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  悬架系统试题集
一、填空题
1) 汽车悬架系统的作用是使汽车平顺、安全地行驶,并具有  方向稳定性          操作稳定性   
2) 在进行汽车悬架系统外观检查时,要检查弹簧  是否断裂      ,衬套    是否磨损      ,减振器     是否损坏或密封不严        ,稳定杆或衬套是否有故障,以及控制臂或支柱    是否弯曲等       
3) 上下振动汽车的同时,仔细听是否有异常的声音,如果听到不正常的噪声,则可能是悬挂系统的    控制臂衬套        减振器    磨损或破坏。
4)汽车振动时要注意它的回弹性,状况良好的减振器应该在  两个 振动周期中衰减车体的振动。
5)前悬架行车高度可在内、外控制臂的  枢轴处        地板    之间测量,后悬架行车高度可在  桥壳、车架    间位置和地板之间测量。
6)安装弹簧悬架系统的汽车,其行车高度不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就需要  更换弹簧 
7)主销后倾、外倾的定位角度是由  控制臂位置        决定的。
8)汽车架在举升机上,控制臂不承受车体重量,最好在此时检查  控制臂衬套     
9)在检查控制臂过程中,控制臂不应    承受任何载荷     
10)通常情况下,应先    支撑起车体和车架          再拆卸控制臂。
11)为确定非承载球头节的状况,用力推拉轮胎,同时观察    球头节移动    情况。
12)带磨损测量仪的球头节  承受    车体重量并处于  正常控制    高度时,才能检查球头的磨损程度。
13)汽车减振器的作用是    衰减弹簧运动         
14)汽车减振器可提供    驾驶稳定性    改善操作性能        以及全面良好的  行驶稳定性     
15)如果减振器发生故障,会导致    转向及操纵      困难,  悬架弹簧      很容易撞击限位块。
16)如果减振器发生故障,会导致  轮胎    变形,汽车在 制动过程或制动后            引起剧烈跳动。
17)汽车悬挂系统减振器磨损引起的振动会导致悬挂系统的  前悬架      后悬架      转向系统    驱动轴万向节        节以及    发动机   变速器    支架的过早磨损。
18)减振器的工作情况可通过车辆      振动的衰减程度          来检查。
19车轮轴承松动或出现故障会全面影响车辆的  操纵性   
20)前、后车轮的正确定位可以保证  转向灵敏      乘坐舒适          延长轮胎寿命        ,并减少路面引起的振动。
21    主销后倾角    是从侧面看汽车,车轮主销相对于垂直线之间的角度。
22)车轮定位过程中,通常先检查或调整  主角后倾角       
23)同一轴上的两个车轮的主销后倾角应    相等     
24)主销后倾角不等,会使汽车向主销后倾角  较小  的车轮一侧转向。
25  主销后倾角    过小会引起高速行驶时转向过于灵敏。
26  主角后倾角    过大会导致转向沉重。
27)从汽车前面看,车轮相对垂直线向内或向外偏离的角度称为  外倾角   
28)通常所有车轮的外倾角都相等。各轮外倾角大小不等会引起  轮胎磨损    以及汽车向外倾角  过大      的一侧转向。
29  球头节      控制臂衬套    及车轮轴承的磨损或松动对外倾角有影响。
30  轮胎缘距  为轮胎前缘与轮胎后缘之间的距离差。如果前边缘距小,则为 前束 
31)轮胎缘距与轮胎  磨损角度    有关,过大的前束或后束会导致轮胎向两侧拖
32)对轮胎缘距的调整必须做到  两侧均等    ,否则由于转向轮 偏离中心    ,会引起汽车
侧滑。
33)在车轮定位中,最后调整  前束 
34)当汽车有方向偏移时,应检查主销  后倾角      车轮倾角    的大小。如果其值在规定范围之内, 就应对  车轮      轮胎  进行检查。
35)制动过程中的跑偏可能是  前悬架      制动器    故障导致的,先检查汽车跑偏或行驶时轮胎的  压力    ,对  轮胎    车轮    悬架    进行外观检查后,再检查制动器
36)跑偏可能是由于汽车两侧轮胎磨损造成轮胎半径不同而引起的。如果不是这个问题,应检查  车轮定位    ,特别是  前束    主角后倾角 
37)前轮摆振可能是由于  轮胎      转向杆系摆动        车轮车轴      调整不正确、 减振器    性能变差或车轮定位不正确等引起的
38)大多数摆振故障与轮胎和车轮  不平衡    不圆  有关。
39)由于定位角  随悬架高度      变化,所以汽车行驶时必须处于正确的行车高度,以得到
正确的   车轮定位      和满意的  操作性能     
