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的方面来说,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很难说哪些产品是由特定的国家制造的,中日两国的经济依赖很强,抵制日货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过于追求企业规模,技术上的革新不够,导致民众不得不选择日货充实自己的生活用品
回望两个多月前的抵制日货事件,我们的确收获到了可观的数字,9月份日系车销量下滑较快,一个月的销售数字为16万辆,环比下降29.49%,同比下降40.82%,将日本汽车品牌踢出9月汽车销量的前十地位。进入到十月份,日系乘用车销量下降仍然显著,月度销量自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10万辆,市场占有率首次跌破10%,环比下降38.22%,同比下降59.4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61%,占有率比上月下降4.55个百分点。
但益普索(日本有哪些汽车品牌Ipsos)驻上海汽车业分析师包亦农(Klaus Paur)则表示:“一些西方品牌肯定已从抵制日货中受益,但这抵消不了潜在销量的整体损失。”德系、韩系、美系车排在销量的前三甲,日系车的影响可见一斑。
的确,在汽车品牌方面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民族情结抛弃日系品牌,但获益最大的不是国产汽车,只是被其他外国品牌取代。流传于网络的抵制日货的照片中,又有多少不是由佳能、索尼、康佳等日本品牌的数码相机拍摄的呢?走进任何一家电视台,小到麦克风大到摄像机,日本品牌随处可见。
中日经济关系唇亡齿寒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有三次重大的抵制日货运动。第一次抵制运动发生在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二十一条》,遭到各界的强烈抗议。随之,各地纷纷爆发了日货抵制运动。第二次抵制风潮发生在日本入侵东三省的1931年,此次抵制运动的激烈化和全面化超越首次,并出现新的运动倾向。第三次抵制事件发生在和平时期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着新的背景和特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