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
研究员王东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回顾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作者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才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才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支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中国农业担负的任务要比改革开放20年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更为繁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
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
Member of The CAE LU Liangshu
Professor WANG Dongya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
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develo pment course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AST)in China.s re-cent modern times was reviewed,the main achievements o f AST in China was elaborat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pro gress o f AS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50years was summarized,and the prospect o f the develo 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in21st century was analyzed and forecasted.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sticking to the leadership o f the com munist p arty and walking through socialistic path,did China end up the bitter history o f being poor&weak,and realize the most intensive and pro found social revolution in China.s his-tory which make Chinese people can manage their fates by themselves.China has finished the shiftfrom the sub-sistence stage to the comparatively well o ff stage,and realized the2-step strategic targets for China.s mo dern-ization in advance.One o 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successes was the remarka
ble progress o f China.s AS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In21st cen-tury,China.s agriculture will take even heavier responsibility than the last20years since China im plemented
the re form and o pen policy,becaus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ormidable task in the course o 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 in21st century,the unconventional develo pment o f science&technology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Key words:recent modern times,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前言
百年历史表明,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尽半个世纪的停滞、落后,又仅用半个世纪时间由衰弱实现强盛,许多方面还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科学技术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十二亿多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为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极大贡献。今后10年,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近现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演变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源远流长,历代先贤和勤劳智慧的农民创造了长期雄踞世界前列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造就了可与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0相媲美的农业/四大发明0:审时相物的物侯历法、伏魔降龙的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具和择精取华的育种技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中国的传统农业及科技从18世纪开始便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18世纪,西方国家建立了一整套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并应用于农业。大批新技术要素的投入,促使西方农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此时中国仍停留在经验农学。伴随着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和改良主义的兴起,国外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引进,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促进了近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1.1近现代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阶段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中国近代是指从1840年至1949年的110年,它包括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的形成、发展与最后崩溃的整个过程。现代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今的50多年。从历史的演变过程上看,中国近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
1.1.1近代的创立时期(1840~1948年)。从世界来看,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生理
学、遗传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的研究成果及其实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学研究从经验水平到现代农业科学的质变。1840年J.von李比希的经典著作5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6的发表,一般认为标志着现代农业科学的系统发展的开始。从此,以实验为基础的各门农业科学先后形成。
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晚于欧美发达国家。19世纪末,少数农、林和蚕桑学堂的创办以及随后一些高等农业学校的建立,在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方面起了带头作用(见表1)。20世纪初,以作物、蚕桑和家畜品种改良、病虫防治为开端的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
表1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表时间内容
1896年
在上海成立的农学会,首次提出以研究/农艺为主0
的宗旨
1889年第一次向法国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农业技术
1897年第一所农业学校)))浙江蚕学馆成立
1898年第一所农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成立
1898年第一所农事试验场)))上海育蚕试验场成立
北京现代论坛
1914年金陵大学育成小麦品种/金大260、/金大29050
1921年金陵大学育成棉花品种/鸡脚棉0
1924年金陵大学育成大豆品种/金大3320
1923年南京东南大学育成籼稻品种/帽子头0
辛亥革命后,北京政府农商部于1913年恢复中央农事试验场;1915年又在河北正定、江苏南通、湖北武昌、河南彰德和北京等地设模范棉场,试种美国短绒棉和长绒棉品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轻纺工业发展迅速,上海纱厂联合会于1919年委托并资助东南大学农科和金陵大学农科继续进行引进棉花的试验,并分别确定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推广品种。
1931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孝陵卫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主管全国农业研究改良和推广。各省也
建立了相应的农业改良机构,并选育出一些作物优良品种;同时在作物害虫和兽病防治等方面也取得
一定成果。在蚕业改良方面,江苏、浙江两省曾成立蚕丝联合统制委员会,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广经过改良的杂交一代蚕种。
1937年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农业实验所迁至重庆北碚。后方各省将分散的农业改良机构加以合并,相继成立省级的农业改进所。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于1939年,成立了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场,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也都建立了试验农场。在被敌人分割封锁并不时进攻扫荡的困难条件下,各地农业科技人员为发展粮棉生产、保证军需民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以前,我国仅有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实验所、林业实验所、水产实验所,以及公主岭、北平、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的几个农事试验场。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科技机构仅30余个,职工1600多人,科技人员470余人。
1.1.2现代创建时期(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科学事业迅速发展。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0前的17年是我国农村科学技术发展比较顺利的时期。这段时期,我国在科研机构的建立,队伍的培养,学科的设置,条件的建设,科技成果的推广等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农村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49年5月1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北京首告成立。接着,东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6个大区的农业科学研究所也相继成立。1957年3月1日又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成立了中
国农业科学院,随后又建立了一批专业研究所。经过不断充实调整,中国农业科学院已成为全国性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国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组织重大课题的协作研究。60年代以来,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科学院,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开始的持续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0,使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依靠七亿五,不依靠七千五0(依靠农民众,不依靠科技人员)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全国掀起/搬神拆庙0、/下楼出院0等拆散专业科研机构的做法。1970年5月14日正式撤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建制,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并为中国农林科学院。
第三阶段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纠正了/左0的错误,农村科学研究事业充满生机,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7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农林部5关于加强农林科教工作和调整农业科学教育体制的报告6,原下放各地的研究所全部搬回北京,下放地方的研究所收回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与此同时,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同时,国家水产总局也组建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通过恢复、建设,形成了包括国家、省、地等多层次的比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
