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进行投资,这其中又以汽车行业的对外投资最为引人关注。本文主要是对德国大众公司在华投资来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采取的战略及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形势下大众所面临的困境和进行的调整。
关键词:德国大众;中国市场;对外投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汽车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市场竞争也使得汽车价格逐步下降,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消费的潜在需求被唤醒,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汽车市场逐步升温,并在2000年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世界汽车产业巨头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中国开始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
一、汽车产业跨国公司进行在华投资的战略动机
汽车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性产业,汽车产业的兴盛除可以带动关联产业发
展外,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十分重大,因此各工业国家均将汽车产业视为战略性产业来进行积极发展,而中国也在这一轮的竞争中逐渐成为了新兴市场的代表和未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传统汽车消费市场不景气。从全球汽车市场和竞争格局来看,传统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如日本和美国均出现宏观经济持续低迷、经济衰退的现象,加之这些国家的汽车普及率较高,本国的市场需求增长缓慢,需要拓展新市场。
第二、发达国家汽车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目前全球汽车年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年销售量,造成产能过剩。其中传统的汽车生产大国生产能力过剩尤为严重,这就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产业平均盈利率明显下降,给企业寻新出路是大势所趋。
第三、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成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中国的汽车市场迅速成长,再加上拥有低成本的地区优势并实行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等因素,中国的汽车市场逐渐进入实质性的高速增长阶段,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大型汽车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
二、德国大众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历程
目前,跨国公司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占据了瑞麟290%以上的中国轿车市场。而这其中,德国大众公司是最值得关注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早、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际合作伙伴。30年前,当中国汽车市场还被看作一块蛮荒之地时,德国大众第一个在中国市场投资。如今当这块土地已被评价为世界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各大跨国汽车巨头蜂拥而至时,大众早已在这里站稳脚跟。
大众同中国的接触是从1978年开始的。当年7月,中国政府批准在上海建造一条轿车装配线。通用、福特、丰田、奔驰、大众、雪铁龙等汽车公司先后来华商谈。接触之后均认为中国轿车工业基础太差,兴趣不大,只有德国大众是惟一愿意既提供先进技术又投入现金的公司。1983年上海汽车厂试装桑塔纳成功;1985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始生产桑塔纳。不久,大众又与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合作。从1988年起生产奥迪100。1991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2003 年,大众汽车
上海变速器合资企业投产。至此,大众汽车公司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三、大众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分析
通过对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大众之所以能长期占据中国轿车市场是有着其独特的经营战略的。
1、先动性战略
先动性战略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在市场上率先采取行动抓住市场机会的,它对一个公司是否能够通过引进新产品、技术及管理技能等先动行为对外部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引导市场变化、创造需求,做市场的领导者。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确实堪称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大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与中国的联系,是大型跨国汽车公司中最早的一批。由于超前的全球战略部署,大众公司成功抓住了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中的两个,并把中国市场视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同时,大众公司把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在华业务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都体现了大众汽车公司的先动性战略。大众公司在华的先动性战略有利于其保持相对市场占有率,巩固在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
上海大众2、大打“政府牌”充分与中国政府深入合作
8O年代中国发展汽车工业,把重点放在发展国产车上。德国大众高举“帮助中国建立民族汽车工业”的旗帜,把桑塔纳打扮成近乎1OO%的中国车。此番用意正符合中国政府走自力更生道路的主张,赢得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在当时,大众生产的桑塔纳和奥迪几乎成了有关政府的指定车型。94车友会图标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公布后,中国政府宣布,96年以前中国不再审批新的轿车整车项目,96年后是否审批视中国市场及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而定。中国对汽车征收的高关税,已经将其他的竞争者拒之门外,而政府的这项政策,又阻断了其他竞争者的另外一条路,加上中国国内汽车厂商的弱小,这都从实际上造成了大众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3、选择最佳合作伙伴
