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9299/jki.42-1837/C.2023.05.019
2023年第5期总第211期
·社会治理·
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
“无为而治”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及其运用
孙海航
邵芳
摘
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为而治”的核心并非单纯的不作为,而是要实现领导者“有为之
下的无为”。在现代管理情境下,新时代员工权利意识的觉醒和知识能力的提升使得传统领导管理方式发生了悄然变化。现代领导管理者应当深刻理解“无为而治”的哲学内涵,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减少对员工工作的过分干预,以求实现“无为无不为”的最佳境界。在组织管理上,领导者应从计划、组织、领导
、决策和控制五方面着手,真正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员工管理上,领导者要学会善用员工,树立企业文化,用分级管理促进员工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无为而治”;领导者;现代管理;新时代员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核心企业领导力及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作用机理研究”(J150********);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社会心理学的陕西省国资国企雇佣模式选择对创新驱动机制研究”(2019C072)。
作者简介:孙海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邵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7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5-0092-04
现代企业吸纳了更多高能力、高智商的员工以期提高组织的竞争实力。新时代员工普遍知识文化水平较高,不盲信权威、等级意识淡薄,使得传统“领导者—被领导者”之间的领导关系发生了悄然改变。由
此,被领导者对领导要求的提高迫使现代领导方式必须发生改变,这也给管理者带来了无形的压力。那究竟该如何建立中国情境下的现代领导体系,这不仅需要系统总结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一翼,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更是道家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无为”并非单纯的不作为,而是
要实现“有为之下的无为”[1]
。现代企业管理领导
者应当学会善用企业员工思维的发挥,使得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最终实现“无为无不为”的最佳管理境界。
一、“无为而治”的哲学内涵及管理价值
(一)从“无为而治”到“为而不为”
如果仅从字面表意理解“无为而治”,则容易使人陷入对“无为而治”的误解之中。“无”是没有,而“为”是作为,那么“无为”自然而然就成了不作为,“无为而治”即不作为就能达到治理的功效。但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把“无”解释为没有是存在字义偏差的。《老子》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则代指支配天下万物其具有最高地位的客观规律。因此,“无为”应当理解成“道为”,即强调按
照客观规律去进行管理,最终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那么具体到组织管理中,什么才是领导者所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呢?《孟子·离娄章句下》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对现代组织领导者来讲,随着市场竞
争的加剧和部门规模的扩大,即使能力再强的领导者也不可能做到事事亲为。因此,一个具有高超能力的领导者应当善于游刃在小事上无为,而在事关全局的大事上有为。与此同时,对于现代领导者要想真正实现“无为无不为”,就必须考虑在组织结构上做到“君无为臣有为”的实践策略。《大戴礼记·主言》载:“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舜之所以能做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知人善任、任官得人。“君无为臣有为”的哲学思想对现代领导管理者具有参考价值,即要求领导管理者充分信任并授权于员工,通过放权唤醒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情绪,而不是代替员工做事。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的智慧和使命感,才不会使领导者陷入小事之中,真正在事关全局的大事中有所作为。
(二)从“无为而治”到“顺其自然”
在道家思想中,“道”之本体为“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要求领导者将道法自然的思想运用到组织管理中,则应当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想境界。《荀子·解蔽》曰:“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这要求领导管理者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也不应该脱离实际地做,而应当顺其自然,趋利避害[2]。再进一步讲,若想实现“顺其自然”,领导者就要做到依照人的自然本性“巧使于民”。
(三)从“无为而治”到“四不三宝”
从领导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层面讲,道家强调领导者应具备“四不三宝”。所谓“无为而治”不应只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中,还应当包括对领导者自身品德修养的崇高要求。对于领导管理者而言,自身对高尚品德的养成是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何谓“四不”,即要求领导者“不明、不彰、不功、不长。”《老子》第二十二章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因此,领导者需要按照“四不”要求严格约束自己,才能进一步确保自身在组织管理上的成功。此外,基于“无为”原则,道家进一步提出了“三宝”的要求,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具体而言,领导管理者应按照仁德、节俭和谦让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二、“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新形势下,面对新时代员工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意识的觉醒,领导者的管理方式也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领导者应当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去化解这场管理危机呢?“无为而治”不单单只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极为高明的管理艺术。需要领导者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于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和控制五大职能之上。
(一)“无为而治”的计划
计划是组织管理的开始,也是其他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老子》第六十四章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现代管理面临着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境况,领导者必须做好未雨绸缪,预料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困难,进而作出正确的组织计划。只有善于计划,才能实现“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赢得市场竞争的开门红。
(二)“无为而治”的组织
《老子》第五十七章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现代企业员工所具备的高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往往希望被领导管理者充分肯定并最大限度地授权,进而予以发挥效能。“无为而治”在组织职能上强调领导者对员工进行合理授权,因为员工可以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可见,老子的观点“民之难治”的关键在于“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因此,领导者应该鼓励员工在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的驱动下实现自我治理,而“内卷”现象的存在也使得现代企业员工的努力程度和绩效表现要超过领导的一般要求。
(三)“无为而治”的领导
《老子》第十七章中把领导者分为四类:“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在道家看来,第一类领导者善于以“道”进行治理,即被领导者知道领导的存在,但自身的工作活动不受领导干涉和影响;第二类领导者善于以“德”进行治理,即公正贤明,从不徇私枉法,落
