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产业转型升级情况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市委、市政府能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在稳增长中促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把结构优化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取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持续增长动力和比较竞争优势,对促进市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为优化产业结构,市委、市政府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加强产业战略引导。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出台《市工业产业链拓展延伸实施方案》,对全市主导产业进行研究、梳理,分行业确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发展战略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推进冶金及压延、装备制造、林产加工、矿产加工、纺织、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6大产业链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去年,着力推进144项产业链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26.14亿元,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9
6项,六条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九成。二是突出传统产业技改。市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每年市财政安排技改专项资金2000万元,努力扩大技改扶持政策普惠面,全面实施企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扩大先进产能、提升工艺装备、开展能效对标等方面,每年实施企业重点技改项目300项以上,投资在170亿元以上。目前,全市规模企业技改面77.53%,预计到今年底,全市现有规模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将全部完成一轮技改。三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鼓励南方制药、华灿生物、机床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去年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28亿元;今年拟再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17项,总投资397亿元,现已完成投资201亿元。
(二)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创新驱动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市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工作中突出“三个创新”:一是突出企业自主创新。注重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创新观念,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创新提升,培育壮大了一批优秀科技企业。目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共投入14.11亿元,其中小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占比达96.4%;全市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有省级创新型企业32
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28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19家。二是突出营销模式创新。市编制了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结合实施“互联网+”行动,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提升市场应变能力。据统计,目前全市有29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触电”转型,去年实现网上交易额17.21亿元,同比增长150.8%o同时,积极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和跨境电商公共平台建设,去年以来,阿里巴巴“村淘”试点落地尤溪;农村电商的“遂昌模式”赶街项目在三元、明溪、清流、大田4个县(区)落地;成功签约阿里巴巴集团跨境电商合作项目,目前全市生产型外贸企业通过该跨境电商平台线上线下交易订单额已突破千万美元。三是突出品牌创新。积极整合具有特的相关品牌资源,以市场需求的为导向,全面推动品牌战略升温升级。为引导、激励我市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绩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9月制定了《市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目前已顺利评定了两届市质量奖,并在第二届增设了提名奖。同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名牌产品,加强商标培育。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名牌产品134项,中国驰名商标19件,省著名商标226件,知名商标340件。
(三)把“三维对接”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央企、省企和大型民企具有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与它们的合作,是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的主攻方向。在央企对接方面,近年来,成功引进了中国重汽、机械总院、通用集团、中节能等大型央企项目落户。其中,机械总院海西分院于去年5月升格为省、市、院三方共建平台,有效带动提升了全市乃至全省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在省企对接方面,截止目前,全市共对接省企项目88个,总投资477.28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3个,总投资173.81亿元;协议项目17个,总投资55.4亿元;意向项目48个,总投资248.07亿元。在民企对接方面,积极构建对接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常年对接,持续推进”。2014年,全市累计签约民企合同项目163项,开工建设128项,建成投产13项,完成投资额140亿元。
(四)把平台建设作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平台载体是产业提升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重要支撑。工作中,市注重打造“三个平台”:一是打造产业创新平台。针对我市产业层次低、创新资源少等问题,有计划在重点培育的产业链上各建设一家重大研发机构,开展服务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先后引进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纺织科学院、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中节能集团、国家花卉工程技术中心等6家“国字号”研究机构在我市设立分院分所,初步形成“点面结合、立体多样”产业技术创新链。二是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市突出完善经济开发区功能配套,按照“专、精、特”的要求,加快全市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打造项目落地、产业
汽车改气好吗集聚平台。目前,全市14个重点园区落地企业1129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约占全市比重4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于今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是打造人才集聚平台。不断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去年以来,出台了《市“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2015-2019年)》、《市推进人才集聚的十条措施(试行)》等6个引才聚才的政策性文件。目前,全市建立了1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人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才计划、6人和5个团队入选省“百人计划”,入选总人数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厦门、福州。
(五)把节能减排作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刚性措施。市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严格检查督办,形成倒逼机制。一是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提升。综合运用差别电价、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等杠杆作用,倒逼企业加大节能技改投入,引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目录的境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2014年以来,共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114项,总投资近30亿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全部实行能源审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87%,降幅居全省第2位。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和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补助资金、准入条件、行业标准等政
策措施,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76.3万吨、铁合金4.98万吨、造纸29.11万吨、印染2000万米、煤炭10万吨、电石产能6万吨、小火电5万千瓦。三是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以永安尼葛开发区集中供热为示范试点,推动一批工业园区逐步试行推广集中供热技术;尤溪、大田合成革集控区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计划于明年底全面实施。同时,全面推动工业锅炉污染整治,适时强制淘汰一批燃煤小锅炉,强化电厂、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脱硫脱硝运行管理,重点在钢铁、水泥建材、化工、造纸、选矿、纺织印染等六大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去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例仅为2.96%,较多企业尚未建立研发团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二是产业层次有待提高。全市产业对资源依赖性较强,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全省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38家,而市仅34家,占全省2%;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省低5个百分点,高新产业整体
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三是能耗水平有待下降。虽然“十二五”以来节能减排取得较好成绩,但由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中高耗能、资源消耗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造成全市能源消耗总量仍处于惯性增长区间,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没有得到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