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的设计要点
油箱
油箱可分为开式油箱和闭式油箱二种。开式油箱,箱中液面与大气相通,在油箱盖上装有空气过滤器。开式油箱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液压系统普遍采用这种形式。闭式油箱一般用于压力油箱,内充一定压力的惰性气体,充气压力可达0.05MPa。如果按油箱的形状来分,还可分为矩形油箱和圆罐形油箱。矩形油箱制造容易,箱上易于安放液压器件,所以被广泛采用;圆罐形油箱强度高,重量轻,易于清扫,但制造较难,占地空间较大,在大型冶金设备中经常采用。
2.1 油箱的设计要点
图10为油箱简图。设计油箱时应考虑如下几点。
1)油箱必须有足够大的容积。一方面尽可能地满足散热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液压系统停止工作时应能容纳系统中的所有工作介质;而工作时又能保持适当的液位。
2)吸油管及回油管应插入最低液面以下,以防止吸空和回油飞溅产生气泡。管口与箱底、箱壁距离一般不小于管径的3倍。吸油管可安装100μm左右的网式或线隙式过滤器,安装位置要便于装卸和清洗过滤器。回油管口要斜切45°角并面向箱壁,以防止回油冲击油箱底部的沉积物,同时也有利于散热。
3)吸油管和回油管之间的距离要尽可能地远些,之间应设置隔板,以加大液流循环的途径,这样能提高散热、分离空气及沉淀杂质的效果。隔板高度为液面高度的2/3~3/4。
图10 油箱
1—液位计;2—吸油管;3—空气过滤器;4—回油管;5—侧板;6—入孔盖;7—放油塞;8—地脚;9—隔板;10—底板;11—吸油过滤器;12—盖板;
4)为了保持油液清洁,油箱应有周边密封的盖板,盖板上装有空气过滤器,注油及通气一般都由一个空气过滤器来完成。为便于放油和清理,箱底要有一定的斜度,并在最低处设置放油阀。对于不易开盖的油箱,要设置清洗孔,以便于油箱内部的清理。
5)油箱底部应距地面150mm以上,以便于搬运、放油和散热。在油箱的适当位置要设吊耳,以便吊运,还要设置液位计,以监视液位。
6)对油箱内表面的防腐处理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常用的方法有:
① 酸洗后磷化。适用于所有介质,但受酸洗磷化槽限制,油箱不能太大。
② 喷丸后直接涂防锈油。适用于一般矿物油和合成液压油,不适合含水液压液。因不受处理条件限制,大型油箱较多采用此方法。
③ 喷砂后热喷涂氧化铝。适用于除水-乙二醇外的所有介质。
④ 喷砂后进行喷塑。适用于所有介质。但受烘干设备限制,油箱不能过大。
考虑油箱内表面的防腐处理时,不但要顾及与介质的相容性,还要考虑处理后的可加工性、制造到投入使用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经济性,条件允许时采用不锈钢制油箱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油箱的容量计算
油箱容量的计算
液压泵站的油箱公称容量系列(JB/T7938-1995),见表1。
油箱容量与系统的流量有关,一般容量可取最大流量的3~5倍。另外,油箱容量大小可从散热角度去设计。计算出系统发热量与散热量,再考虑冷却器散热后,从热平衡角度计算出油箱容量。不设冷却器、自然环境冷却时计算油箱容量的方法如下。
1)系统发热量计算在液压系统中,凡系统中的损失都变成热能散发出来。每一个周期中,每一个工况其效率不同,因此损失也不同。一个周期发热的功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 H——一个周期的平均发热功率(W);
T——一个周期时间(s);
N
——第i个工况的输入功率(W);
i汽车油箱容量
——第i个工况的效率;
η
i
——第i个工况持续时间(s)。
t
i
2)散热量计算当忽略系统中其他地方的散热,只考虑油箱散热时,显然系统的总发热功率H全部由油箱散热来考虑。这时油箱散热面积A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A——油箱的散热面积(m2);
