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绿金融业务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依据Z市环保局下发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名单及监管部门绿信贷客户的分类标准,截至2016年8月末,Z市各银行共对工业绿信贷名单企业发放贷款476户、355.1亿元,主要涉及绿农业开发、绿林业开发、工业节能节水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建筑节能及绿建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其中:环保信用绿企业216户、贷款金额13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8户、38.6亿元;环保信用蓝企业179户贷款金额179.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4户、49.2万元;环保信用黄企业66户贷款金额38.1亿元、分别比年初减少6户、2.2亿元;环保信用红企业15户贷款金额4.9元、分别比年初减少18户、4.7亿元。
二、推进绿金融业务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严格授信准入,促进节能减排。一是严格行业和客户准入标准。按照国家绿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监管部门绿信贷的监管要求,各银行总分行基本都下发了绿信贷业务发展指
导意见并积极抢抓绿金融债券发展机遇制定相应的投放政策。在具体拓展业务时,多数银行参照已经建立的“四三类”绿信贷标识体系对拟提供融资支持的法人客户实施环境风险全流程管理机制,在调查评估、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阶段设置了不同的评判标准,合理评估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环境和社会表现,对项目审批、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少数银行为提高分支机构拓展绿金融业务的积极性,还积极探索建立绿信贷长效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业务授权、风险定价、经济资本考核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综合运用绩效考核、贷款规模、贷款限额、风险权重以及经济资本占用比例等手段,促进环保绿、环保蓝贷款占比提升,压缩环保黄、环保红贷款比重。二是科学筛选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一方面辖内各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参照相关部门公布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名单、节能先进企业名单等建立了绿企业专户档案进行重点支持。另一方面各银行大多结合原有的业务优势,确立自身业务拓展重点。如农业银行Z分行积极支持绿农业开发、绿林业开发、工业节能节水、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灾害防控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领域发展。建设银行Z分行按照总行出台的《中国建设银行绿信贷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将清洁能源领域、清洁交通领域等9大领域列为绿信贷鼓励支持领域,进行优先支持。此外,各银行总分行基本都明确要求各分支
机构对环保不达标的客户和项目、环境违法违规的客户和项目、高污染、高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客户和项目等五大类客户及“两高一剩”企业类进行严控,逐步压缩退出
(二)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推进绿金融发展。一是注重打造绿金融专业能力。部分银行在上级行的指导下成立了以行领导为组长、以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金融工作小组,负责推动执行全行绿金融发展战略、政策、目标和发展规划。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还精选业务骨干成立了专门的绿产业营销团队,主动走访绿企业及客户,开辟专门的“绿通道”,加快绿贷款审批速度。南京银行Z分行等机构则紧抓绿金融发展机遇,主动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定期收集相关环保信息,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移送和通报工作,定期到当地招商局获取新招入企业信息,及时更新绿企业“项目库”。二是加快绿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多数银行为加快绿金融业务发展,积极开发与绿金融有关的创新的金融产品。如建设银行Z分行按照上级行的要求加快推进用能权、排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节能服务商、节能减排设备供应链融资等新融资模式的创新,大力发展能效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新的信贷产品。招商银行则先后开发了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收益抵押贷款、绿设备买方信贷、绿融资租赁等各类绿金融产品解决方案。兴业
银行、浦发银行等在绿金融领域起步较早的机构除了已经形成的覆盖绿产业链上下游的的绿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还积极探索新型投资银行业务,采取表内外交叉营销、开展资产证券化、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措施加大绿环保领域专属客户的支持力度。
三、推进绿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合作不畅。一是信息交换渠道不畅。绿金融包含了环保和金融两大领域,各自都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双方所持有的企业信息在量上、结构上和对信息的分析理解不完全一致,银行在获取企业环评信息时突出面临环保信息发布滞后、环保信息发布渠道与标准不统一性等问题,较大程度影响银行在某一时点对企业风险信息的判断。如辖内多家银行反映目前仍在使用2014年企业环评表没有最新信息,使得开展绿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无法控制每个企业的具体数据、技术的环境要求和指标。二是相关部门监管标准不一。绿金融涵盖环保和金融两个领域,各单位缺少一个共同合作平台,具体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并导致交叉管理、重复管理,政策效力下降,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制约绿金融深入发展。
(二)拓展绿金融业务专业能力不足。一是绿金融产品体系尚不完善。除了兴业银行
、浦发银行等少数起步较早的银行之外,多数银行服务绿企业的产品主要还是表内外传统信贷产品,针对绿金融的特产品较为单一,在能效融资领域、水效领域、碳金融、排污权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特产品,丰富产品体系。二是绿金融业务的营销渠道业务不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银行的分支机构对绿金融的认识更多的是理念的认同,在资源配套及激励机制不足的情况下,大多缺乏拓展绿金融的积极性。同时,与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银行开展绿金融业务对接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难度较大。三是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绿金融发展涉及对贷款企业和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断,需要专业人员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评级、对高风险或成长型行业进行评价、对不同领域或区域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等,以有效提升客户环境社会风险识别能力,同时发掘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价值客户予以支持,而目前基层银行业务人员对相关节能及环保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加上绿金融某些领域如节能减排及环保工程的复杂性,银行业务人员往往难以对绿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风险做出判断,增加了项目营销及评审的难度。
(三)绿金融业务发展的隐藏潜在风险。一是部分高污染企业套用环保技术的骗贷风险难以识别。虽然政策对“三高一剩”行业贷款拧紧了水龙头,但是环保技术项目却不受贷款限汽车排污费
制。在节能环保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市场不规范,银行无法了解并掌控技术风险对贷款质量的影响,不排除个别企业以引进环保技术为名骗取银行贷款用于耗能技术的扩大生产上。二是部分绿金融支持产业容易出现行业危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金融需求持续扩大,在国家和地方财税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众多企业纷纷涌入与绿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业,但是正如前期的光伏业与风电,盲目发展极易引起产能过剩,最终为绿金融发展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