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冬奥2022北京冬奥会如何做到绿⾊环保?
⽂章导读:
⽕炬
根据此前介绍,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主⽕炬的熊熊⼤⽕⼀个⼩时⼤概要消耗5000⽴⽅的天然⽓,排放⼤量的⼆氧化碳。⽽为了给主⽕炬供⽓,鸟巢甚⾄专门配了⼀个燃⽓站,⽇夜不停地为他输送动⼒。
将⽕炬变⾝为“微⽕”之后,产⽣的碳排放⼤概只有之前的五千分之⼀。⽽与往届奥运会⼤量使⽤液化天然⽓或丙烷等⽓体作为⽕炬燃料有所不同,北京2022年冬奥会⾸次使⽤氢能作为⽕炬燃料。本届冬奥期间的⽕炬氢能燃料,则来⾃于中国⽯化和中国⽯油。
根据中国⽯化⽅⾯介绍,中国⽯化燕⼭⽯化提供的氢⽓,在开幕式上作为燃料点燃了冬奥赛场的主⽕炬。本届冬奥,境内⽕炬接⼒全部使⽤氢燃料,开幕式上使⽤氢燃料点燃冬奥赛场主⽕炬,赛事期间⼤量使⽤氢燃料电池车,以减少污染排放,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环保”的进⼀步结合。
中国⽯油供应的氢⽓,则点燃了冰⽴⽅、延庆赛区和河北张家⼝赛区三个分会场的冬奥⽕炬台。
在冬奥会张家⼝赛区,由中国⽯油⾃主研发的绿氢,点燃了太⼦城⽕炬台。据中国⽯油⽅⾯介绍,这是本届冬奥会上唯⼀⼀个由绿氢点燃的⽕炬台,也是冬奥会近百年历史上⾸⽀以绿氢作为燃料的⽕炬。
氢⽓被认为是最为清洁环保的燃料,其燃烧产物只产⽣能量和⽔,是完全的零排放燃料。⽽根据氢⽓制备的来源,以煤炭为原料制取的氢⽓被称作“灰氢”,以天然⽓为原料制备的氢⽓被称为“蓝氢”,⽤可再⽣能源电解⽔制备的氢⽓被称
为“绿氢”,是最为环保绿⾊的氢⽓。
餐具
⽣物可降解餐具
⽣物可降解餐具是以⽟⽶、薯类、农作物秸秆等可再⽣资源为原料发酵⽣产出来,并进⼀步纯化聚合制备成的⾼纯度聚乳酸作为原料⽣产。
聚乳酸是可完全⽣物降解的⽣物基新材料代表,是⽬前性价⽐较⾼的⽣物可降解环保⾼分⼦材料,与
传统的⽯油基材料相⽐,每吨聚乳酸可减排约3吨⼆氧化碳。这是因为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物可降解性,经微⽣物完全降解最终⽣成⼆氧化碳和⽔。相⽐于普通塑料采⽤焚烧处理,造成⼤量温室⽓体排⼊空⽓中,聚乳酸从原材料到聚合物⽣产过程的碳排放是通⽤塑料聚⼄烯的1/3左右。
这些可降解餐具,在使⽤和⽣物降解过程中不产⽣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定耐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线性,可谓健康环保⼜安全。
汽车绿环保标志⽣物可降解塑料袋
为了减少赛事期间的⽩⾊污染,中国⽯化其所属北京⽯油向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地张⼭营镇捐赠10万只易捷品牌可降解塑料袋。
品牌可降解塑料袋。
相⽐常见的可降解塑料,该塑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学性能,制成塑料袋更加耐⽤;⼜有优良的⽣物降解性,在堆肥条件下能够完全降解为⽔和⼆氧化碳,可有效减少⽩⾊污染。
⽣物降解包装袋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在设计、⽣产、发放等各环节也着⼒践⾏绿⾊环保和可持续理念。例
如,装备收纳包所使⽤的纱线,都是回收利⽤废旧塑料制品⽣产出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物可降解母粒制成,180天降解率可达90%以上。
摆件
你见过⽤⼈民币做的纪念品吗?⼿握前程· 北京冬奥会碎钞冰壶摆件,必须了解⼀下。
晶莹剔透的的“冰墩墩”,填满了红⾊碎钞,辅以点点⾦沙作为点缀,不同于普通材质打造出的传统冰壶,这款“冰墩墩”由880张百元⼤钞打造⽽成。