大众公司在中国的两个合作伙伴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中的两个,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一个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一个是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作为中方合资方实力是最强的。在地域上,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也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它充分利用了长春汽车工业基地的优势和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地理优势。这样,一则占据了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二则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大众就可以制衡中方合资方有回旋空间;三则成立两个合资
厂,生产不同品牌轿车,一汽大众生产捷达和奥迪,上海大众生产桑塔纳,就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使消费者认为市场是相互竞争的,从而扩大整个轿车的消费量,最终垄断中国轿车市场。
4、积极实施本地化战略
大众集团为了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并使产品的质量、技术和价格达到世界标准的生产基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积极扶持配套企业。通过三种方式:一是专门在整车总部设立工作小组,动员大众在全球的供货厂商到中国来合资建厂,实现零部件生产国产化。二是通过从大众全球供货厂商引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对已有企业改造,经过大众专家论证,按大众的要求,引进设备,制定生产工艺,成为大众的供货厂商。第二、实现生产、人才、技术开发本地化。在中国合资生产,就是生产的本地化;上海大众先后投资8亿元人民币,扩建上海大众汽车技术中心,完善试验室的设备与人员配备,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去大众公司总部参加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轿车最新开发项目及系统开发工程,就是实行人才的本地化。这是上海大众为加快提高独立自主设计开发轿车能力,实行技术开发本地化的一大举措。
5、市场导向战略
大众汽车公司在华投资过程中,逐步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思路。起初上海大众的合同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指导下签订的,仅仅是想通过实现国产化,替代进口,以出口导向型来发展中国的轿车工业。而现在的上海大众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分析和把握当今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走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整合提升产品竞争力。一汽大众1991年成立后以市场为导向,使产品尽可能贴近用户,努力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在捷达轿车基础上先后开发出捷达王、奥迪A6、宝来系列轿车,成为中国唯一既能生产普通型轿车又能生产高级轿车的厂家,产销量持续增长。
四、德国大众面临的市场挑战及调整
大众在成立初一直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然而,上海大众始终是在政府的关照下发展的。在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的谈判中,要求通用不和上海大众在同一档次车型上竞争,才使桑塔纳得以在中低档轿车中保持领先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能说是暂时的,而现在,随着众多汽车巨头相继登陆中国,大众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考验。
首先,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企业之一,大众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并没有随着中国市场的飞速进步而随时作出调整。一款老旧车型20年不淘汰的是大众,在轿车价格奇高时声言决不降价,不愿减少暴利的是大众,以“技术过剩”赤峰市车管所网站作为高价幌子的也是大众。由于大众一度几乎垄断了中国汽车市场,原始积累时获得了比其它跨国公司丰厚得多的利润,这就使得它觉得可以不必要听取中国消费者的意见。
第二,大众汽车在中国还受到巨额零部件成本的困扰。大众汽车的两个合资企业各自有独立的零部件采购体系,而德国大众自己又有一套外购零件供应体系。大众汽车为求统一试图让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缩减本地化零部件采购的数量,进入集团的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但最后的结果确是合资车型的关键零部件必须进口。结果,每年向中国销售进口零部件的利润要占到大众在中国赚取利润的30%以上。
第三,德国大众还面临着国际同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大众汽车在中国生产的车型,涵盖了高中低档三大类汽车市场。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消费市场的成熟,全球汽车巨头涌入中国:宝马、奔驰落户中国,凯迪拉克在中国生产,大众的高档车市场份额被切掉一大块。而在中低档汽车市场中,通用、福特、丰田等汽车厂商也推出
了越来越多的新的车型来抢占市场,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大众丧失了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第四,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萎靡,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增幅放缓,大众汽车公司08年在全球的销量都大幅下滑,大众公司自己面临了巨大的财政困难。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财务机构在08年嘉年华三厢图片12月请求德国政府提供100亿的贷款,以加强大众销售方面的财务开支,为旗下财务机构和附属银行补给资金。
但对于大众汽车来说,其在华庞大的生产基地、品牌美誉度、日常运作经验等,仍是其他对手暂时无法企及的。所以,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市场空间,则是大众及其在华的合作伙伴自己挑战自己的过程。为继续保持自己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领先优势,大众汽车集团进一步调整了在中国的投资战略:从2003年到2008年追加的投资就达到60亿欧元,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产能也从80万辆提高到160万辆;另外,大众在中国又于2007年3月全面启动 “吉利帝豪gl质量投诉动力总成战略”,宣布在2010年底之前,大众汽车在中国生产的主要车型的油耗和排放都将降低20%以上;并在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汽车的合作伙伴,这就使得它和它的竞争对手们的差别除了在产品、服务、渠道等常规市场营销手段以外,最为重要的区别是站在了最为耀眼的奥运舞台上。
德国大众在中国的三十年的发展,已使它成为一个最有中国特的国际品牌,如何更好的面对瞬息变化的中国市场,并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是一个跨国企业成功的关键,大众的未来之路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7,第一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