40  带扭杆弹簧      的老式汽车有高度调节装置。
41)如果  螺旋弹簧      钢板弹簧      悬架高度不正确时,必须更换悬架零件,以在  车轮定位      前校正行车高度。
42)主销后倾角的调整可通过  调整垫片    凸轮  、槽或  长度可调  的控制臂制动杆进行。
43)主销后倾角和外倾角都受  球头节    位置的影响,调整  球头节    的位置改变其中的一个角度时,将影响另一个角度。
44)车轮朝向正前方,用一测量仪测量车轮中心线与垂直平面所成还将有,即可得到  外倾角   
45)当车轮转过规定的角度时,通过外倾角的变化可以测出  主销后倾角    汽车悬挂。
46)车轮转过一定角度可以引起  外倾角  的变化,而  主销后倾角        的改变可引起心轴
高度的改变。
47)外倾角的改变不会影响  后倾角    大小。
48)为诊断  滑柱    的工作状况,可以采用振动回弹外倾角测量法,即悬架加载测量某一车轮的外倾角;然后悬架卸载,测量同一车轮的外倾角。
49)将采用振动回弹外倾角测量法测得的两数值比较,差值应在  2 度之内.如果相差过大,则      滑柱    可能弯曲。
50)所有悬架设计均有轻微的  前束      后束    ,在进行车轮定位时,最后确定_前束______后束___,并且转向要对中,前轮朝向正前方
51)改变横拉杆  钢球枢轴    的有效距离时,可对前/后束进行调整。
52)外倾角的调整可通过  调整垫片    凸轮    、槽或偏心轴衬套进行。
二、判断题
1) 如果转向连杆系枢轴点或控制臂枢轴点安装有误,会引起前/后束的改变。(
2) /后束的改变会导致轮胎上下运动时改变方向,从而磨损轮胎。(  
3) 当汽车拐弯时,内侧轮胎转向半径通常小于外侧轮胎。(
4) 转向系统设计允许内侧车轮偏转大于外侧车轮,这称之为转弯后束。(
5) 将前轮放在校准齿条的半径板上可检查转向后束。(  √)
6) 内侧车轮的转角通常比外侧车轮大1~30。(
7) 转向后束不是可调整的角度,通常用它来检查转向臂是否弯曲或安装不正确。(√ 
8) 转向后束不可调整,通常用它来检查连杆或转向器是否安装有误。(
9) 主销内倾角角度(SAI)将汽车重量作用在轮胎垂直中心线的内侧或外侧。(
10) 从车前部看,转向节主销与轮胎垂直中心线之间的角度即为主销内倾角。(
11) 主销内倾角的作用是将汽车重量传到路面上,同时保持汽车的稳定性。(
12) 主销内倾角帮助转向系统在转向后回复向前的位置。(  √)
13) 主销内倾角不可调,但必须对它进行检验,这有助于发现其它故障。(
14) 主销内倾角不正确可通过更换影响该角度的部件进行校正。(
15) 车轮定位的目的是保证汽车沿路面直线行驶。(
16) 汽车的几何中心线应和道路的延伸方向平行。(√ 
17) 后轮轮胎应和车的几何中心线平行。(
18) 如果后轮的轮胎与车的几何中心线不平行,会使推力方向偏左或偏右。(
19) 车轮滞后是汽车两边轴距不等时的一种情况。(√ 
20) 推力线与汽车中心线出现一夹角此时会产生车轮滞。(  √)
21) 弹簧悬架高度不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就需要调整行车高度。( ×
22) 球头节、控制臂衬套及车轮轴承的磨损或松动对后倾角有影响。( ×
23) 改变横拉杆钢球枢轴内、外端之间的有效距离,可对内/外倾角进行调整。( ×
24) 外倾角的改变会影响后倾角大小。(  ×)
25) 当车轮转过规定的角度时,通过外倾角的变化可以测出主销内倾角。( ×
26) 主销后倾角和外倾角不受球头节位置的影响。( ×
27) 车轮朝向正前方,用一测量仪测量车轮中心线与垂直平面所成角度,即可得到后倾角。( ×
28) 带扭杆弹簧的老式汽车一般没有高度调节装置。(× 
29) 在车轮定位中,最后调整后倾角。( ×
30) 轮胎缘距与轮胎磨损角度无关。(× 
31) 轮胎缘距为轮胎上缘与轮胎下缘之间的距离差。(× 
32) 外倾角一般设计为不可调整。( ×
33) 正主销后倾角过小会导致转向沉重。( ×
34) 轮胎后倾、外倾的定位角度是由控制臂的位置决定的。( ×
35) 从汽车前面看,车轮相对垂直线向内或向外偏离的角度称为主销后倾角。( ×
36) 车轮朝向正前方,用一测量仪测量车轮中心线与垂直平面所成角度,即可得到内倾角。( ×
37) 同一轴上的两个车轮的主销后倾角差值不能大于20。( ×
38) 车轮轴承松动或出现故障会全面影响车辆的平顺性。( ×
39) 主销后倾角过大会引起高速行驶时转向过于灵敏。( ×
40) 当汽车有方向偏移时,应检查主销后倾角和前束的大小。( ×
三、单选题
1)下列哪项故障会引起车身侧傾过大,从而导致危险操作、乘坐不舒适和噪声?( A
  A.横拉杆损坏;                    B、减振器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