这些百元⼤钞,都是印刷中被淘汰的不合格品,把它们破碎后经过循环利⽤,摇⾝⼀变变成⼈见⼈爱的“冰墩墩”纪念品,这变废为宝的巧妙思路,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YYDS。
3D打印固废雪花
以“精彩冬奥”为主题的花坛,雪花元素必不可少,只是很多⼈不知道的是,长安街花坛中⼀些看似洁⽩轻盈的美丽雪花背后,承载的却是现代科技与环保理念的深度融合,是中国⼈为实现⾸届零碳冬奥会的不懈努⼒。在部分花坛中的雪花,是以城市固废为原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的⾼科技产品。
长安街冬奥花坛中的3D打印固废雪花,是中碳能源科技为助⼒零碳冬奥⽽研发制作的园林⼩品。仅仅为了做出仿真雪花表⾯凹凸不平的颗粒感,设计建模就进⾏了多次的修改和⼀次次的试验。
3D打印固废技术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是助⼒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技术,有着极为⼴阔的应⽤前景。但作为⼀个新⽣事物,3D打印固废技术仍处于摸索尝试中,各种产品都在不断研发和创新中。
电⼦门票减少纸张消耗
冬奥组委还积极向全社会推⼴可持续理念。“低碳冬奥”⼩程序正式上线,记录⽤户的低碳⾏为轨迹,⿎励和引导公众践⾏绿⾊低碳的⽣活⽅式。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办法很多都和⽼百姓⽇常⽣活相关,除了⿎励绿⾊出⾏以外,门票也出现了电⼦票,减少纸张消耗。
服装
“防⽔抗菌”⾯料 “绿⾊办奥”⼯艺
⽕炬⼿制服设计元素包括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炬接⼒标志、⽕炬接⼒景观核⼼图形等。全套制服包括服装、针织帽、头带、⼿套和运动鞋。颜⾊选配上,主⾊取⾃⽕焰的红黄两⾊,并在⽩⾊主基调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红的⾊彩,并衬以黄⾊,体现激情、热烈、欢庆的⽕炬接⼒特点,从袖⼝、⾝侧直
达脚底的红线与⽕炬对接成完整的线条,形成动感,充分展⽰⽕炬⼿追逐前⾏的昂扬姿态。⾯料选择上,兼具抗静电、超强透⽓、速⼲、防⽔以及抗菌功能。
安踏奥运事业部总经理谢春龙介绍,本着绿⾊办奥的理念和态度,⽕炬⼿制服在整个⼯艺上也选择了⽆⽔印花的⼯艺,印花是不会产⽣废⽔排放的,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炬⼿制服采⽤了3D⽴体的运动型版形剪裁,可以更加适合于在运动中使⽤。同时⽕炬⼿制服的主⾝增加了透明的⽩⾊的胶印的效果,可以呈现这种⽩⾊服装的⽴体感。
我是⽤28个饮料瓶做的
⼀套采⽤了rPET材质(饮料瓶再⽣材质)的⼯作服装将出现在即将开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为冬奥会所有场馆的场馆清废团队提供温暖。
这份“有温度”的礼物,外套⾯料采⽤了rPET材料,具有良好的防⽔防污效果,且透⽓性良好。可拆卸的保暖内胆填充了先进的⾼效暖绒,其原料83%来⾃于回收材料。该材质轻盈、柔软,保暖性能媲美⽻绒。同时,它的吸⽔量只有其⾃重的1%,所以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清废⼈员在⼯作中出汗或在⾬雪天作业时,保暖内胆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保温性能。
外套和配件的⾓落上还“隐藏”了⼀些有趣的信息,例如“我是⽤28个饮料瓶做的”。这些设计上的巧思体
现,让即将服务于冬奥的⼀线场馆清废团队成为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使,⿎励更多公众认识并参与到循环回收的⾏动中来。
建筑
北京赛区:场馆制冰碳排放趋近于零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冰丝带”是⼀座环保节能的绿⾊场馆。场馆采⽤的⼆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效的制冰技术之⼀。