H——油箱需要散热的热功率(W);
△t——油温(一般以55℃考虑)与周围环境温度的温差(℃);
K——散热系数。与油箱周围通风条件的好坏而不同,通风很差时K=8~9;良好时
X=15~17.5;风扇强行冷却时K=20~23;强迫水冷时K=110~175。
3)油箱容量的计算设油箱长、宽、高比值为α:b:c,则边长分别为αl、bl、cl、时(见图11),l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A——散热面积(m2)。
图11 油箱容量计算图
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希望保持在30~50︒C的范围之内,最高不超过65︒C,最低不低于15︒C,如果液压系统靠自然冷却仍不能使油温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时,就须安装冷却器;反之,如环境温度太低,无法使液压泵启动或正常运转时,就须安装加热器。
冷却器的种类及特点
冷却器的种类及特点(见表55)
冷却器的选择及计算
冷却器的选择及计算
在选择冷却器时应首先要求冷却器安全可靠、压力损失小、散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然后根据使用场合,作业环境情况选择冷却器类型如使用现场是否有冷却水源,液压站是否随行走机械一起运动,当存在以上情况时,应优先选择风冷式,而后是机械制冷式。 (1)水冷式冷却器的冷却面积计算
(1)
式中 A ——冷却器的冷却面积(m 2); N h ——液压系统发热量(W ); N hd ——液压系统散热量(W ); K ——散热系数,见表55; △T av ——平均温差(℃)。
(2)
T 1、T 2——进口和出口油温(℃); t 1、t 2——进口和出口水温(℃)。 系统发热量和散热量的估算:
(3)
式中 N p ——输入泵的功率(W );
ηc ——系统的总效率。合理、高效的系统为70%~80%,一般系统仅达到50%~60%。
(4)
式中 K 1——油箱散热系统(W/m 2·℃),取值范围见表56。
A ——油箱散热面积(m 2); △t——油温与环境温度之差(℃) 冷却水用量Q S (单位:m 3/s )的计算:
(5)
式中 C ——油的比热容(J/kg·℃),一般C=2010J/kg·℃;
C s ——水的比热容(J/kg·℃),一般C s =1J/kg·℃;
γ
s ——油的密度(kg/m3),一般γ
s
=900kg/m3;
r
s ——水的密度(kg/m3),一般r
s
=1000kg/m3;
Q——油液的流量(m3/s)。
(2)风冷式冷却器的面积计算
(6)
式中 N
h
——液压系统发热量(W);
N
hd
——液压系统散热量(W);
α——污垢系数,一般α=1.5;
K——散热系数,见表55;
△T
av
——平均温差(℃),
(7)
、——进口、出口空气温度(℃);
Q
p
——空气流量(m3/s);
γ
p ——空气密度(kg/m3),一般γ
p
=1.4kg/m3;
C
p ——空气比热容(J/(kg·℃)),一般C
p
=1005J/(kg·℃);
空气流量Q
p
(单位:m3/s)
油的加热及加热器的发热能力
油的加热及加热器的发热能力
液压系统中的油温,一般应控制在30~50℃范围内。最高不应高于70℃,最低不应低于15℃。油温过高,将使油液迅速老化变质,同时使油液的粘度降低,造成元件内泄漏量增加,系统效率降低;油温过低,使油液粘度过大,造成泵吸油困难。油温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系统工作不正常,为保证油液能在正常的范围内工作,需对系统油液温度进行必要的控制即采用加热或冷却方式。
油液的加热可采用电加热或蒸汽加热等方式,为避免油液过热变质,一般加热管表面温度不允许超过120℃,电加热管表面功率密度不应超过3W/cm2。
加热器的发热能力可按下式估算:
N≥
式中 N——加热器发热能力(W);
C——油的比热,取C=1680~2094J/(kg·℃);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