1.1.3现代跨越发展时期(1979~至今)。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
若干问题的决定6中,明确指出要组织技术力量研究解决农业现代化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中央要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几个重点的高级农业科学研究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农业区划办好一批农业科研机构,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体系。从此,中国农村科学研究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0的方针指引下,农林系统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5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6,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技术体制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5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6,首次在中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0的战略,指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01996年1月,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0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建立起一批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等为支撑的中央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体系。
1.2近现代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成就
近现代百年历史表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仅仅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门类齐全的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结束了千方百计追求数量增长的时代,进入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839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66.97%;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6公斤,比20年前提高了82公斤;油料、糖料、肉类、禽蛋、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量也成倍增长。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
1.2.1农业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作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主要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重大病虫害防治和旱作节水农业等项研究进展较快,施肥技术、灌溉技术、配套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应用研究得到加强。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优质和专
用小麦、优质玉米、双低油菜育种和栽培技术进展较快,瘦肉型猪、蛋鸡和肉牛在良种繁育、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等单项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2.2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业效益。围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0的农业发展目标,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技术257大类,推广面积达18亿亩次,增产粮食500多亿公斤,皮棉12亿多公斤,油料40亿公斤,肉蛋类15亿公斤,水产品9亿公斤,新增总产值850多亿元,投入产出比在1:8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3农业教育发展较快,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民素质有所提高。农业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加快,后备人才质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有较大发展,/绿证书工程0、/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0全面实施。目前,有450多万农民获得/绿证书0,1.2万乡镇干部、120万各级各类农技人员、近4亿人次的农民接受过各类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1.2.4技术引进成效显著,科技储备有所加强。引进了一大批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丰富了育种研究的种质资源;引进了一大批种子加工、栽培、养殖、施肥、贮藏保鲜、能源环保、节水灌溉等技术,并加快了在生产中的应用;引进了一批农业发展前沿技术,如分子生物技术、DNA芯片技术、3S技术等,增强了我国农业科技贮备和发展后劲。
1.2.5生态农业和能源环保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取得成效,农村可再生能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环保监测体系初具规模。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 2%和6.8%,均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废气、废水处理率分别提高了24%和45%,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以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成效,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建设加快步伐,对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1.2.6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加快发展,逐步成为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发展,特别是植物细胞工程、组织培养技术和杂交优势利用研究进展迅速,动物胚胎移植、体细胞繁殖、核移植等高新技术已综合应用于畜禽育种,动植物转基因生物体品种品质改良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起步,正在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发挥重要作用。
2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
展,创造了十分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形成了独具特的精耕细作传统,在农
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国内外农业科学技术比较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是:
2.1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劳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国,但农村科技文化不够发达,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从这一国情出发,在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发扬精耕细作传统的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加速农业技术改革,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早在/一五0时期,我国就提出积极地、稳步地、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技术改革,其中包括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改良农具、推广良种、积肥造肥、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改变耕作制度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路线,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有效途径。
2.2自力更生研制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政府就明确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0的方针,并号召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田间,与农民的生产经验相结合,共同研究当地的增产关键,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提高,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大批农牧渔业优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建设。
2.3基础科研与适用技术推广的结合
科学技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产,推动生产的发展。正确处理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首要课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方面深入生产实际,总结推广农民众的丰产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开展试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以总结农民劳模丰产经验为例,著名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的高产栽培技术在苏州地区推广后,使39127万公顷水稻平均每公顷单产1964年达到564115公斤,比1962年增产4416%。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由1972~1980年的27%提高到2000年的45%左右。
214实行国家提倡扶持与发挥农民积极性相结合
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提倡、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各级农业科研单位把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经营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通过农村基点和综合示范基地,转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创办经济实体和科技企业(企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开发、生产、销售科技产品,主要有种苗类、饲料类、植物营养剂类、药物类、化学调节制剂类、农产品加工类,实现产业化经营。
2.5大面积普及与因地制宜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众的原则,提出了不同时期的明确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工作方式和方法。70年代初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突破,就是由150多个单位1400多人参加的大协作,在1973年实现了/三系0(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1976年开始推广,至1999年累积推广面积近30亿亩,增产稻谷2000亿公斤。这是水稻史上的一个新飞跃。进入80年代,这种大协作又有新的发展。例如我国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集中了国家和地方三千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团结协作,联合攻关,提出了区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模式,并在试验区作出示范,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初步的生态效益。
2.6技术推广应用与培训农民的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不仅面临自然风险,还面临市场风险。要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必须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力培训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已建起/农业五站0等技术推广机构,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农民自发组织的一些专业技术协会,建起了乡镇科技示范基地,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技术示范和辐射,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来实现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最终达到农业经济总量的增长。
321世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
二十世纪后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如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