华油天然气就是这个目的。
乌海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仲文旭称:“现在不用担心焦化企业再偷排焦炉煤气了,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以往焦化企业要付排污费,现在我们出钱买它的气,焦化企业有了赚头,还实现了清洁生产。”
该项目创造了4 个世界第一:直接利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时间最早;每小时处理15.6 万标准立方米焦炉煤气的净化装置规模最大;每小时利用10 万标准立方米焦炉煤气的甲烷化装置规模最大;乌海至银川富氢焦炉煤气输送管道距离最长,为223.832 公里。
整个项目全部投产后, 年处理焦炉煤气30 亿标准立方米,年产液化天然气50 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 万吨,减少硫排放1640 吨。
“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同时,剩余的氢气、氮气和其他物质可合成氨和尿素,一点儿不排放、一点儿不浪费。”仲文旭告诉记者, 项目建成投产后, 每年生产的液化天然气不仅能满足乌海地区的需要, 还能向银川等周边地区输出。
目前,乌海华油在内蒙古境内已经建成51 座加气站,有30 座已经投入使用。乌海市建成加气站13 座,有5 座投入使用。加气站覆盖内蒙古境内中西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到边境口岸的干线公路。基本形成了液化天然气产运销一体化网络。
仲文旭表示:“现在没有必要担心焦化企业再对空排放焦炉煤气,这个项目能够回收乌海市所有焦炉煤气,我们现在都吃不饱,再多的焦炉煤气我们都吃得下。”
仲文旭介绍,作为乌海市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上游,乌海华油与焦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焦化厂的排放问题,又为焦化厂增加了收益。下游,乌海华油与陕汽重卡结成利益共同体,为陕汽重卡提供新能源保障。同时,使用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陕汽重卡汽车,可大大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引进陕汽重卡 延伸产业链条
资源枯竭是每座能源型城市未来必将面对的严峻问题。寻求新能源,延伸产业链,成为转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引进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陕汽重卡)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乌海市华油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后,为延伸相关产业链,乌海市与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新能源专用车辆项目协议。
一方拥有丰富的LNG(液化天然气)资源、日臻完善的配套供给设施及物流中心、交通枢纽等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优势;一方拥有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乌海市与陕汽重卡之间的联手水到渠成。
除有丰富的液化天然气资源及分布合理的加气站作保障外,乌海市乃至全自治区潜在的广阔销售市场也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自治区运输服务业对自卸车、箱式运输车等专用车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全区货运卡车保有量为42 万辆,仅每年新增重卡数量就达9 万辆。由于全区货运量大且主要为400 公里以内的点对点运输,非常适合使用LNG 重型卡车。
汽车排污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