后腐化,进而受到被领导者的爱戴和敬仰;第三类领导者善于以“法”进行治理,即采用强硬手段,惩治他人进而得其畏惧,但被领导者无法做到真心拥护;第四类领导者无德无能,迫害被领导者,使其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恨之辱之。在这之中,只有第一类领导者才是道家真正所推崇的“无为而治”。成长在新时代的企业员工,他们具有更高的博弈能力和自由意识。领导管理者应当“德法兼治”,并把“以道而治”作为自己最高的领导追求,才能顺应民心,更好的得到员工的信赖和拥护。
(四)“无为而治”的决策
《老子》第六十章曰:“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将其解释为:“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无为而治”的组织决策在于领导者“贵静而不重变法”,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者要重视政策制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出现频繁的变动和折腾,以避免加剧员工者遵从的迷茫。当然,领导者在组织治理中也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深入把握治理的基本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后果。
(五)“无为而治”的把控
《老子》第七十三章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无为而治”,一方面强调员工治理的自律和自觉;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领导者的监督和控制。“疏而不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控制应“疏”不应“密”。即控制的前提是建立在对员工的高度信任之上,应在信任的基础上培养员工的主动意识,适时地给予员
工指导,以帮助其更好地自治;二是控制虽“疏”不能“失”。领导者要对组织管理的目标进行基本把控,信任员工而并非放任不管,避免因过度放任所导致的自治混乱或无序自治。适宜的领导控制应当时刻存在,但始终不影响员工的自治过程。
三、“无为而治”在现代企业员工管理中的运用
“无为而治”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实质,就是员工对领导者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领导者的管理艺术主要在于并不是毫无节制地对员工放任自由,而是应当指导员工实现由他治到自治,按照组织既定的目标向前努力。因此,领导者应具有超脱、释然的态度,精准把控大政方针的正确性,逐步放权细微环节交由员工去把握,实现“无为无不为”的最佳管理境界。
(一)认清领导者的定位,善于运用员工力量来完成日常细微事务
简单讲,领导者要想实现“无为无不为”的理想状态,即运筹帷幄、把控大局,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大政方针的把控和组织目标的制定上,运用宏观决策使得组织存活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新时代员工个人能力的加强和领导者权力下沉进展并非一朝一夕,但在今后组织管理中将是一种长久存在的管理方式。因此,领导者更应认清自己的定位,从“最弱意义上的领导者”现象中寻自己的职能和使命,与员工达成和谐的合作关系。
(二)树立企业文化,通过引导思想理念使得员工自愿遵从
“人无气而竭”,组织也同样需要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来帮助员工营造适合其成长的组织环境。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行为处于良好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无形约束之中,从而使其产生自立意识,进而达到自我治理的最终目的。领导者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可以坚定员工的工作意志、凝聚下属的知识力量,江流汇聚成大海,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合力,这远比领导者亲历亲为强得多。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勃勃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深入人心,更可以帮助领导者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状态。就如《论语·子路》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讲,应当是以人格魅力使得员工自觉服从管理。领导者要想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目标,必须做好自身的道德规制和对员工的道德建设,用正能量去感召员工进行自我约束。
(三)强化分级管理,运用赋权来促进员工自治
管理层级理论认为,任何领导者都有管理幅度的极限,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导致管理的无序和
低效。因此,领导者必须进行分级管理,让组织和个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事,才可以真正将领导者从烦琐的事务中抽身出来,让员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施展才能。分级管理的本质就是向下赋权、逐级监督、各负其责。尤其对于新时代企业员工来讲,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领导者应当将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力的人才合理分配,使得管理层级发挥出整体的最大功效。此外,分级管理需要强调各级人员都应有自身的管理范围。个体管理能力的发挥会受到自身心力、体力和能力的限制,必须
保证个体应当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进行人员管理。因此,领导者在分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员工管理的合理控制,让其将有限的精力花费在处理事务的“刀刃”上。
四、结语
《老子》第三十八章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本质就是以小博大,即用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成效[3]。“无为而治”是一种深度的哲学思想和高超的管理艺术,其领导思想的核心是敬畏客观规律、顺应自然潮流、掌握领导规律并进行有效管理。领导者通过行无为之事的实践,行不言之教的领导和疏而不失的控制,使得组织和员工按照客观管理规律运转,最终实现“无为无不为”的理想境界。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对现代管理工具和手段的结合以弥补企业在实践方面的不足,才能让“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做到真正有效,也会促使“无为而治”成为更加现代化、实用化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房雨萱.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
实意义[J].领导科学论坛,2017(11).
[2]张林祥.论法家的无为而治[J].甘肃理论学刊,2022
(3).
[3]曾琦,刘昕.无为而治:一种合理的管理艺术?——
放任型领导的机制探讨与量表开发[J].当代经济管
理,2022,44(4).
责任编辑:聂慧丽
[2]彭勃.从“抓亮点”到“补短板”:整体性城市治理的
障碍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7(1).
[3]王浦劬,赖先进.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的模式与机制
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0(6).
[4]唐文玉.政党整合治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模式
诠释——兼论与总体性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的比较[J].
浙江社会科学,2020(3).
[5]李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实践:充分发挥法治在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法学杂志,2019,40(1).
[6]汪世荣.“枫桥经验”视野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供
给研究[J].中国法学,2018(6).
[7]吴晓林.城市性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J].天津社
会科学,2020(3).
[8]汪勇,周延东.情感治理:枫桥经验的传统起源与现
代应用[J].公安学研究,2018,1(3).
[9]陈晓运,陈元,田新阳.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
的城市整体治理——以广州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为例[J].岭南学刊,2022(1).
北京现代论坛[10]曾令发.整体型治理的行动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
2010(1).
[11]陈成文,陈静,陈建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
建构与实践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0(1). [12]张爱民.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论逻辑及其示范
性价值[J].新视野,2021(4).
[13]梁军,周娅丽,王建峰.“枫桥经验”中的本土文化传
统及其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J].理论导刊,2019(5).
责任编辑:赵春燕
(上接第86页)
发布评论