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1]这一学习内容指向“审美鉴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样的文学作品,持续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现代诗语言凝练跳跃,情感含蓄深远,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是统编教材中体现人文性和审美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师可结合现代诗文体特点,围绕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充分挖掘现代诗的审美元素,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一、调动审美感知,在“读”中感受言与意的交融
审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过程,教师应创设积极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以具身化认知助推理解,获得对所读内容的整体感受。[2]现代诗具有韵律和谐、画面感强、修辞精妙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应遵循诗歌的特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略言与意的交融。
(一)在诵读中把握节奏韵律
现代诗讲究节奏,更有一些现代诗具有押韵的特点。恰当诵读,可以更好地展现诗歌的声韵之美,赋予其鲜活的艺术彩。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感知诗人的心境,从气息的停顿和情感的起承中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例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诵读。首先,结合诗歌的
语音形式,初步感知诗歌的押韵特点。其次,结合诗歌的内容,交流读好诗歌的技巧。尤其是诗歌不同的韵尾表达着不同的意境,读好韵尾,学生可感受溪边的静谧与闲适,以及江上和林中舒畅、欢快的气氛。最后,
指向审美鉴赏的现代诗教学
——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
北京现代论坛姜凌佳
现代诗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其和谐的韵律、生动的想象、丰富的内涵对于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充分挖掘现代诗的审美意蕴,从调动
审美感知、推进审美欣赏、触发审美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提
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审美鉴赏;现代诗;审美能力
9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
智识专题聚焦
读好停顿,读出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让诗歌的朗读更具层次感。在诵读中,学生带着诗意化的眼光感悟诗歌的语言,产生想象、共鸣、移情等心理活动,经由文本漫溯至诗人内心,获得审美体验。
(二)在默读中捕捉画面之美
意象给予现代诗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形式变得自由,让文字变得鲜活。[3]教材中的现代诗借助意象营造画面,强化形象性和情感性,具有强烈的审美特质。教学时,可以默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之美有初步的体验。例如,《童年的水墨画》通过跳跃的镜头呈现一组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诗歌以“溪边”“江上”“林中”这三个显性化的意象呈现,向读者传递生活之美、景之美以及童年之乐。教学中,教师可由题入诗,引导学生梳理三首诗描写的童年生活场景: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戏水、在林中采菇。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提取关键词,再结合题目进行概括,从而对“水墨画”形成初步的审美印象,感知整组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在辨读中理解词句之意
诗歌的语言具有音韵美、画面美和形式美,它在给学生带来审美熏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理解难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辨读”,通过质疑问难,边读边思,深入理解诗歌。例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可先于读中追问,让学生边读边圈画难懂的词句,提出疑问;而后辨中释疑,将学生提出的困惑呈现在课件中,交流理解难懂词句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等,再呈现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词句意思,也为之后的品词析句打下基础。
二、推进审美欣赏,在“思”中品析情与理的聚合
文学阅读具有建构性,是一种指向审美的思维加工过程。学生要对现代诗中富有童趣、充满美感的语言与形象进行品析,助推情感与思维的聚合,提升审美品位。
(一)设计问题,引发想象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4]想象对欣赏诗歌之美至关重要。例如,《溪边》一诗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的红蜻蜓,“绿”“红”映衬的彩让整幅画面别具水墨意蕴,这种美需借想象来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你想象中的溪边是怎样的?学生交流后,教师顺势追问:诗中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对照文本,学生会发现诗中只写到了垂柳、红蜻蜓、鱼儿等景物。结合水墨画“写意不写实”的特点,学生便可进一步体会诗歌“留白”所带来的无穷想象空间,欣赏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二)联结插图,比析图文
插图是重要的审美资源。现代诗歌类课文往往配有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将插图与诗歌所传达的意蕴相比照,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文本的审美欣赏。《童年的水墨画》一课所配的插图墨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悠远:远处松林雾气弥漫,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近处柳绿水碧,突出了“染”的意蕴。教师可在关键处引入插图,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难懂的词语,从而发现作者写作的巧妙。例如,《溪边》用比喻写出了画面浓郁的绿,教师可针对“染”字,引导学生欣赏插图,体会整个画面被绿晕染的美感。
丰富、真挚的情思是现代诗的内核,也是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在比析图文的过程中,学生结合插图,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资料,进一步理解难懂的词句。诗歌所蕴藏的神韵也可得到精准的把握,直抵学生内心。
(三)激活经验,分析手法
审美是一种主观活动,必然受主体的经验、情感、立场等影响。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更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辨何为美。教师需要有统整的意识,适时勾连,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从而突破现代诗学习的难点,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例如,《林中》描写了雨后
10智慧教学 2023年5月
树林间孩童采蘑菇的快乐情形,诗中的“小蘑菇”和“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给读者带来俏皮、灵动的美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可通过三步来引导学生欣赏表达之美。首先,紧扣课题,将《林中》与另外两首诗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都是以“童年”为主题的。其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进行体会:雨后的林中,小蘑菇迅速钻出泥土,像一顶顶斗笠一般,吸引着孩子们纷纷上山采摘。最后,联系“交流平台”中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只字不提孩子,却用“斗笠”做比喻,写出了林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感受作者艺术手法的巧妙。
三、触发审美评价,在“评”中体悟美与真、善的统一
文学的终点不仅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输出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心中美好的形象,还在于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表达的美感、效果,对文学作品展开审美评价。所谓“审美评价”,即运用有关概念对美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评判。现代诗的教学,也应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在感知与欣赏的基础上,对诗歌语言表达效果、诗歌本身的内容意蕴给出自己的判断。
(一)评价写作特,在美中求真
对写作特的评价应基于对文本的理性认识,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同时思考“为什么美”。教材中的现代
诗在清浅中寓意深远,在朴拙中蕴藏睿智。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诗中意象的选取、修辞的使用等进行审美评价,探求背后的表达规律,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可引导学生针对题目中“水墨画”这一意象展开思考:作者为什么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水墨画”与这三首诗的意旨符合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便可围绕“水墨画”这一意象对文本展开整体审视,并尝试使用“写意”“意
境”等术语描述自己的观点。又如,针对诗中丰
富的修辞,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评价:诗
中使用了哪些修辞?你觉得这些修辞用得好在哪
儿?选择一个具体说一说。这样,学生可梳理出
作者所用的修辞,感受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诗意表
达的完美融合,把握“写法服务于表达意图”的
写作原则。
(二)评价内容主旨,在美中求善
对内容主旨的审美评价往往涉及评价主体的
审美观念。学生会基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对作品
内容作出判断。小学阶段的现代诗内容积极向上,
主旨明快,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可发挥诗歌
作品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理解“美
是善的”。例如,《童年的水墨画》原作为六首,
除教材所选的三首外,还有《街头》《花前》《树下》,
都表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情
感体验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多
彩童年”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的童年趣事。
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智慧的碰撞和启
迪,进而再将自己的童年与诗中描绘的童年对比
印证,感受这组诗歌对童年之乐的赞美与珍视。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22:26-27,10.
[2]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
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22:155-157.
[3]李竹平.现代诗教学价值和操作的多角度
审视[J].教育科学论坛,2022(19):59-61.
(姜凌佳,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邮
编:314300)
11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