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在资本方的推波助澜下,在这个秋冬愕然挺立。
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众所周知:用户产生1到2公里范围内有移动需求时,地铁或公交不到,自己没车
或不方便停车,步行可能要半小时,经常打车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收入,单车自然成为理想选择。
这个商业逻辑没有问题,还应该鼓掌,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应该倡导这种绿出行。各个品牌也是诚意满满,交付一个99或299元的押金,400元到4000元的单车随时随地骑行,价格低至半小时5毛或1块。
这应该是我们能够到的价格最低的交通方式了。而且行程、时间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比曾经的团购大战、外卖大战、专车大战、直播大战,共享单车没有受害者,只有同道人。这对社会公共交通完善串接来说,共享单车是一件积极有意义的好事情。
但是,问题来了,这股“台风”能刮多久?吹向哪里?
共享单车是真刚需,还是伪命题?
抛开各家单车技术、成本、资金、背景、打法等内因区别,能否成功先盯一个关键词:痛点。它解决了1公里出行痛点同时又产生了什么新痛点?有哪些阻碍共享单车前行的因素与无奈?
注:本人骑过三次,有点小小感受,再结合周围朋友及其他用户的一些报导作个概述。一句话,本意即使善良,解释终归市场。
痛点1:车方式
通过APP车,看上去很美,实操上很烦。定位精度、数量布点、维度楼层都是问题,让人花几乎不可能确定的时间去茫然车,这里杀死40%不耐烦的用户;
痛点2:扫码开锁
二维码被破坏,解锁信号车辆收不到,这里杀死10%的失望客户;
痛点3:保洁卫生
赣州团购
我两次的车都很脏,车身座凳都有泥,但我还是骑了,15%讲究卫生爱漂亮的女生会直接消逝;痛点4:潮汐流量
出地铁不到车,到公司楼下全是车,单向潮汐戳伤那40%高频需求的心;
痛点5:环境污染
早上一看到可怕的雾霾,我还是别做马路吸尘器了,又消灭35%注重健康的人;
痛点6:阳光爆晒
夏天人人怕晒,对女生更是硬伤,整个夏天60%的男男女女根本就不可能骑车;
痛点7:下雨下雪
这种天基本上就没有人愿意骑车了,打的吧,这种天气骑行流量直降90%;
痛点8:路况问题
坡路太多是骑不动的,红灯太多是很难受的,绿道太少是很惆怅的,没有好路又干掉25%;
痛点9:车辆属性
车身太重、座椅不能够调、掉链条、车形太low、一点也不酷等等,杀死最后一批20%。
豪车标志大全
以上任何三项痛点叠加在一起,50%以上的用户立马消失,这就是共享骑行的无奈之痛。
从用户角度来说,前50米车的困惑都解决不了,就更解决不了后面一公里的需求;从企业角度讲,这种痛点和感受往往就是直接杀死新生项目的最大敌手;从成长角度讲,即使流失了50%以上有需求的人,但还是帮助了另外50%人解决了一公里出行困惑,因为“台风”之前共享单车基数本就
为零。
所以,普通老百姓是此中的第一赢家。你可以不骑,但是你不能阻止我不骑,即有需求但非刚需,换句话说:出行是,但共享单车不是。
共享单车难以跨越的屏障极狐阿尔法s hi版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可能不是一个好风口,而是狂热创业风潮下的一个坑口或虎口。很严肃的说,共享单车企业未来的状态就是:利民、利国、利业、利厂,就是不利己。
利民:以前市场没有这个模块,无论多少人选择共享骑行,它绝对值都是正增长,帮助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短距出行;
利国:引发政府关注,倡导绿出行,降低污染,强化环保,这对国家,对城市,对环境都是一个有益的催化促进;
利业:利的是自行车行业,利的是整个骑行运动产业,利的是大体育、大健康政策的推进实施和可能性的持续发展;
利厂:无论是用共享单车,还是买辆自己喜欢的车,或是开始关注自行车硬件,总之订单都是通过车厂来生产的;
不利己:对的,最危险的就是——共享单车企业和背后的投资人,难盈利,难规模,难刚需。
的确,对以洪荒之力投入共享单车的企业和资本。这股“台风”有五个屏障难以跨越:一是真伪刚需、二是盈利模式、三是信用体制、四是门槛壁垒、五是政府态度。
1. 刚需问题
其他的替代产品如电单车共享租赁(如八点到电单车、小鹿电单车、云马电单车)、品牌自行车厂商直接进入(如捷安特、永久、LIVALL)、政府公共自行车(如杭州、武汉)、汽车分时租赁(如深圳I-GO、成都EVcard、重庆Smart),甚至是连早点起床出门都能够解决这最后一公里问题。
2. 盈利模式
高速路免费时间2022春节
以摩拜单车成本3000元为例,每次1元收益/以每天6次使用频次计算,除去狂风暴雨寒暑天气因素,一年按照天数250天计算需要两年时间回本。这还仅是硬件成本。
还有运营成本,推广成本,调度成本,研发成本都是一个个花钱的无底洞,其中运营成本里包含的数据通信费、短信通知费、零部件维护费平均每辆车都在50元以上。同时,由于单客价低,无法和滴滴一样烧钱补贴揽客,这时候资本的推手作用就更小了,当钱都只能够砸在硬件成本上时,不知道该说它是智慧还是迷茫?
劲力摩托车如果你期望车身广告或APP带来新增收益或期望APP成为大数据入口,我已经不想打击你了,这个梦已经被无数APP验证过了,入口级的平台就那七八个BAT家里的富孩子。
3. 信用体制
宝马摩托
无信用,不共享。共享经济其实就是信用经济。目前投放市场的各品牌单车损耗率,都已经超过了10%。没有全民素质的提升,没有用户契约的精神,共享经济在目前市场环境中就是襁褓中的婴儿,不堪一击。
4. 门槛壁垒
共享单车有技术壁垒吗?——没有。
资金壁垒——ofo前期投入7万辆车,按每辆车200元成本计算价值1400万,而ofo已经完成进入20个城市大学校园的布局,即相当于一个城市70万人民币搞定。这个叫壁垒吗?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当地企业投100万也能成为你本地巨大的竞争对手,无护城河,无保护。
规模壁垒——共享经济规模效应,地铁就是一个注解体,地铁通车线路越多站点越多,盈利能力就越强。对共享单车来说一样,投放的车越多才越方便骑行,如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公共单车已经超过8万辆,维护运营费用一年就达数千万,布点还远远没有到达饱和状态。
共享单车中现在投放最多的摩拜全国也就十万辆了,而中国现在的自行车用户数是3.8亿辆。说白了,规模效益根本做不到,其他壁垒又建立不起来,这种尴尬已经极其明显,值得警惕。
5. 政府态度
这一点非常关键,包括各市区级政府、城管部门、交警、公园景区等管理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都可以直接让你飞起来或者让你爬着走。
上周末我在深圳红树林骑行时,就看到一排橙红的摩拜被景点管理处大链条锁成一排无法使用,一问原因是乱停车影响了交通。
其次,单车是否与本地政府的公共自行车撞车,是否抢走属于政府的这部分收益,是否在性价比、舒适度、便利性方面真就超出政府公共自行车几个层级?都是共享单车创业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大众出行来说,和政府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是比资本力量还重要的一种力量。
支撑共享单车运营的最佳场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