国家速滑馆因为场馆外⽴⾯由3千多块曲⾯玻璃拼接⽽成,营造出22条⾼低盘旋、环绕飘舞的丝带,好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速滑进时在冰⾯上留下的轨迹,象征速度与激情的结合,如果近距离观察还可以看到外⽴⾯透明玻璃体上装饰着宛如冰晶的⽩⾊花纹。除了建筑设计独具匠⼼,节能环保也敢于创新。场馆将率先采⽤⼆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式制冰,碳排放趋近于零。这是奥运史和世界上的⾸创。
图为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体育⼯艺制冰⼯程专项设计负责⼈马进介绍,这项技术不仅能够为⽐赛提供⼀个温度⾼度
均衡的冰⾯,同时相⽐传统的制冰制冷技术能节省能耗20%以上,甚⾄达到30%。再有,我们这个场馆还有⼀套智能的能源综合利⽤系统,它能够把制冷系统产⽣的这些废热,⽤于整个场馆的除湿,场馆修冰的热⽔和场馆⽣活热⽔。在全冰⾯的情况下,仅制冷部分每年最少能节省200万度的电能,如果把热回收都考虑进来,场馆制冰接近零碳排放。
冬奥北京赛区场馆的⼀个显著特点就是⼤量利⽤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有场馆,实现冬季、夏季项⽬场地转换功能。⽐如,我们熟悉的国家游泳中⼼“⽔⽴⽅”,在冬奥会期间,它会变为“冰⽴⽅”,成为冰壶项⽬的⽐赛场馆。然⽽⽔冰转换的变化背后,却是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的定向科研攻关,以保证泳池抽⽔后铺换为冰⾯,温度场变化的情况下,场地依然稳定。
国家游泳中⼼总经理杨奇勇说,对现有场馆的改造,将⼤⼤减少投资,“⽔冰转换”⽤相对⼩的代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
北京赛区的国家游泳中⼼“⽔⽴⽅”内北京赛区的国家游泳中⼼“⽔⽴⽅”内
杨奇勇说事实上不论是场地的微⼩颤动、空⽓的变化、冰温的变化,还是冰的表⾯在⼀毫⽶之内的结露、结霜、升华,这样的瑕疵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我们把冰的物理性能和它带来的风险研究到极致,把这个风险消灭到极致,应该
这样的瑕疵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我们把冰的物理性能和它带来的风险研究到极致,把这个风险消灭到极致,应该说冰⽔转换解决了游泳场馆夏季旺季,⽽冬季淡季的普遍现状,我认为也是这个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个必要武器。
延庆赛区:剥离了8万多⽅表⼟混⽤修复
延庆赛区的“可持续”不仅体现在场馆的赛后利⽤,还贯穿建设过程始终。
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屋⾯拍摄:赵宇
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作组主任梁德栋介绍,延庆赛区建设中采取原⽣态修复措施,充分利⽤赛区⾃有资源,最⼤限度减少⼈为扰动,为了避免因修建道路、雪道、附属建筑等可能造成的表⼟层流失,建设前开展表⼟剥离⼯作⼗分必要。
梁德栋介绍这个表⼟是⼀种⾮常重要的资源,它⾥⾯含有本地的微⽣物,会促进本地的植物⽣长。⼀旦破坏了很难恢复,所以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前就是在别的单位进场之前,把这些表⼟全部剥离下来,然后装⼊袋存储起来。⽬前我们整个赛区应该是⼀共剥离了8万多⽅⼟,现在所有的这些表⼟都已经混⽤到三⼤修复区域了,这个效果也是⾮常不错的。
延庆赛区的冬奥会迁地保护基地
张家⼝赛区:每年收集25万⽅⽔作为造雪⽤⽔
位于张家⼝崇礼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承办冬奥会⾃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的⽐赛。密苑旅游胜地有限公司负责⼈束⽂介绍,将融雪⽔、⾃然降⽔进⾏⾼效回收存储,在雪季时可作为造雪⽤⽔,从⽽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
束⽂介绍因为每年雪季结束了以后,雪会融化。我们做了排⽔渠,把这些⽔引到蓄⽔池⾥⾯,然后收取这些⽔,每年⼤概我们能收集25万⽅的⽔,⽤于每年的雪季的造⽔。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说,为减少对⽣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规划、建设、运⾏和赛后利⽤全过程中,落实⽣态保护优先原则,最⼤程度利⽤现有场馆和设施,按照绿⾊建筑标准建设或改造场馆和设施,⾼标准保护赛区⽣态环境,促进⼈与⾃然和谐。
交通
“氢”情助⼒,保障冬奥绿⾊出⾏
氢燃料客车、纯电动汽车成为承担此次冬奥会交通出⾏任务的最主要⼒量。新能源车辆的使⽤⽐例为历届冬奥会之最。
北京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和张家⼝赛区将投⼊700余辆氢燃料⼤巴车,“氢”装上阵,提供冬奥接驳服务。
氢能是⼀种来源丰富、绿⾊低碳的清洁能源。氢燃料车是给汽车加氢,通过氢氧离⼦的化学反应“现场发电”。其燃料来源于氢、排放出⽔,绿⾊⽆污染。同时,还具有能量补给速度快、⽤时少的特点。在张家⼝市区,已有44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路运营,覆盖城区9条公交线路,累计运⾏⾥程超2100万公⾥,完成载客量超6200万⼈次。
“不同于汽油车需要提前热车,也不像纯电动汽车充电慢、低温损耗⼤。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燃料快捷,可实现零下30摄⽒度低温启动。车辆操作省⼒⼜安静,它‘吃’进的是氢,排出的却是⽔。”张家⼝公交车驾驶员张彦茹说。
据介绍,每辆氢燃料公交车运⾏1万公⾥可以减排⼆氧化碳11.8吨左右。冬奥会测试赛期间,氢燃料⼤巴车在零下20多摄⽒度的条件下平稳运⾏,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验证。
智能列车,打造绿⾊低碳空间
在绿⾊节能⽅⾯,冬奥列车也进⾏了⼀系列技术探索,车站空间设计和列车设计深刻彰显着‘绿⾊办奥’理念。
冬奥列车采⽤轻量化技术、环保可降解材料、⽯墨烯空⽓净化装置、灰⽔再利⽤系统等,打造出绿⾊低碳空间。同时在车头设计上,考虑到空⽓动⼒学性能,最终从40多种⽅案中选定了鹰隼造型,使整列车的运⾏阻⼒能够⽐上⼀代车型降低7.9%,综合能耗降低10%以上。经过测算,运⾏⼀年⼤约能够节省180万度电。
冬奥列车采⽤⾼寒动车组,能够适应零下40摄⽒度的低温环境。低温密封技术、防冰雪技术、防击打技术、冷凝⽔处置技术、隔热保暖技术等综合应⽤,使列车像穿了⼀件‘⼤棉袄’,能够适应很低的环境温度。”有了“⼤棉袄”,列车重量反⽽⼤幅减轻。“全列车重量⽐上⼀代车型减轻20吨左右。车⾝采⽤环保的可降解材料,材料可回收率达到75%以上,可降解率达到50%。”
冬奥⽀线从装修定位、材料选⽤、⽣产安装到后期运维,都体现出低碳、绿⾊特点。本着“绿⾊办奥”的理念,北京地铁冬奥⽀线车站以节约建设投资、减少后期维护,提升乘客舒适性、提⾼运营满意度为设计⽬标,摒弃被动且冗余的装饰,通过对结构和设备管线排布⽅式的造型管控,使⼟建结构和设备管线成为空间视觉界⾯的⼀部分,更多地强调实⽤、耐久和耐旧。
不仅如此,冬奥⽀线地铁列车搭载的智慧空调,可以根据列车满载率实时调节空调新风量;列车制动优先使⽤再⽣制动,在制动⼯况时将电动机切换成发电机运转,再将电能反馈回接触⽹,以节省电能。
来源 | 可降解可循环中⼼,环保科普36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